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

|共45篇|

市民健康的守護神:醫學期刊的變遷

2 月 9 日,林鄭月娥表示不能「僵化處理」疫苗接種事宜,並指科興疫苗不一定要在醫學期刊刊登數據,才獲認可在香港緊急使用。有前線醫生批評政府的決定,認為醫學期刊扮演重要的把關角色。在疫情之中,我們常常會見到記者分享最新的醫學研究結果,也因而時不時聽到「醫學期刊」四個字,現時正好來回顧醫學期刊的變遷。

AI 心法:人工智能需要「睡覺」嗎?

人工智能研究員、電子遊戲設計師 Demis Hassabis,在 2010 年與友人創立了研究公司 DeepMind,並開始研究在玩遊戲上更勝人類的人工智能。DeepMind 訓練的 AI 程式 AlphaGo 在 2016 年擊敗頂尖棋士李世乭,使 DeepMind 和 Hassabis 聲名大噪。Hassabis 在「新科學人」專訪中表示,他們希望能從根本上理解並人工再造「智能」(Intelligence),以助我們了解世界、影響世界,其中之一就是加快科學發現的步伐。

重組中國研究聖城:微妙的中共與漢學關係

多間媒體報道,中大將會在 2021 年重組有中國研究「聖城」之稱的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該中心收藏大量關於中共國情的第一手資料,被指「勾結外國勢力」,「佔中三子」之一的陳健民曾是該中心主任,故這次決定重組被質疑是政治打壓。現代漢學發展有其冷戰背景,中國研究服務中心重組,加上其創辦人之一、中國研究大師傅高義在 2020 年底逝世, 象徵一個時代的終結。

表親通婚的禁忌,孕育出近代西方精神?

近代歐美文明何以脫穎而出、主宰世界秩序,歷來有無數理論解說,哈佛大學人類學家 Joseph Henrich 新書卻顛覆傳統見解。縱然學術界主流認為,基督新教成就了個人主義、憲政民主與追求創新的精神,但亨里奇反倒論證,一切是建基於天主教嚴禁表親通婚、瓦解宗族網絡,因而惹起不少爭議。

假「民族復興」之名,走帝國殖民舊路

近 10 年間,中國、土耳其、印度等第三世界強權,相繼借「民族復興」之名,挑戰歐洲啟蒙運動承傳的民主自由普世價值,在國內外進行政治壓迫,但不少西方基進知識分子竟冷眼旁觀。中國現代史與後殖民研究學者德里克(Arif Dirlik),在臨終遺作「殖民之後?: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便批評,西方沈溺於多元文化主義的政治正確,加上對歐美殖民歷史充滿愧疚,以致一再忽視第三世界國家的內部殖民暴行。

教育界大清算:土耳其式焚書坑儒

2016 年土耳其軍人政變流產後,政權即時吊銷 2.1 萬教師執照,但清算未有就此停歇,當局至今已銷毀逾 30 萬冊書籍,逾 6,000 名學者被大學解僱、護照被吊銷、還陸續遭起訴,當中有學術地位崇高的教授,有人更因此自殺身亡。為何軍人策劃政變,教師和學者卻廣受牽連?

諸神與科學家之爭:誰主星宿之名?

如今我們抬頭仰望穹蒼,會發現繁星都掛有希臘神祗之名,彷彿接通數千年前的神話世界,但原來有部分名字,可是歐洲天文家遲至 19 世紀才加上。在那個崇尚科學理性祛魅的年代裡,科學家何解要為星空再添一抹神話色彩?美國天文歷史學家 Stephen Case 梳理歷史脈絡,發現看似有違理性潮流的命名背後,牽涉 19 世紀英國與歐陸天文學界的激烈論爭,交織著個人與民族榮辱的故事。

維基百科要變得可靠,可以靠誰?

大學時期,論文若是引用維基百科,定會被教授批評。即便如此,維基百科幾乎仍是所有人找資料的第一站,而且近年維基的條目會詳細列明出處,內容較以往可靠。不過,當中不少內容是出自紙本書籍,用戶或編輯者一時三刻未必能夠查閱全文,證明真偽,此時網際網絡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就幫上大忙,為維基條目補充證明。

土耳其法醫:別當政權暴行的遮醜布

香港的反送中運動中,各界人士包括國際特赦組織,譴責警方對被捕人士施以酷刑,警方反過來呼籲受害人主動報案和投訴。近月又出現一宗宗「死因沒有可疑」的「自殺案」,更令人不寒而慄。要查證每一件酷刑案以至命案,需要大量醫學知識;但看似客觀的醫學判斷,其實是權力爭逐的平台。土耳其法醫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把醫學專業變成政權暴行的遮醜布。

意大利帕多瓦市:現代醫學的起源

解剖不僅是警探破案的關鍵,更是研究生物正常結構的科學。但在過去的西方社會,因宗教、法律及文化禁忌,人體解剖長年備受打壓。直至 16 世紀一場科學革命,這門學問得以全面發展,為現代醫學奠定基礎。當時走在最前線的,正是意大利北部城市帕多瓦及當地的帕多瓦大學。

哲學就在生活,包括在公園角落

一切學問皆源於生活,奧妙深遠的哲學亦是同理。就在今年夏至, 3 位來自美國 Brooklyn Public Philosophers 論壇的哲學家,來到澳洲昆士蘭的蘇格拉底雕塑公園,開張桌子擺個攤檔,歡迎男女老幼提出任何問題,讓他們以哲學的方式作出解答。一個下午下來,約有 50 個身份背景截然不同的人,駐足參與一場又一場討論。大家從人類存在的意義,說到何謂正宗中國菜。天南地北,無不哲學。

維基百科中被引用 280 萬次的論文

維基百科是當今最多人瀏覽的網上百科全書,內容由無數網民合力編撰而成,每個條目都必須交代資料出處。維基媒體基金會最新調查卻有驚人發現:一篇由 3 位澳洲學者發表於 2007 年的學術論文,竟然在維基百科引用超過 280 萬次,成為引用次數最多的資料來源,遠遠拋離引用僅過 2 萬次的第二位。該論文作者之一 Brian Finlayson 直言:「這個數字嚇了我一跳,我們都不明白發生甚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