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遺禍】關閉核電廠,卻危害更多性命?

A+A-
圖片來源:Paula Bronstein/Getty Images

8 年前,日本東北一場海嘯,摧毀福島第一核電廠。此後全國反核情緒高漲,連場示威對政府造成壓力。為免國民再受同類事故威脅,當局採用了謹慎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在 2012 年關閉全國 54 座核電廠,中止近 50 吉瓦的電力生產。

但最近一篇名為「提防謹慎原則:來自福島第一核電廠的證據」(Be Cautious with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Evidence from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Accident)的學術論文中,3 名經濟學家卻質疑當年日本政府的決定,反比核災導致更多人喪命。

三位學者 Matthew Neidell、Shinsuke Uchida 和 Marcella Veronesi 指核事故導致煤炭、天然氣和石油進口激增。2011 至 2014 年間,化石燃料發電的比率從 62% 升至 88%,而一度佔日本電力供應 30% 的核能則跌至零,結果電費飆升,東京等多個地方的增幅更超過 3 分 1。

由於大部分日本家庭均以電力取暖,電費上漲迫使其減少使用電暖爐,並導致死亡率大增,當中尤以長者為甚。學者們估計核電廠關閉以後,逾 4,500 人死於電費激增,遠多於核事故中緊急疏散或意外致死的 1,232 人。

面對高漲的反核情緒,日本政府一度關閉所有核電廠,但現時被質疑此舉或令更多人喪命。 圖片來源:KAZUHIRO NOGI/AFP/GettyImages

3 位又補充,化石燃料的污染比核能嚴重,致使空氣質素變差,加劇呼吸系統疾病,惟他們並未試圖量化影響。但無可否認的是,政客為了保護公眾免受輻射傷害的風險,反使他們遭受可避免的大型傷害,停止核能發電的決定弊多於利。

此論文是對日本福島災後反應重新評估的一部分。至少 2,000 人因災後疏散而身故,部分於混亂中意外死亡,更多則是因壓力、自殺及醫療護理受阻等健康問題致死。相反,曝露於輻射而喪生的個案只有單位數,受核輻射長期影響的亦只佔少數。

Neidell 總結,在福島核災這個例子,「謹慎原則」—— 採取戲劇性行動來預防一個最壞的情況 —— 以差劣的決策告終。但無論如何,核電在日本仍然不受歡迎,現時雖有 9 座重啟,但此舉遭到大量壓力團體反對,亦面臨各種訴訟要求關閉。

「金融時報」編輯 Jonathan Ford 評論指,核電雖非百利而無一害,核反應堆成本高昂,建築亦耗時,若要核能擔起去碳(decarbonisation)的重責,興建核電房需有效率之餘保持低成本。但他強調:「我們不該基於對核電的非理性恐懼而拒絕它,這只會更大規模地重複福島後的錯誤。」

如果我們不製造一個集中而可靠的零碳源,去碳將會相當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