書店們:Hater 與牠們的產地

A+A-

現今呢個社會,一出少少名就會有人針對你,有 YouTuber,有 Blogger,有 Busker,有 Superstar,自然也會有 Hater,明的留言柴台,暗的中傷報寸。Hater 好像防不勝防,但又好像宿主和寄生物的關係一樣,宿主就是 Hater 的產地。這次我們來談談 Hater。以下節錄 3 本有關「Hater 與牠們的產地」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解憂舊書店 The Book Cure:詹姆斯.喬伊斯「尤利西斯」

Hater 從來都有,只是現今科技先進,發表渠道多且易,被大眾容易看得見而賜名。鵪鶉的我,為了被免招惹麻煩,遠離這種宿主與寄生物關係,盡量保持低調。那麼我應該看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不過我對自己是有信心的,只是怕麻煩。當我看見 Hater 就會想起小時候的卡通「藍精靈」的嚕蘇王和 Mr. Men & Little Miss 的 Mr. Grumble,整天𠲖𠲖哦哦,真係好煩。

其實這種卡通就是讓小朋友了解不同人有不同性格,只是這種描述比較單純。現今的 Hater 帶有侵略性,而且成人世界比較複雜,很多人像「24 個比利」那樣多重人格,白天顯得友善,晚上化身鍵盤戰士發動攻擊。當我食花生時就會想為何有這種人?根據阿德勒的「性格學」,性格是一種精神姿態,是人對他身處的環境所表現的品性,換句話是受社會影響與塑造,與遺傳和天生無關。這也讓我想起「一九八四」裡的仇恨週。

說 Hater 從來就有,在一百年前,喬伊斯在雜誌上開始連載「尤利西斯」時,就收到成百上千的抱怨信,說它污濁人心,極度厭惡,也有許多文評指缺乏邏輯,晦澀難懂,污穢瘴氣。事實當然不是那樣不濟啦,否則當年莎士比亞書店不會冒死出版這本書(這書曾被多國列為禁書),現在更被評為 20 世紀最為偉大的書之一。老實說一本 700 頁的小說,寫一個人一天裡 18 個小時的遭遇,這種細節描述和意識流手法,不是人人能消化和接受。推薦這本書是因為它在當時打破傳統,開創了新的寫作手法,而喬伊斯本人及欣賞他的朋友都不遺餘力地讓世人接受這部作品,使它成為經典(想知過程可讀「最危險的書:『尤利西斯』從禁書到世紀經典之路」)。所以 Hater 不是寄生物,只是錘煉的過程,真金不怕洪爐火,我看真材實料的人對他們都不屑一顧。

獵人書店 Hunter Bookstore:每日新聞採訪團隊「失控的匿名正義:抹黑中傷、獵巫肉搜,你敲下的每個字都是傷人的利器」

今季最熱門新番動畫「我推的孩子」第 6 集,出現了這樣的一幕,講述了參加真人實境秀的高中女藝人黑川茜,因為行為舉止引發觀眾不滿,於是在網絡上引爆「炎上」,讓她承受不住壓力想輕生。有一個場面是她平日努力的練習,對工作敬業,卻旁邊配以攻擊她的 Haters 留言,叫著她「還不快去死」?這被認為影射當年日本實境秀「雙層公寓」中,年僅 22 歲的木村花受到網絡霸凌而最後選擇輕生的事件。

作為曾經的政治從業員,當然也絕不缺 Haters,曾經我很在意,為何要沒理由的、片面的對一個你實際不認識的人攻撃,還要講得那麼難聽?「失控的匿名正義」這本書是日本「每日新聞」團隊記者對網絡霸凌亂象的深入報道,除了訪問受霸凌的受害者外,也訪問了加害者。在木村花事件的加害者中,不少向記者表示懊悔,坦承自己將錯誤的期望和理解,後來變成石頭擲在木村花身上,也有人漠然認為並非完全是自己的錯。

人性本難料,加上網絡匿名像是隱身其中,不必負責任,自然會勾出更多人性的黑暗面。書中雖然也有提出法律相關的限制,但同樣表明幫助有限,倒不如先培養好網絡的使用素養。長路漫漫,或許一時間無法杜絕霸凌,但若我們更小心使用網絡,在留言前先處理好自己情緒,若真實不會講出口的,在網絡上也不要講,希望可以減少將來悲劇的發生。

序言書室 Hong Kong Reader:瑪格蕾特.麥克米蘭「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Hater 與 Hated」似乎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內化結構。人為何仇恨另一個人(不管他是否明星或名人)?可以是狂熱、情感宣洩、利益衝突、價值觀分歧,也可以是其他原因,比如莫名的仇恨,或純粹覺得好玩。擴大到一國來說,戰爭的動機基本上也一樣。人會問「人為何產生戰爭?」進而又問「人如何能避免戰爭?」兩百年前的哲學家康德,寫了一篇文章,論證人類理性的進步會令世界各國政府放棄戰爭,可是現在全世界有很多地方仍在戰爭之中,從國與國的戰爭、內戰,到各種各樣的恐怖襲擊,已成為我們的日常。

加拿大史家瑪格蕾特‧麥克米蘭專治戰爭史與國際關係,曾著有「巴黎和會」、「結束和平的戰爭」、「歷史的運用與濫用」等。她透過「戰爭」這本書,思考「人」這種動物被戰爭牽引出怎麼樣的情感和生活。作為受傳統訓練的史家,麥克米蘭從歷史書寫中讀出捲入戰爭中的人如何看待戰爭﹔並非為了批判戰爭,而是想從參戰人物的記述或自述,或經典著作的定義中,去理解戰爭到底是甚麼回事。

要理解人為何產生戰爭?我們先要知道戰爭的定義從一開始就充滿歧義。我們把戰爭當成兩幫人口龐大的群體之間的暴力,但國際關係理論家赫德利.布爾(Hedley Bull)卻說,「暴力不是戰爭,除非以某個政治單位之名為之⋯⋯」我們也知道戰爭不是任意妄為的暴力,國際法有關於戰爭的條例,由聯合國組織派員執法。很多人會罵這是美國或西方霸權,但霸權需要付出代價,如果由其他國家代替美國充當維護國際法及國際制度的角色,在面對像俄烏戰爭這樣的衝突時,也應肩負起同樣的決策與行動責任,否則就必須接受願意肩負這一責任的國家挺身而出。

另一個問題是,究竟人類本性更熱愛和平還是更好戰,這是沒有定論的。幾百年前的兩位哲學家霍布斯和盧梭,也對人類本性提出截然不同的假設。麥克米蘭比較偏向霍布斯的假設,認為人與人之間存在無休止的戰爭,但戰爭不一定是壞事,它令人類進步,也帶來和平。麥克米蘭不是要我們恐懼戰爭,這或許不是消弭戰爭的良方。對平民來說,戰爭永遠是最壞的事情,但當每個人都要面對戰爭時,我們仍見到人性中光輝和有建設性的一面。

也許,麥克米蘭這本書也就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戰爭,一如認識人性一樣,不是一味浪漫化或妖魔化。戰爭固然令很多人妻離子散,但也為不少窮人提供上流的途徑,或成為美好的回憶。戰爭並非像很多人想像的只需好猛鬥狠和殘忍,它更需要紀律、頭腦清醒和同袍間的團結友誼,戰爭也需要大量無關衝鋒陷陣的後勤和生產工作。作者也透過很多事例說明,在戰爭中女性往往證明自己能做到很多男性做不到的事情。也許戰爭源自人類之間的 Hate,但已不是單純的 Hate 或暴力行為。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