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

|共47篇|

哲學就在生活,包括在公園角落

一切學問皆源於生活,奧妙深遠的哲學亦是同理。就在今年夏至, 3 位來自美國 Brooklyn Public Philosophers 論壇的哲學家,來到澳洲昆士蘭的蘇格拉底雕塑公園,開張桌子擺個攤檔,歡迎男女老幼提出任何問題,讓他們以哲學的方式作出解答。一個下午下來,約有 50 個身份背景截然不同的人,駐足參與一場又一場討論。大家從人類存在的意義,說到何謂正宗中國菜。天南地北,無不哲學。

維基百科中被引用 280 萬次的論文

維基百科是當今最多人瀏覽的網上百科全書,內容由無數網民合力編撰而成,每個條目都必須交代資料出處。維基媒體基金會最新調查卻有驚人發現:一篇由 3 位澳洲學者發表於 2007 年的學術論文,竟然在維基百科引用超過 280 萬次,成為引用次數最多的資料來源,遠遠拋離引用僅過 2 萬次的第二位。該論文作者之一 Brian Finlayson 直言:「這個數字嚇了我一跳,我們都不明白發生甚麼事。」

學術論文如何不「離地」?

美國愛荷華大學古典系副教授 Sarah E. Bond 相信學術界不可能像過去二百年一樣把學術緊握在學院之手,教授學者是每天與學生討論知識的老師,往後也應準備好擴大教室的範圍,以接納公眾,而不是只在象牙塔中修練當老學究,所以她提供了一些提示予將學術往公共領域過渡的學者。

德國科研成就,默克爾之功?

德國於 9 月 24 日即將舉行大選,由現總理基民盟的默克爾,對決曾任歐盟議會會長的社民黨舒爾茨,民調顯示默克爾穩操勝券。默克爾成功俘虜的,還有德國科學家 ——「自然」期刊日前刊登社論稱許默克爾「值得連任德國總理」,基於她任內讓德國科研穩定進步。歐洲科學政策記者 Alison Abbott 就於刊內社評,闡述當代德國的政策,如何把德國聞名天下的科研傳統,發揚光大。

「同行審查」造假 中國論文被撤回數居冠

科學期刊及論文接連爆出造假醜聞,令科學研究信譽成疑。上月底科學期刊「腫瘤生物學」宣布撤回 107 篇集體造假的中國論文,也引起對中國學者信用的關注。專門報道論文被撤情況的「Retraction Watch」翻查舊帳,2012 年至 2016 年期間,發現中國論文因同行審查環節造假被撤數居冠全球,遙遙領先其他國家。

知識在騙你

不過大家必然也看過一些深奧晦澀又冗長的文章,有時看不懂也不必然是你的錯,而是在學術界或有故弄玄虛的學者。1996 年的「索卡事件」(Sokal affair)就是對象牙塔是一記當頭棒喝。在 1996 年,紐約大學物理學教授索卡(Alan Sokal),跟學術界開了一個嚴肅的玩笑,他在美國杜克大學出版的文化研究學術期刊「社會文本」(Social Text)發表一篇論文,題為「跨越界線:通往量子重力的轉換詮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