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戰爭影響,烏克蘭糧食出口下降。當地大量農田可能埋有地雷、未爆炸的集束彈、雙方部隊發射的火箭或炮彈,農夫們往往要作艱難抉擇:冒生命危險繼續打理農務,或者忍受生計問題,等待專責掃雷的官方或志願團隊協助。在生計受到威脅、國家人手及資源緊絀之下,有烏克蘭人開始自己動手清理炸彈及掃雷。
生活
|共181篇|
酷熱難耐,已經是人口移民的理由
近日天氣酷熱難耐,勞工處發出「黃色工作暑熱警告」引起不少討論,但氣候研究學者所爭論的,是面對全球不斷升溫的趨勢,究竟酷熱是否已經構成移民的因素?
一場旅館奪命大火,燒出紐西蘭房屋問題
紐西蘭時間週二凌晨,首都威靈頓廉價旅館 Loafers Lodge 發生大火,造成至少 6 死、4 傷及 11 人失蹤。數十名住戶幸保一命,卻對前路感迷茫。因為該棟沒有灑水系統、火警鐘時常失靈的破樓,乃這些長者、釋囚、殘疾人士及低收入戶唯一的棲身之所。總理 Chris Hipkin 坦言,火災曝露了全國各地更廣泛及持續的房屋問題。
【超級老人】現代生活有損大腦健康?
美國查普曼大學人類學和衛生經濟學教授 Hillard Kaplan,於 2014 至 19 年間跟醫生、生物化學家和人類學家組成流動團隊,到訪亞馬遜偏遠地區逾 100 個村莊收集原住民的健康數據,以找出非工業化的生活模式,會否對大腦退化帶來不同影響。
新社會保障:有機食物津貼
隨著全球食品價格上漲,基層攝取健康營養的機會減少,歐洲國家如法國和比利時正在推行「食品社會保險」試驗,民眾每月會自動獲得一筆固定款項,確保人人可購買有機食物。
英格蘭和愛爾蘭,正醞釀一場無家者危機?
當一些發達國家的貧窮問題不斷惡化,自然會衍生出一連串社會問題,包括無家者危機。愛爾蘭國立大學戈爾韋分校法學教授 Padraic Kenna 和南安普敦大學法學講師 Mark Jordan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連串的政策及市場因素,如何令英格蘭和愛爾蘭醞釀出一場無家者危機。
正常的迷思:社會如何令人生病
過去兩年多的疫情,令到很多人意識到疾病不單是醫學問題,亦是政治和社會學的問題。加拿大名醫 Gabor Maté 去年就出版著作 The Myth of Normal,揭示社會一些所謂「正常」的狀態,如何令人一步步走向疾病。
「黑鏡」成真,平面圖像可轉為 3D 場景
孩子第一次微笑、18 歲生日的情景…… 隨著年紀增長,記憶裡的畫面早已模糊不清,有工程師正在開發一款手機應用程式,以 3D 方式重現生活片段,並上傳到 VR 頭戴裝置,讓使用者再體驗一次。
【*CUPodcast】經典食譜,用食物捍衛人的尊嚴
這次介紹的書籍 How to Cook a Wolf,是 1942 年由美國作者 M.F.K. Fisher 出版的食譜集。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民生物資不足,作者於是提供逾 70 個實用食譜,教讀者如何在戰爭中,即使沒有新鮮食材,也要盡力維持生活水平,用食物捍衛人的尊嚴。食譜集在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間重印,對現今社會帶來甚麼啟發?
夾在戰爭中,成為「垃圾人」的敍利亞居民
敍利亞東北部、現時由庫爾德族人領導的多民族政府地區,曾有廣闊的農田、油田,是該國主要收入來源。但內戰持續,加上 2015 至 2019 年間美軍支持庫爾德人領導的敍利亞民主力量(SDF)武裝聯盟打擊 ISIS,令居民生活至今仍未回復正常。有人要成為「垃圾人」,在垃圾場拾荒為生。
電子簡約主義:拋開不必要的科技產品和程式
很多人打開手機桌面,總會看到密密麻麻的應用程式,當中包括很多甚少使用的收費程式。有時在家裡閒來無事,一段接一段看手機短片,就花了大半天。與此同時,電子產品買完一部又一部,形成極大開支。為此,喬治城大學的電腦科學副教授 Cal Newport 在 2019 年發表了暢銷著作 Digital Minimalism,提出「電子簡約主義」一詞,希望大家找到一套全新的生活方式。
要有咖啡時光,先要避免咖啡飲光
等一個人咖啡難,但在全球暖化做成的資源危機下,找一杯咖啡可能已經很難。美國西雅圖的初創 Atomo 就預視未來問題,提供現在答案,研發無豆咖啡。至於在咖啡店中等人的你,不用擔心咖啡,可以放心等哪個人了⋯⋯
倫敦物價貴?通脹下的超市心得
不少慳錢方法都需要時間去實踐。如果你的時間比金錢貴的話,我也同意你應該花時間在別的事上。的確,我這種全職家庭主婦才有時間到處格價,相信上班一族都選擇慳的是時間。這次分享一些關於本地超市慳錢的小發現。
彩色電視,改變人類觀看世界的方法
1960 年代的香港,是四大探長的年代,政府貪污腐敗、治安惡劣,又遇上大型社會暴動;但那個年代,香港人看黑白粵語長片也可以津津有味。到 1971 年 1 月 26 日農曆大除夕,無綫電視的「歡樂今宵」轉為彩色播映,成為香港首個實地製作彩色節目後,世界從此變得不一樣,人們再難回到黑白時代 —— 彩色電視已大大改變了人類觀看世界的方法。
戰亂下,烏克蘭科技人員苦尋電力
自 2 月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當地的科技行業仍能勉強正常運作,除了因為工作地點及時間較為彈性之外,也有賴員工在戰亂中不斷找尋有網絡及電力的地點,令工作不致中斷。行業努力運作並繳付稅款,更有助支撐烏國經濟。
【香港道別式】年月的淬鍊 面臨收地的悦和醬園
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悦和醬園正正位於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餘下階段發展的工程範圍,預計清拆日期約為 2023 年或以後。面臨收地,已有 80 年歷史的香港老醬園或會停產,甚至停業。面對命途多舛,第三代負責人龐中衡(Jack)仍然努力不懈,四出尋找搬廠的可能。
愈來愈多的能源貧困戶,英國或可參考比利時?
儘管政府已著手干預,但英國的能源費依然是歐洲最高。或許英國政府可參考鄰國的做法,針對低收入家庭,以解其「能源貧困」之急。
【香港道別式】心血結冰 德保雪粒被收地
隨著北部都會區發展,多個本地傳統鄕郊工業正面臨收地威脅,包括日前我們採訪過的「志記鎅木廠」。今集「香港道別式」我們就前往了解「德保雪粒」的日常運作,以及收地對工廠以至整個社會的影響。
你的剩食,他們的菜餚 —— 貧民窟食物 pagpag
常言道飢不擇食,但對生活不成問題的都市人來說,再餓也不會翻垃圾桶找剩食。不過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一帶的貧民窟,從垃圾堆中找來食物殘渣重新烹調成 pagpag,是收入微薄者的醫肚之道。食用 pagpag 充滿健康風險,但多年來已成為一門生意、一種生存方式。
德國中產階級正在萎縮?
德國從戰敗國變成歐盟最大經濟體,中產階層在這期間象徵社會進步的希望,亦因為他們貢獻一大部分稅收, 普遍也對民主信心較大,有助於確保社會穩定。只是好景不常,如今通脹侵蝕工資,加上能源等價格飆升,教師和公務員等為數眾多的中產人士,生活開始陷入困境,令人憂慮社會衰退,動搖一國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