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殿堂級音樂人坂本龍一,證實於 3 月 28 日與世長辭。以電影配樂聞名的坂本,去年獨行最後一次鋼琴獨奏,為國際留下珍貴的音樂遺產,但他不僅醉心於音樂藝術,其關懷更普及世界,多次運用自己影響力宣揚反戰、反核與生態保育。
反核
|共7篇|
核戰陰霾:國際社會能否終結核恐嚇的時代?
二戰後期,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讓世界見證核武的威力;後來的切爾諾貝爾和福島核災難,也證明了核幅射會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一直以來世界各地都有反核運動,但直到今年之前,很多人都會覺得核戰是遙不可及的事。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切變得不再一樣,反核議題或者會成為未來國際社會的優先事項。
Moyashi:輻射的戲內戲外
二戰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加上第五福龍丸事件,核輻射成為不少電影的靈感原型,也成為了許多特攝電影的怪物誕生方式。
【福島遺禍】關閉核電廠,卻危害更多性命?
8 年前,日本東北一場海嘯,摧毀福島第一核電廠。此後全國反核情緒高漲,連場示威對政府造成壓力。為免國民再受同類事故威脅,當局採用了謹慎原則,在 2012 年關閉全國 54 座核電廠,中止近 50 吉瓦的電力生產。但最近一篇學術論文中,3 名經濟學家卻質疑當年日本政府的決定,反比核災導致更多人喪命。
紅眼:昭和、平成,再到令和,跨世代的「哥斯拉」
日本安然踏入令和新紀元,回頭細數,能為平成年代收結的電影作品,倒是想起了 2016 年名導演庵野秀明的重製版「真.哥斯拉」。
和平符號,不因和平而來?
若然有人問及象徵和平的事物,大家或許想到白鴿和橄欖枝,或是 1 個圓形配有 3 條線的符號。這個符號最廣為流傳,也很容易畫,但有否想過符號的起源故事,其實不盡然與和平有關?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駐倫敦記者 Jacopo Prisco 近日撰文,講述這個符號背後的來龍去脈。
唯一獨獲兩諾貝爾獎卻被嘲弄的男人
本年度各個諾貝爾獎花落誰家?本星期將逐一公佈。但可肯定,能夠入圍的人,全都成就斐然。若果可在精英之中突圍而出,拿到諾貝爾獎,已不簡單;拿到兩個,更是難比登天——歷史上,能獲兩個不同領域的諾貝爾獎的人,只有兩位,一是眾所皆知的居禮夫人(物理及化學獎); 另一位,則是美國化學家鮑林(Linus Carl Pauling),他先後獲頒化學獎及和平獎,兩獎均是獨立取得。這位獨一無二的男人,生前既受尊重,亦意外地備受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