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國後,英國對華態度亦轉趨強硬,結束所謂英中關係的「黃金時代」。接下來,人們不免將目光投放至歐盟最重要國家 —— 德國。但「德國對華立場」,似乎又與「默克爾對華立場」有微妙差異。這位總理對中國採取的溫和態度,現正受到國內政客及商界人士批評落後。
默克爾
|共19篇|
單邊主義盛行下,默克爾的兩難局面
默克爾曾大膽做出兩樁改變德國的決定,讓人民永難忘懷:2011 年日本福島爆發核事故,她下令關閉德國的核電站;以及 2015 年難民危機最嚴重的時刻大開歡迎之門。不過,世界局勢的發展,恐怕會讓這位 2015 年的時代封面人物、影響歐洲局勢的第一鐵娘子面臨理想與現實間的兩難保衛戰。
外交關係新冰點 歐美此情不再?
上周「德國之聲」報道,華府未有知會歐盟,便把其外交地位從「國家級」降為「國際機構」。歐盟反問美國國務院,對方僅回覆「忘記通知」,令歐盟極為憤怒。外界紛紛揣測,美方此舉是否意味著,杜林普已經背棄歐洲。英國廣播公司(BBC)邀請多名專家,分析跨大西洋關係將會有何變化。
「默克爾時代」的終結
“What is called resignation is confirmed desperation.”
— Henry David Thoreau, American author
所謂的聽天由命是堅定的絕望。
— 亨利.大衛.梭羅(美國作家)
自由的對話
“To me, this dialogue is very important because 25 years ago, when the peaceful revolution took place in the former GDR, this finally led to 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 and enabled us to have a free dialogue. I think it’s also important here in China to have such a free dialogue.”
– German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speech at Tsinghua University in 2014
對我來說,這(人權)對話非常重要,因 25 年前,一場和平革命在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發生,終致柏林牆倒塌,並讓我們得以自由對話。我認為,在中國有這樣的自由對話也很重要。
- 德國總理默克爾(2014 年於清華大學發表之演辭)
默克爾值得勝出選舉,但可以做得更好?
默克爾因 2015 年接收大量難民的政策,有些人標籤她為「左膠」,殊不知默克爾所代表的基民盟屬中間偏右政黨。道聽途說者,還以為默克爾在難民政策進退失據,勢必大失民心。臨近選舉日,民調顯示基民盟支持度仍領先對手社民黨近 15%,連同電視辯論的表現,默克爾帶領基民盟再度勝出大選近乎毋庸置疑。最新一期「經濟學人」以「為何默克爾值得贏得德國選舉」為題,闡述一項項默克爾領導德國創下的驕人政績,如何成為默克爾的連任資本,同時痛陳其不足之處,寄望她能領導德國更上一層樓。
德國科研成就,默克爾之功?
德國於 9 月 24 日即將舉行大選,由現總理基民盟的默克爾,對決曾任歐盟議會會長的社民黨舒爾茨,民調顯示默克爾穩操勝券。默克爾成功俘虜的,還有德國科學家 ——「自然」期刊日前刊登社論稱許默克爾「值得連任德國總理」,基於她任內讓德國科研穩定進步。歐洲科學政策記者 Alison Abbott 就於刊內社評,闡述當代德國的政策,如何把德國聞名天下的科研傳統,發揚光大。
默克爾因何能掌德國 12 年?
德國聯邦議院以 393 票贊成,226 票反對,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而德國總理默克爾投的是反對票。 早於 2005 年,默克爾已表示:「男女婚姻與家庭是社會模範的中心,其他的生活模式不應受到可與之相比的憲制保障。」直到今次投票之前,默克爾表面上仍是反對通過議案,但呼籲黨員可憑良心投票。表明上是基民盟內部分裂,默克爾未有完全統領基民盟投票意向,實際卻是默克爾的權衡手段。「經濟學人」早前刊登文章,以默克爾處理同性婚姻議題的手法為例,剖析她連續 12 年來執政德國賴以成功的政治手腕。
陶醉的效果
“I have made an important discovery…that alcohol, taken in sufficient quantities, produces all the effects of intoxication.”
– Oscar Wilde, Irish writer
2017 展望大事
2016 被指是 1936 年翻版(或者不是);2017 剛到,已有輿論認定神似 1917。2017 走向如何無人知曉,但有數件大事可以預期:
10 張相回首悲歡一年
意外之事每年皆有,但今年似乎特別多。脫歐、排外、恐襲、撕裂、失蹤,全都叫人措手不及,尚未反過過來,就已踏入歲末。路透社在 2016 結束之前,精選出一系列年度照片,帶我們回顧大小世事,品嚐箇中的悲喜苦樂。
德國六黨鼎立,默克爾還主政嗎?
德國將結束兩大黨主導政治的時代,一個為中間偏左和另一為中間偏右的格局;將成六黨政治,政治聯盟更多元和光譜更為廣闊。而儘管默克爾要面對聲勢愈來愈大的反難民聲音,默克爾仍具主導力量。何解呢?
文翠珊內閣:誰去跟歐盟講數?
文翠珊上任後首項「外交」事務,是向默克爾和奧朗德言明:我們定會脫歐,但需要時間。作為首相,她爭取了空間準備,但接下來與歐盟漫長的討價還價,還是要由脫歐事務大臣 David Davis(戴德偉)主理。這位將會主宰英國前途的白髮紳士,是何方神聖?
歡迎來到 Banksy 式名人壁畫村
保加利亞作為歐盟最窮國,生活於偏遠地區的村民尤為拮据,和其他東歐小村莊一樣,Staro Zhelezare 正因為人口老化問題而慢慢萎凋。藝術家 Ventzislav Piriankov 靈機一觸,用畫筆一支,帶領學生,「邀請」歷史英雄、政要、演員、科學家到村民家中做客,沾沾星光,吸引遊客到訪,挽救這個岌岌可危的村落。
陶傑:文明世界領袖
英國公投脫歐,有如海嘯,震撼的後遺症擴大。
首先,法國總統奧朗德和德國女總理 Angela Merkel 夫人並立,強硬表示:英國應即啟動退歐,在此之前,歐盟斷絕與英國一切正式和非正式接觸。
陶傑:凡事不可以太絕
去年此時,英國主張脫歐的民意僅三成多。首相金馬倫躊躇滿志,以為蘇格蘭獨立公投結果的形勢運氣長在。哪知道大半年來的歐洲,巴黎、布魯塞爾相繼恐襲,歐盟拒不回應,還要鬥氣,現在英國拂袖而去,荷蘭法國會跟著公投,歐盟害人害己,咎由自取。
無數超支延誤……說的是德國
守時、準確、高效率,堪稱德國三大優良特質,但火車誤點、工程拖沓、基建失修,卻成為德國的新常態。向來嚴肅謹慎的德意志民族,近年也將「嘆慢板」拿來開玩笑,不時戲言:「要見識德國式效率,去瑞士才對。」堂堂歐盟之首,何以「淪落」至此?
中間路線全面崩潰 默克爾左右做人難
德國三個聯邦州剛舉行議會選舉,票站調查顯示,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全面失利,只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保住領導地位,大打反難民牌的右翼「另類選擇黨」(AfD)選情則異常理想,預計在三州議會都取得議席。普遍認為選舉結果否定默克爾的難民政策,但有分析相信德國政治並非完全右傾,而是分裂成左右兩極。
難民議題拉默克爾下馬?
德國總理默克爾為難民大開方便之門,對得起良心,但似乎對不起國民。有民調指8成德人認為難民危機已失控,所帶來的龐大財政負擔及罪惡問題,令默克爾的支持率急挫,跌至4年來新低的46%,另有調查顯示近4成受訪者認為她應就難民政策下台,就連國內最暢銷的「圖片報」都在頭版質問:「默克爾是否仍是合適人選?」安坐已久的總理寶座似乎開始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