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符號,不因和平而來?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若然有人問及象徵和平的事物,大家或許想到白鴿和橄欖枝,或是 1 個圓形配有 3 條線的符號。這個符號最廣為流傳,也很容易畫,但有否想過符號的起源故事,其實不盡然與和平有關?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駐倫敦記者 Jacopo Prisco 近日撰文,講述符號背後的來龍去脈。

事實上,這個符號最初要表達的訊息是「反核」。英國繼美國和蘇聯之後,成為第 3 個發展核武的國家,因此在 1958 年的耶穌受難日那天,過千人聚集在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抗議,其後更遊行至倫敦以西一個設計和儲藏核武的小鎮奧爾德馬斯頓(Aldermaston)。設計師 Gerald Holtom 就在遊行前幾星期設計了一個符號,以供印在橫額和牌子上,增強他們想要表達的訊息。結果他設計的符號影響深遠,更被核裁軍運動組織(Campaign for Nuclear Disarmament)採用。

符號是利用旗語(一種航海用的溝通方式)所對應的英文字母,埋藏著示威者想讓人們接收到的訊息。向上指的箭嘴線條對應英文字母「N」,代表的是「核能」(Nuclear),而中間的直線,則是對應英文字母「D」,代表「裁軍」(Disarmament),結合起來就是反對英國發展核軍事。創作者本人也曾經表示,他所畫的是自己,作為眾多絕望人士的其中之一,手掌朝外向下伸出,就像西班牙畫家戈雅(Francisco de Goya)的畫作 The Third of May 1808 中,那個站立在軍隊前舉著手的農民。其後他將動作改為線條,並用一個圓圈包裹,成了如今常見的模樣。

當然,符號不是文字,能夠有不同的詮釋角度。名設計師及文化評論家 Stephen Bayley 說:「好的圖案應該要清晰,且能夠通用於不同媒體,但這個卻勝在有歧義,它能夠有不同的解讀:是一個升空時的導彈?一個人絕望地揮手?還是引用了德魯伊教的象徵(Druidical reference)?但它亦可以忽略詮釋 —— 它就是個獨立的存在。」和平符號研究者 Ken Kolsbun 曾經出版著作 Peace: The Biography of a Symbol,他認為這是個簡潔的設計,即使 5 歲小孩也懂得畫,它強大得有著一種催眠力,令這個符號得以延續下去。

法國版本的和平符號。 圖片來源:路透社

因為設計者本人刻意不限制版權,因此這符號得以廣泛傳揚開去。在美國,這符號因人們爭取公民權利而初次被使用,橫跨了整個大西洋後,它已經失去本來反核的訊息,轉而表達更廣義的訊息 —— 和平。60 年代中期,越戰愈趨激烈,這符號則被反戰人士廣泛使用。Kolsbun 自 1960 年代便不斷拍攝這個符號,他認為:「這符號來得正是時候,它適應不同情況,像變色龍一樣,代表多種有關和平和正義的概念。」但他表示,這符號主要用作象徵和平,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有反核的意思。往後,其他地方也可見到這個符號,例如曾經的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力抗蘇聯入侵,以及南非人反對種族隔離之時。而在 2015 年巴黎恐襲後,藝術家 Jean Jullien 更進行二次創作,把中間的線條換作埃菲爾鐵塔。

Kolsbun 曾在 1975 年遇上設計符號的 Holtom,形容 Holtom 是個創新且有恆心的人,因為後來他設計了一個反轉的版本,箭嘴線條向下,對應英文字母「U」,代表「單方面」(Unilateral),意即國家不需要與其他國家協議,應該單方面主動裁軍,為和平主動踏前一步。Holtom 更喜歡這個版本,也後悔沒有用它。Kolsbun 說:「他最初可能只關注到核裁軍的問題,但隨著時間推移,我想他認為應該要更普遍(universal)或單方面裁軍,甚至將之推廣至所有武器。」

Holtom 希望,反轉的版本能見於自己的墓碑,可惜最終未能成事,而核能亦已變成人類身邊的事物。因此 Kolsbun 認為人們很有必要認識和平符號的本意,也就是大家都忘記了的訊息 —— 反核。「我認為,明白這個符號的真正意思非常重要,因為核威脅從未遠離我們,反而比以往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