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French Kiss」,多數人會想起浪漫的法式濕吻,但在法國,它同時指向一種傳統禮儀 —— La Bise。有別於握手、點頭和鞠躬,La Bise 以臉頰輕碰臉頰的方式來打招呼、說再見或表示賀意。雖然是法國地道的問候方式,但如何行禮、對誰行禮都大有講究,一個不小心,反而會令人尷尬,新聞機構 France 24 就有報道作詳細介紹。
生活
|共72篇|
Moyashi:如何想像末日的風景
真正的末日其實是一成不變的現實,終結之所以到來,是因為我們以為它不會到來,以為明天仍會是今天的重複。
挪威的開心秘笈 —— Koselig
如果放下手頭上的一切,到一個讓自己開心的地方,那將會是哪裡?在沙灘或森林的木屋裡,與家人或另一半窩在沙發上,蓋著棉被、喝杯咖啡、看書或電影,你想像到嗎?對於挪威人來說,這不是幻想,而是他們維持快樂的方法:koselig。
鄭立:上海灘賭聖 —— 也許我們要學習的對象是大軍
面對自己在輸的事實,他選擇了過另一個人生,與其回到失敗的老路去,何不試試另一個可能性?這正是我們很多人都做不到的,很多時我們明知已走上了錯誤的路,也繼續走下去而不願改變,只因為我們沒有勇氣面對走上另一條路的未知。
預防長者致命威脅 —— 跌倒
「年紀大,機器壞」,聽來雖然無奈,卻也真實。年輕時摔上一跤,再痛的損傷也能復元,但身為長者,輕輕一摔可能就是禁不起的事。長者跌倒後最嚴重的情況,是足以致命。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老年病學家 Elizabeth Eckstrom 博士相信:「年齡增長是無法改變的風險因素,但大多風險可以降低。」專家們就提供以下建議,有助預防跌倒。
【星 CUP 人物】法國五月 行家精選推薦
今年法國五月藝術節主題為「旅程 voyage」,節目涵蓋舞蹈、音樂、攝影、設計、劇場等範疇。今集「星 CUP 人物」,陶傑邀得「法國五月」行政總裁 Julien-Loïc Garin 作嚮導,為大家介紹這一趟藝術之旅。
Moyashi:無印酒店 —— 售賣生活態度
關於 1 個月前開幕的酒店,本身有留意日本旅遊或者無印的讀者應該早已知道。無印沒有付錢給筆者,這篇不是鱔稿,所以也不會詳細介紹酒店設施。本文是嘗試回答一個問題:無印為甚麼要開酒店?
移民到大城市,不是安居樂業之法?
紐西蘭不少地區城市正面臨人口老化危機,這些人口稀少的地方如何自救?提馬魯(Timaru)以低廉房價吸引在大城市無法負擔的年輕家庭,為地區注入勞動力,緩解老化問題;亦有學者不敢苟同,認為積極鼓勵外國人移民才是上策。
石 Sir:難以喜歡倫敦
這繁忙的都市生活,其實正是當年離開香港希望避免的生活方式,誰知時也命也,輾轉反覆又跑到另一大城市去重投這種生活,實不能不嘆句「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單身也可以愈來愈快樂
即使單身人士比以往都多,不少單身人士依然對自己一把年紀,仍未有另一半感到羞恥。但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一項新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長,單身人士反而會變得更快樂。如何做到?專家建議試著不再執意尋找另一半,把重心放在創造屬於自己的完整生活。
石 Sir:讓人心煩的脫歐
英國人好像普遍都覺得事情搞垮了總有人來收拾殘局,處事馬虎,年多來在日常生活中已多次見識。原來在英國政壇如此心態也相當普遍,這幾個月實讓我大開眼界。
自我覓食、耕種的城市人
城市文明為我們帶來方便,起居飲食都能夠依賴市場買賣,而不用靠自己耕種食糧。雖然有些人逃離城市回歸田園,但美國男子 Rob Greenfield 所做的更為極端:百分百自給自足。他到底如何單靠耕種和出外覓食過活?
妨礙他人下班就被解雇,丹麥童話般的職場與生活平衡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丹麥是全球最重視家庭與工作平衡的國家之一,幾乎所有的公司都規定一天只能上班 8 小時。在聯合國的「世界幸福國家調查」中,丹麥也名列前茅。根據該國政府勞動局官員的說法:「尊重每個人下班後的時間,建立工作以外的生活空間,可大幅提高國民幸福程度。」
參觀廢墟爛地的「最差勁旅行團」
旅遊業雖然對經濟有一定好處,但亦可能對本地人的生活造成困擾。在葡萄牙第二大城市波圖,有當地人對遊客感到不滿,發起「反遊團」活動,向人們展示城市的真實一面。假如不想做個一味跟從旅遊指南、「人去我去」的遊客,試著去尋幽探秘,或希望「過當地人的生活」,也許不妨一試。
凌亂的家,也是壓力大的家
常有研究指家中凌亂的話,可以反映此人聰明有創意,但「紐約時報」近日引述有研究人員發現,家中如果雜亂無章,可能令家庭成員承受壓力,更有損精神健康。
不想工作的「假期後症候群」,如何重拾「正常」生活?
假日過後,縱然萬般不願,為了生活還是要重新投入工作。但剛返回工作崗位的你,總是心不在焉,一臉失落?請放心,你並不孤單。「假期後症候群」在不同人身上十分普遍。人的心理狀態,在假期節日期間,經歷強烈的情緒、壓力爆發,身體亦要由相應的放縱模式,調整到回復日常的工作狀態。美好時光的終結亦容易引起人的感嘆。既然日常生活已成眼前事實,儘快回復精神,才是上策。
【Soul Monday】每個早晨,都是「重生」的時機
上班總是望放假,但沒有朝九晚八的生活「鞭策」,反而頹廢墮落,然後胖了殘了,始覺追悔莫及。美國領袖培訓公司 VitalSmarts 的最新調查就顯示,26% 受訪者表示 5 大壓力來源之首,是要令自己在長假保持健康、多做運動和避免喝醉,另有 20% 的人表示在長假期間更覺疲累和暴躁。放縱後想重返正途,應從何處著手才對?其實每一個早晨,都是你「重生」的時機。
向中世紀隱修士學習生活管理
究竟工作是賦予我們生命意義,還是掏空一切意義?美國神學家 Jonathan Malesic 指出,中世紀隱修士對此有獨到看法。他們相信工作屬於修行的一部分,但絕非修行的全部,他們的時間管理模式,類似今日所提倡的 Work–life balance;修道院即使採用新科技,也不是為了提高生產力,反而是用來節省勞動時間,以便修士充實精神生活。
解決水危機,從斟少半杯水開始?
在印度第 9 大城市普納,近 400 間餐廳流行一套新作風 —— 只倒半杯水來招呼客人,對方不要求就不添水。有客人懷疑這是否店方給的哲學問題,杯是半滿還是半空。實情倒沒那麼複雜,純粹是缺水而已。
英國入籍試:助移民融入生活,還是學會冷知識?
成為英國公民有多難?且看你能否答對以下問題:亨利八世 6 次婚姻的順序、蘇格蘭有多少個滑雪中心,或是 London Eye 的高度。以往要成為英國人,首要的可能是熟習可能連英國人都未必知道的事,不過,英國政府正重新審視該入籍試,看是否可以編出對移民生活更有幫助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