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共產黨在召開五年一度重要會議前,銳意打壓異見分子,更立法嚴禁民間出現有關政權人事變動的臆測。有越南人就在社交網站上打起「游擊戰」,表面上聊天氣、談足球,實際卻是在討論領導層換屆人選。
言論自由
|共96篇|
陶傑:美國全球百年信譽形象的大崩潰
本來杜林普已經勢成過街老鼠,沒想到拜登集團連追猛打,否定了自由派所謂「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保衛你說的權利」此一宣傳百年的金句。自己撕下面具,露出猙獰面目,令人警惕:原來「1984」的魔幻極權社會,也出現在美國。
封鎖杜林普 —— 科技巨頭開創可怕先例
日前,美國總統杜林普發佈一則「將不出席總統就職典禮」的推文,Twitter 認為杜林普的支持者,或會將此理解成鼓勵他們相關場合上使用暴力,並以此為永久封鎖杜林普帳號的理據之一。如此「讀心」的理由,讓部分評論人士感到匪夷所思,保守派如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就警告科技巨頭的壟斷力量十分危險。擔心科技巨頭顛覆民主的,還有其他外國新聞工作者。
法國 24 條:「安全法」是保護人命,還是箝制自由?
本週二,法國國民議會通過執政黨提出的「全球安全法案」,以加強打擊罪案及恐怖主義,但當中第 24 條訂明,禁止以任何方式及在任何媒介,發佈能夠識別「警員或憲兵」並「意圖對其造成身體或精神傷害」的圖像,違者可被判監禁 1 年及罰款 45,000 歐元。大批人士質疑,此法實際上擴大警權,阻止傳媒監察日益嚴重的警暴問題,妨礙新聞自由。
俄羅斯「香港化」?
政權要免受「外國勢力」干預?直接立法似乎是所有極權政府的「最佳選擇」。俄羅斯聯邦會議國家杜馬過去數天提出幾項法案,基本要旨是:該國正面臨來自國外的威脅,所以必須迅速採取行動制止。當中大多數建議旨在使俄羅斯與全世界更疏離,並對公民社會及反對派施加更多限制,未來或會進一步針對記者、教師及外國社交媒體網絡。
Fact Check 年代:社交媒體成為真理仲裁者?
在充斥假新聞的年代,事實核查已成為一門蓬勃產業。在選舉前後,社交媒體的核實工作一度掀起爭議,例如 Twitter 及 Facebook 就被指在選舉前限制轉發拜登次子亨特的醜聞;選舉後,Twitter 也以具誤導性為由,遮蔽杜林普多個貼文。有聲音就批評社交媒體的做法,比假新聞本身更危險。
面對中國留學生的恫嚇,澳洲如何捍衛言論自由?
近年,在世界各地的大學,都不難看到中國留學生的身影。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數字,過去十年,中國都是澳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其中中國留學生就為澳洲教育業帶來可觀的收入。然而,中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中國留學生與不同政見的學生時有衝突,更威脅舉報支持民主自由的學生。一名澳洲國立大學的華裔學者就在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探討政府應如何捍衛言論自由。
【泰式抗爭】交友 App 也是政治動員平台?
泰國 7 月爆發的反政府示威持續,抗爭戰場也不斷擴大。示威者善用主流社交媒體 Facebook 和 Twitter 進行政治動員,但政治打壓也隨之而來,有網民於是轉戰交友應用程式 Tinder 發佈文宣,令這個單身人士恩物成為新抗爭戰場。
記者發牌制:哥斯達黎加 1985 年舒密特案
9 月 23 日,警方正式修改「警察通例」中的記者定義。根據新定義,傳媒機構要登記政府新聞處新聞發佈系統,旗下的記者才會被警方認可為「傳媒代表」,有媒體直斥變相是由政府新聞處「發牌」。記者發牌制在中美洲一度引起極大爭議,1985 年舒密特無牌報道案,就成為反對記者發牌制的重要案例。
不只享樂:充滿歧視的 Tik Tok 世界
Tik Tok 風靡全球,卻問題叢生,又因應中國的「國家情報法」,產生用戶私隱隱憂。今年 6 月,印度正式以國家安全為由把 Tik Tok 下架,美國也警告 Tik Tok 要賣盤,否則被禁。其實除了國家安全問題,Tik Tok 的「影子禁令」(Shadow Banning)政策,也被指充滿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
前殖民地的獨裁標誌:煽動罪
9 月 6 日,警方國安處以「刑事罪行條例」200 章第 10 條「發表煽動文字」,拘捕人民力量譚得志,事件引發各界憂慮。人權監察直指煽動罪「基本上是以言入罪」,屢被聯合國批評違反人權準則。這條殖民時期留下來的法律,在多個前英國殖民地都引起廣泛爭議,要求廢除的聲音不絕。
「查理周刊」恐襲案開審
2015 年 1 月,法國「查理周刊」總部遭遇恐怖襲擊,兩名伊斯蘭極端分子手持 AK-47 步槍,在編輯室及附近街道大開殺戒,另一名槍手則在猶太超市挾持 19 名人質,事件最終造成 17 人死亡。5 年多過去,這宗震驚全球的恐襲案終於開審。對於死者家屬和昔日同僚,是次聆訊能為他們帶來甚麼?
期盼終能自由演出的白羅斯劇團
白羅斯劇團 Belarus Free Theatre(BFT)成立 15 年來,一直因為與盧卡申科政權持不同意見而遭政府打壓,只能在地下運作,於國內難有固定表演,亦只能在臨時場地演出。但隨著要求總統盧卡申科下台的呼聲繼續蔓延,劇團期盼最終可以自由地在白羅斯公演。
在美國,人們有不信奉憲法的自由
近年,香港親共陣營要求政府大力推廣基本法,吹捧基本法為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堅固基石」。7 月,政府宣告逾十名民主派候選人提名無效後,指參選人需支持、推廣及信奉基本法。在法治社會如美國,憲法是最高的法律文獻,保障人民基本權利,規範國家的權力;可是人們依然有不信奉憲法的自由,甚至被鼓勵去質疑憲法。
【書摘】鄭南榕:為言論自由之役奮戰到底 —— 從國民黨五項「新聞指示」談起
當然,光責備自私自利的媒體於事無補,人民對於他們有「知」的權利尚未全面覺醒,甚至人民對於其基本人權遭到剝奪與限制都不痛不癢的時候,言論自由的真正實現無異高調。
【書摘】鄭南榕:戒嚴就是軍事統治 —— 第 38 個戒嚴的年頭
38 個年頭以來,蔣家政權又何嘗不是建立在槍炮、刑具、鎮暴車的恐怖陰影上面。這是十足的軍事統治,是最沒有人道的那一種。而我們卻任它耀武揚威地進入第 38 個年頭。
【書摘】鄭南榕:挺身而出,才能使獨裁者無膽施暴
政權權力並不是神祕抽象的神話,事實上它透過各種符號、儀式、甚至人物而變得十分具體。警察、官吏、鎮暴車在在都令一般市井小民發毛。
【書摘】鄭南榕:槍口之下,我們依然爭取 100% 的言論自由
這使我們不得不再向這批「黨外人士」指出:言論自由絕不可以用政治尺度來束縛。
布科夫斯基的故事:19 歲那年,他站出來對抗蘇聯
現年 19 歲,已解散獨派組織「學生動源」的召集人鍾翰林,以及另外三名前成員,被指違反國安法,遭警方國家安全處警員拘捕。在 60 年代蘇聯,也曾經有一名年僅 19 歲的青年走出來,對抗整個蘇聯政權,後來被送進精神病院、流亡海外,然後見證蘇聯倒台。
高官們張弛「有度」的「言論自由」
極權時期,所有言論均受監控,必需經過審查,反而知道言論的限制在何處。約 4 年前,前蘇聯國家烏茲別克首位總統、強人卡里莫夫逝世,逾 25 年的獨裁統治也因此結束。在新總統米爾濟約耶夫帶領下,該國進行政治和經濟改革,在 2019 年獲雜誌「經濟學人」評為「年度國家」。但新政權雖著意於進步,言論自由的界線卻曖昧不明,令公眾人物不清楚自己所說的話,何時會觸及政權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