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約有 3,000 萬人信奉東正教,佔全國大部分人口。但當地東正教一直有兩個不同教會互相競爭 —— 今年 5 月前仍隸屬莫斯科宗主教聖統的烏克蘭正教會(UOC),以及自 2019 年獲得自主權的烏克蘭正教會(OCU)。儘管前者已宣佈從莫斯科獨立,但政府仍擔心,第五縱隊正在這個古老機構之內運作。
國家安全
|共22篇|
核戰陰霾:國際社會能否終結核恐嚇的時代?
二戰後期,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讓世界見證核武的威力;後來的切爾諾貝爾和福島核災難,也證明了核幅射會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一直以來世界各地都有反核運動,但直到今年之前,很多人都會覺得核戰是遙不可及的事。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切變得不再一樣,反核議題或者會成為未來國際社會的優先事項。
俄羅斯正將芬蘭推向北約?
美蘇冷戰以來,蘇聯近鄰芬蘭一直奉行軍事不結盟路線。直至今天,芬蘭與瑞典一樣均未加入北約組織。身為其中一個與俄羅斯接壤的國家,芬蘭若加入北約,可能如俄國外交部發言人早前指,「將產生嚴重軍事及政治後果,俄羅斯方面需作適當反應」。「泰晤士報」報道則形容,俄國對烏克蘭的侵略部署,在芬蘭掀起討論:國家應否加入北約?
反核風潮正逐漸褪去
近年,核電去留或增減再成辯論焦點,例如台灣去年 12 月舉行公投,其中一項備受關注的議題就是重啟「核四」,結果不獲通過。哥倫比亞氣候學院聯合創始院長、國際及公共關係教授 Jason Bordoff 早前就在「外交家」雜誌撰文,解釋為何核能重新受到注目。
小灰:Blue Gun 的用法
小朋友不識生命輕重,或者受影視作品影響,如沒有正確的專業指導,可能誤以為開槍是一件兒戲的事。
白羅斯國家機器,為何如此難撼動?
白羅斯總統選舉引發的示威浪潮至今已過百日。縱使仍有民眾上街抗爭,但「太陽如常升起」,執政長達 26 年的盧卡申科依舊不倒。抗爭者在堅持之餘,亦要參透獨裁者能維持地位的秘密。
【短片】暴政倒台 30 年 為何難走出傷痛
極權倒台至今近 30 年。近年,阿爾巴尼亞政府終於立法,開放 1944 年至 1991 年前國安局緊緊把關的檔案,讓共產時期的受害者及家屬查閱;又與國際人權機構合作,用科技辨認死者身份。然而,直視真相需要莫大勇氣。有失去自由十多年的政治犯,發現告密的是至親好友;有人多年來搜遍山野尋找被秘密處決的家人遺體,最後翻查文件,才得悉當年定罪何其荒謬。
「國家安全」如何成為極權打壓選舉的工具
很多專制國家都會設有選舉制度,目的是要營造民主假象,建立政權認受性,又可分化反對勢力和避免國際制裁。儘管選舉制度並不公平,但若過程中稍有不慎,當權派系也有下台風險,近例就有岡比亞和馬來西亞。專制政權就不斷研究操控選舉的方法,而「國家安全」就成為了他們的新工具。
史上最著名的國家安全委員會:KGB
港區國家安全委員會於 7 月 3 日正式成立。誠言,放諸古今,所謂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並非香港獨有,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制度,例如東德的「史塔西(Stasi)」,意思就是「國家安全部」。至於史上最著名的例子,便是蘇聯的「KGB」,中文翻譯正正就是「國家安全委員會」。
酒吧打架也列為恐怖分子的「反恐法案」
「港版國安法」尚未正式出台,已為國際社會所關注。最近菲律賓國會亦通過「反恐法案」(Anti-Terror Bill),只待總統杜特爾特簽署成立。「亞洲時報在線」報道形容,菲律賓「反恐法案」比「港版國安法」更為嚴厲,卻未能引起國際媒體同樣的關注。
文明的「國安法」標準:約翰內斯堡原則
「港版國安法」具體的執行內容和法律原則尚未釐清,卻如無意外會在 5 月 28 日獲全國人大通過,成為香港主權移交以來最大變局。林鄭月娥指西方民主國家也有國安法,有關法例不會影響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可是,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可以制衡行政當局,同時保障法院獨立,而且國安法普遍乎合嚴格的國際標準,包括知名的「約翰內斯堡原則」。
東德國安部門史塔西 —— 監控如何「分解」反對力量
1950 年,東德成立國家安全部,即「史塔西」(Stasi)。直至 1989 年柏林圍牆倒塌為止,東德人近 40 年來一直在史塔西的監視下生活。以剷除「階級敵人」為名的監控工具,如何監視、控制人民生活,進而破壞抗爭力量?
陶傑:其實早已打烊
中國悍然在香港引入「國家安全法」,並設立專門機構,行將不受基本法 22 條規管,直接執法,將林鄭月娥的特區政府和警隊一腳踢開,並建立秘密警察。亮出此一底牌,是中國認定西方國際資本捨不得香港這個賭場與中國的龐大市場,不會就此翻臉離席。
「國家安全」:上世紀的落伍概念?
自 2003 年起,香港人就已經為應否立國家安全法而爭擾不休。反送中運動未休之際,人大終於宣佈將透過基本法附件三的形式,不經本地立法機構,直接將國安法引進香港,以捍衛主權完整。誠然,不少國家都有所謂的「國家安全法」(National Security Law),但是冷戰過後,很多地區的「國家安全」涵義已經大有不同,與其說是「國家安全」,更應說是「國民安全」。
中國式間諜「內政」
說起國際間諜天堂,大概會聯想到香港,而非東京。靜岡大學社會學教授楊海英則舉出親身經歷,帶出中國與日本之間的間諜戰。
陶傑:安內攘外的 5G 戰略
日本總務省去年向國民發表資訊短片,介紹如何迎接手提電話 5G 的生活新世界。
陶傑:只是九牛一毛
中國官員聲稱,獲得此數據,目的是「改善公共交通」、基建計劃完善、促進「工業發展」,以及「防止欺詐」。但西方專家認為此等資料可用作追蹤每一輛汽車的車主私隱行蹤。
陶傑:「華為」太過有所作為了
華為的老闆,早已在 18 年前就吹響了「亮劍」的號角,發表了「厲害了我的國」的宣言,唾棄「韜光養晦」的鄧小平思想,展示了華為版「戰狼行動」的決心。
國家印鈔也會搞「外判」?
最近,利比里亞政府宣佈遺失了價值 1.04 億美元的現鈔。利比里亞中央銀行從海外印鈔公司訂購了鈔票,卻在經過該國的主要港口及機場後消失。銀行失巨款固然是大事一樁,但也不禁要問,自己國家的貨幣也可以由外國製造?
英擬加強審查,中資收購之路阻礙重重?
西方國家對中國企業的投資一直又愛又恨。愛者,皆因中國水頭充足,外國企業及政府見錢自然開眼。不過,中國資本注入當地企業的同時,亦可能藉此進行技術轉移,又或投資項目涉及國家安全,令人懷疑另有企圖。是以,歐美不少國家近年加強對中國的投資審查。日前,原被視為審查較寬鬆的英國,亦跟隨其盟友的步伐,提議大幅收緊監管外國的收購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