敍利亞東北部、現時由庫爾德族人領導的多民族政府地區,曾有廣闊的農田、油田,是該國主要收入來源。但內戰持續,加上 2015 至 2019 年間美軍支持庫爾德人領導的敍利亞民主力量(SDF)武裝聯盟打擊 ISIS,令居民生活至今仍未回復正常。有人要成為「垃圾人」,在垃圾場拾荒為生。
生活
|共172篇|
電子簡約主義:拋開不必要的科技產品和程式
很多人打開手機桌面,總會看到密密麻麻的應用程式,當中包括很多甚少使用的收費程式。有時在家裡閒來無事,一段接一段看手機短片,就花了大半天。與此同時,電子產品買完一部又一部,形成極大開支。為此,喬治城大學的電腦科學副教授 Cal Newport 在 2019 年發表了暢銷著作 Digital Minimalism,提出「電子簡約主義」一詞,希望大家找到一套全新的生活方式。
要有咖啡時光,先要避免咖啡飲光
等一個人咖啡難,但在全球暖化做成的資源危機下,找一杯咖啡可能已經很難。美國西雅圖的初創 Atomo 就預視未來問題,提供現在答案,研發無豆咖啡。至於在咖啡店中等人的你,不用擔心咖啡,可以放心等哪個人了⋯⋯
倫敦物價貴?通脹下的超市心得
不少慳錢方法都需要時間去實踐。如果你的時間比金錢貴的話,我也同意你應該花時間在別的事上。的確,我這種全職家庭主婦才有時間到處格價,相信上班一族都選擇慳的是時間。這次分享一些關於本地超市慳錢的小發現。
彩色電視,改變人類觀看世界的方法
1960 年代的香港,是四大探長的年代,政府貪污腐敗、治安惡劣,又遇上大型社會暴動;但那個年代,香港人看黑白粵語長片也可以津津有味。到 1971 年 1 月 26 日農曆大除夕,無綫電視的「歡樂今宵」轉為彩色播映,成為香港首個實地製作彩色節目後,世界從此變得不一樣,人們再難回到黑白時代 —— 彩色電視已大大改變了人類觀看世界的方法。
戰亂下,烏克蘭科技人員苦尋電力
自 2 月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當地的科技行業仍能勉強正常運作,除了因為工作地點及時間較為彈性之外,也有賴員工在戰亂中不斷找尋有網絡及電力的地點,令工作不致中斷。行業努力運作並繳付稅款,更有助支撐烏國經濟。
【香港道別式】年月的淬鍊 面臨收地的悦和醬園
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悦和醬園正正位於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餘下階段發展的工程範圍,預計清拆日期約為 2023 年或以後。面臨收地,已有 80 年歷史的香港老醬園或會停產,甚至停業。面對命途多舛,第三代負責人龐中衡(Jack)仍然努力不懈,四出尋找搬廠的可能。
愈來愈多的能源貧困戶,英國或可參考比利時?
儘管政府已著手干預,但英國的能源費依然是歐洲最高。或許英國政府可參考鄰國的做法,針對低收入家庭,以解其「能源貧困」之急。
【香港道別式】心血結冰 德保雪粒被收地
隨著北部都會區發展,多個本地傳統鄕郊工業正面臨收地威脅,包括日前我們採訪過的「志記鎅木廠」。今集「香港道別式」我們就前往了解「德保雪粒」的日常運作,以及收地對工廠以至整個社會的影響。
你的剩食,他們的菜餚 —— 貧民窟食物 pagpag
常言道飢不擇食,但對生活不成問題的都市人來說,再餓也不會翻垃圾桶找剩食。不過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一帶的貧民窟,從垃圾堆中找來食物殘渣重新烹調成 pagpag,是收入微薄者的醫肚之道。食用 pagpag 充滿健康風險,但多年來已成為一門生意、一種生存方式。
德國中產階級正在萎縮?
德國從戰敗國變成歐盟最大經濟體,中產階層在這期間象徵社會進步的希望,亦因為他們貢獻一大部分稅收, 普遍也對民主信心較大,有助於確保社會穩定。只是好景不常,如今通脹侵蝕工資,加上能源等價格飆升,教師和公務員等為數眾多的中產人士,生活開始陷入困境,令人憂慮社會衰退,動搖一國之本。
要看懂 Drive My Car,先讀「凡尼亞舅舅」
去年奪得多個國際大獎的日本電影 Drive My Car,改編自村上春樹作品,原著小說在映後再次暢銷,不少人卻忽略戲中反覆出現的劇中之劇「凡尼亞舅舅」(Uncle Vanya)。這部俄國劇作家契訶夫(Anton Chekhov)四大經典之一,所說的是甚麼故事?憑甚麼成為俄羅斯文學經典?
【愛在左右】電器換新前 不如去一趟「復修冰室」
一班退休義工師傅,每星期無償到位於石籬的復修冰室埋首維修家電,由風扇、抽濕機以至計數機、鐘錶等,師傅們都會盡力拯救,除了讓損壞的家電得以重生,亦希望復修背後每個故事和感情。
英國的小型財政預算案:當地專家如何評價?
9 月 23 日,英國財政大臣關浩霆公佈「小型財政預算案」(mini-budget),大幅減免稅收,涉及金額多達 450 億英鎊,幅度為 50 年來最大。卓慧思內閣希望藉此刺激經濟增長,帶領英國走進新時代,但預算案公佈後,英鎊兌美元持續暴瀉,在 9 月 26 日一度創歷史新低。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就徵集了英國一班政經專家對預算案的意見。
世界醫學專家從 COVID-19 封城措施學會甚麼?
9 月 18 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宣佈當地 COVID-19 疫情已經結束。而在較早之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Ghebreyesus)亦表示全球大流行的終結已經「近在眼前」。全球大部分國家都陸續放寬、甚至完全撤回繁瑣的抗疫措施。9 月初,權威科學期刊「自然」就刊登專題文章,反思世界醫學專家從 COVID-19 封城措施學會甚麼。
伊朗式專制背後:領導人子女在西方享受自由
伊朗女子涉嫌違反頭巾規定,被道德警察拘留致死,引發全國抗爭浪潮。政府推崇伊斯蘭保守價值,反對西式文化開放,但超過 4,000 名伊朗高官家人卻被揭發居住歐美、享受西方自由,副總統兒子本月初亦被指移民加拿大,同時引發抗爭者與原教旨主義者不滿。
【烏克蘭戰爭】Winter is coming,烏克蘭人新危機:破窗
來到 9 月,香港天氣仍然炎熱,但烏克蘭已顯得清涼,日間最高氣溫約攝氏 20 度,夜間最低溫度只有 10 度,而緊接的 10 月通常是第一個降雪月份。惟國民今年要面對一個特殊問題 —— 能源成本飆升、貿易聯繫被切斷之下,如何趕及在冬季前修復被俄軍炸毀的玻璃窗。
販賣「未完成品」業績竟創新高,日本食品廠的反向思考之道
在防疫避免外出之下,世人關注的焦點朝向如何充實居家時間。與其開發一般產品可以現買現吃,不如由消費者自己完成最後一道手續,不但可體驗製作的樂趣,也可享受現烤的美味麵包。
【Soul Monday】做對年齡差室友
年輕人想有更好的生活空間,但難以負擔租金;老年人擁有物業,但需要有人照顧。美加地區的社區組織正推行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 —— 跨代合住,讓年輕人可以低價租住老年人的家,老年人則可以得到照顧,彼此相伴更可減輕孤獨感。
智能城市讓生活更智能?
城市規劃的建設方向,從科技行先,再次鐘擺回到恍如 19、20 世紀英國的「花園城市」運動或是美國的「城市美化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