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為何他們仇視「最可愛的人」?

A+A-
中國文化倫理最重「孝道」,廿四孝的故事更鼓吹兒女為父母犧牲;圖為日本藝術家豐原周延(Toyohara Chikanobu)描繪廿四孝之一,陸績懷橘遺親的故事(局部)。 圖片來源:Indianapolis Museum of Art/Getty Images

波蘭攝影師 Witold Dobrowolski 現場拍攝香港反送中運動,榮獲 2020 年波蘭新聞大獎。其中一些照片特別觸目驚心,譬如兩個彪形大漢的警察,用膝蓋重重壓在一具瘦小的身軀上 —— 雖說從去年開始,警察殘酷對待年輕人 —— 折斷手臂,壓迫頸椎,虐打性侵,甚至傳言的被跳樓被跳海,各種驚悚的照片早已傳遍了全香港 —— 心臟難免還是抽搐了一下。

人性的黑暗殘酷當然毋須質疑,但我依然有一個很大的疑問:如此對待年輕人,連小孩子也不放過的,到底是由甚麼驅使的。純粹是人性的惡就能解釋?

畢竟,愛護兒童和少年,不是一種普遍的民情倫理嗎?政府的宣傳,家庭的信念,一直都標榜年輕人就是未來,值得將所有最好的東西都給他們,上一代省吃儉用,都是為了下一代有更好的生活,難道不是普遍這樣認為的嗎?

如果這種愛護下一代的價值觀,如此深長植根於民情倫理,為甚麼幾乎是在一夜之間,也就是從去年 612 那天開始,就全部顛覆了?在高官、警察、藍絲眼裡,「年輕人」一下子就變成了妖魔怪獸的代名詞,只能殘酷撲殺。

如此急劇的轉變,實在令人大惑不解,如果社會普遍都從內心深處相信:年輕人天真、單純,充滿熱情和動力,遠比那些世故狡詐,疲倦麻木的中老年人可愛,未來是要交給年輕人的,難道在痛下殺手的那一刻,不會猶豫嗎?是不是說明,這種表面上愛護年輕人的觀念,其實是葉公好龍,並不是真的?

因為,「愛護下一代」是外來的價值觀?中國文化傳統的根本恰恰相反,中國文化最重視的是孝,是崇拜祖先,供養上一代遠比培育下一代更重要。在家族統治的小圈子裡,下一代是不能獨立的,必須永遠服從上一代。

廿四孝的許多「典範」,都是以兒女的犧牲為代價,甚麼臥冰、割肉、嘗糞、賣女,甚至有「埋兒奉母」這樣反人類的例子,居然都被「傳頌」為孝感動天。「下一代」在中國文化不但沒有地位,反而因為弱小,一旦有事發生,總是最先被犧牲的「代價」,正如當今中國的幼稚園,常常發生駭人聽聞的罪案,兒童很容易就淪為成年人憤懣情緒的出氣孔。

當然有人會說,如今中國父母對兒女跡近溺愛,都慣養成小皇帝小祖宗,一家成年人圍著小孩轉,還嫌愛不夠嗎?表面上看的確和過去大不同,但是在根本上,其實還是視下一代為家庭的資本,寄託自己的期望和需求,包括常說的「養兒防老」,這種溺愛更像是依賴和牽絆的手段,而不是給兒女自由,也從來不尊重他們是獨立的生命。

無論是過去的孝順,還是今日的慣養,歸根究底,這個文化缺乏真正的愛:中國父母對兒女的溺愛,只是一種私欲,無法延伸推及到其他人的兒女。中國兒童在課堂上喊口號,都是滿腔怒火;年輕的學生在海外留學,也是口含仇恨,大概可以理解,為甚麼「香港警察」(其實他們年紀也沒有大很多)的拳腳,是如此殘忍。

林鄭曾經以「母親管教兒女」來解釋為何動用警察鎮壓年輕人,可以說是揭開了「中國式母愛」的底牌:那不是愛,只是約束和強迫,兒女若不服從,母親是不惜讓他們死的。「管教」這個詞也很點睛,中國的未成年監獄就叫「少管所」。

還是魯迅說的透徹:「不可救藥的民族中,一定有許多英雄,專向孩子們瞪眼。孩子們在瞪眼中長大了,又向別的孩子們瞪眼,並且想:他們一生都過在憤怒中。因為憤怒只是如此,所以他們要憤怒一生 —— 而且還要憤怒二世,三世,四世,以至末世。」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