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中被引用 280 萬次的論文

A+A-

維基百科(Wikipedia)是當今最多人瀏覽的網上百科全書,內容由無數網民合力編撰而成,每個條目都必須交代資料出處。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最新調查卻有驚人發現:一篇由 3 位澳洲學者於 2007 年發表的學術論文,竟然在維基百科中被引用超過 280 萬次,成為引用次數最多的資料來源,遠遠拋離引用僅過 2 萬次的第二位。該論文作者之一 Brian Finlayson 直言:「這個數字嚇了我一跳,我們都不明白發生甚麼事。」

事實上,這現象並非完全無法解釋。這篇論文是由墨爾本大學退休地理學系教授 Brian Finlayson、退休工程學系教授 Thomas McMahon,以及當時修讀博士學位的 Murray Peel 共同撰寫,發表於學術期刊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HESS),論文名為「Köppen-Geiger 氣候分類法的更新世界地圖(Updated world map of the Köppen-Geiger climate classification)」,該研究更新了著名德國裔氣象學家 Wladimir Köppen 繪製的世界氣候分佈圖。

即使你未必聽過 Köppen 的大名,亦很可能在教科書上見過他繪製的地圖。這幅地圖於 1884 年發表,為全球最早的世界氣候分佈圖之一,將全球劃分成熱帶雨林、熱帶草原、沙漠地區,並用不同色塊標示。地圖被廣泛應用在眾多學術範疇,例如,當你要比較沙漠和高原地區的動物行為,便很可能用上這幅地圖。自 1950 年代,另一位德國氣候學家 Rudolf Geiger 修正過地圖資料後,已經近半個世紀沒有人進行更新,直到 Finlayson、McMahon 和 Peel 在 2007 年發表的論文。

Finlayson、McMahon 和 Peel 在 2007 年更新的世界氣候分佈地圖。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2005 年,三人開始研究世界各地的河流流向,搜集了大量的降雨量及氣候數據,當他們發現這些數據可以更新 Köppen 的氣候地圖時,便把資料重新整理,並在 2007 年發表。有鑑於這幅地圖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他們選擇在版權開放的學術期刊 HESS 供人免費下載。不過 Finlayson 坦言,這篇論文沒有原創性可言:「在科學上沒有創新發現,我們只不過使用 Köppen 的分類法,加上新搜集的數據,然後重整了世界地圖。如此多人引用,或者是因為它非常實用。」

時至今日,維基百科上幾乎所有植物和動物的條目,都會引用到這幅更新版的氣候地圖,標示出特定植物和動物的分佈位置,並且在不同的語言版本中重複出現。維基媒體基金會更指,目前只能統計有提供 DOI(數碼物件識別碼)編號的論文,以及有提供 ISBN(國際標準書號)的書籍,假如網民引用論文時未有提供 DOI 碼,便可能成為漏網之魚,因此論文引用次數有可能被低估。

除此以外,知名旅遊指南 Lonely Planet 多次使用這幅地圖,向旅客簡介目的地的氣候;至於在學術領域,引用過這幅地圖的論文多不勝數,涉及的課題會令你意想不到,Finlayson 分享指:「其中一篇是由獸醫學家發表的論文,研究雌性山羊的生殖器官,這篇最令我印象深刻,但其實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