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

|共28篇|

Hong Kong Infosphere:香港政經精英的內地化趨勢

改制後的首屆區議會選舉總算完結,參選人需取得最少三名地區委員會之提名,令傳統本地精英也難以入閘。一直被視為代表本地商人階級的田北辰則提到,其政治團體實政圓桌派出五人參選,但只有一人取得足夠的地區委員提名,最終亦告敗選。而今年,暨南大學就有多達 21 名校友當選區議員。

政亂之源:精英階層誤讀民意

美國近年興起民粹主義,造就如經常譴責「自由精英」的杜林普,或批評頂尖經濟精英的桑德斯等人,反映左右兩派支持者,皆認為精英主宰政治生活;要探討美國民主出了甚麼問題,先要了解精英的想法。政治學家 Joshua Kertzer 和 Jonathan Renshon 最近就在「政治學年度評論」談及新興的「精英實驗」,揭示精英們往往不知道民眾要甚麼。

【烏克蘭戰爭】再也不回俄國的精英階層

自普京向烏克蘭發動戰爭以來,據知已有數十萬俄羅斯人逃離該國,當中不乏反戰的知識分子、記者及社運人士。然而,政商精英作為既得利益者,倒戈的情況極為罕見。近日就有精英階層公開反戰,甚至作好脫俄的準備,包括天然氣工業銀行副總裁 Igor Volobuyev 及駐日內瓦外交官 Boris Bondarev。

北韓外交官出走 —— 待遇不夠好?

北韓駐科威特代理大使柳賢雨於本週一傳出投奔南韓的消息,是繼 2016 年駐英國公使太永浩,以及 2019 年駐意大利代理大使趙成吉後,近年第三名出走的北韓高級外交官。現為南韓國會議員的太永浩分析,柳的出走,可能顯示支持金正恩政權的精英正逐漸背離他。不過,「亞洲時報」(Asia Times)訪問的北韓專家則認為,不能單憑在外交部門工作的北韓精英出走,就判斷該機構以至政權內部出現問題。

唐明:還在自以為是的精英

這其中的核心,就是那些平日滿口公正、理性、冷靜、客觀、持平的人,其實只允許自己說話,他們一點也不在乎,也聽不進反對聲音,到了關鍵時候,他們先是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後就要去捂住別人的嘴 ——「不管你說甚麼,我就是反對」。別人的憤怒、悲痛、熱血沸騰,肝膽俱裂,在他們看來,便是不理性,不冷靜、低智商、教育程度低下,容易跟車太貼。

專業崩壞,社會瓦解之始

「專業」曾是香港人引以為傲的核心價值,如 2003 年 SARS 期間,醫護人員不畏危險、謹守崗位的表現令人敬佩。可是,十多年過去,近年香港「專業」崩壞之速,有目共睹,如以「工作超過 30 小時」、「混亂和壓力」等藉口即能合理化不符指引、濫權違法之舉,相關人士每每以「專業判斷」為擋箭牌塘塞責任。社會的專業精神名存實亡,「專業」缺失,應是時候讀一讀 Tom Nichols 的「專業之死」,了解一下其背後的深層原因。

H:最能區分種族優劣的字母?

迷倒全球萬千女性的奢侈品牌 Hermes,到底如何發音才是正確呢?對國際時尚和法文稍有認知的人應該都知道,它的第一個字母 H 是不發音的 —— 連 H 這個字母的發音,其實都應該讀作「aitch」而不是「haitch」。但原因何在?專家質疑,這是一套精英主義下的語言霸權。社會上較具影響力的人和種族,能自訂哪一種是獲得認可的發音標準,藉此便將地球人分成兩種生物,優等的「aitch」和次等的「haitch」。

陶傑:如果錢大康沒有回香港 —— 兼論中國知識人的淮橘定律

所謂留美學人精英,接受香港特區政府禮聘,紛紛回流,為香港效力,為中國貢獻,面對十三億人口大市場,歡欣鼓舞,有一番抱負,榮光相當短暫,繼而毫無例外,最終一一釀成「風波」,並遭受學生和年輕人網絡的辱罵,形成中國人和香港人在西方讀飽書、領了學位,回流的「淮橘定律」。這就是中國成語「橘越淮而枳」的生物環境學定理。同一隻橘子,在淮水以北的土地種植會很肥美,易種至淮水之南,遇到另一種水土,同一橘子和種植方式,結出來的果實爛掉,味道完全不同。

德國科研成就,默克爾之功?

德國於 9 月 24 日即將舉行大選,由現總理基民盟的默克爾,對決曾任歐盟議會會長的社民黨舒爾茨,民調顯示默克爾穩操勝券。默克爾成功俘虜的,還有德國科學家 ——「自然」期刊日前刊登社論稱許默克爾「值得連任德國總理」,基於她任內讓德國科研穩定進步。歐洲科學政策記者 Alison Abbott 就於刊內社評,闡述當代德國的政策,如何把德國聞名天下的科研傳統,發揚光大。

現代社會過分倚賴精英?

精英政治(meritocracy)這把雙刃劍,自柏拉圖起已爭議不斷,一邊防範民主墮落為「多數暴政」,另一側卻有「1% 政治」之嫌。現代政府由選舉產生,因而造就一班「職業政客」,以專業之名代行議政。制度建基於人民對政府的信賴,然而綜觀歐美今日政壇,大眾對傳統精英的觀感普遍轉差,民粹乘勢抬頭,精英政治陷入信心危機。民眾固然覺得所託非人,但同時亦有聲音指,或者問題源於社會過分倚賴精英所致。

唐明:從 19 世紀穿越回來的大英救星?

如今這個金融神童加文史活字典,儼然喚起了許多英國人的愛國心,赫然發現傳統的大英紳士並未死絕,伊頓牛津依然可以產出高智商有智慧,值得敬重的君子,不只是油滑的卡梅倫和狂野的 Bojo(Boris Johnson)之流。他的冒起,正好和當今的「民粹」潮流犯駁:選民真的是「反精英」嗎,還是說他們只反對那些腐敗的精英?

資本主義後的四個未來

當朱克伯格能編寫出「鋼鐵俠」中智能管家 J.A.R.V.I.S. 的雛形、亞馬遜快推出免人手交易的超級市場 Amazon Go,代表我們的科技已逐漸掌握機器學習,社會亦走向「自動化」(Automation)趨勢:機器取代人手,傳統工種交由機械人處理。在這後資本主義社會,人應如何自處?世界會走向何處?科技思想家 Peter Frase 提出四種可能:兩種天堂,兩種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