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各個諾貝爾獎花落誰家?本星期將逐一公佈。但可肯定,能夠入圍的人,全都成就斐然。若果可在精英之中突圍而出,拿到諾貝爾獎,已不簡單;拿到兩個,更是難比登天——歷史上,能獲兩個不同領域的諾貝爾獎的人,只有兩位,一是眾所皆知的居禮夫人(物理及化學獎); 另一位,則是美國化學家鮑林(Linus Carl Pauling),他先後獲頒化學獎及和平獎,兩獎均是獨立取得。這位獨一無二的男人,生前既受尊重,亦意外地備受嘲弄。
![大學畢業時的鮑林,雙神炯炯有神,散發出對未來的憧憬和好奇。 圖片來源:wikimedia](https://www.cup.com.hk/wp-content/uploads/2016/09/LinusPaulingGraduation1922-600x842.jpg)
化學學家的成就
鮑林 1901 年出生於美國俄勒岡州一個貧苦家庭,自小經常觀察當藥劑師的父親配藥。深受薰陶下,他對科學產生興趣,奠定日後走上化學研究的道路。1922 年,鮑林修畢化學工程專業,決定繼續攻讀化學。他 24 歲時已能以最優等成績取得博士學位。
鮑林走進化學世界時,正值「量子力學」發展之際,故此,剛成為博士生的他,畢業後亦隨即前往歐洲,跟隨波耳(Bohr) 、薛丁格(Schrödinger)等大師學習。學成歸來後,鮑林在母校加州理工學院醉心研究,著手將量子力學應用到化學領域。1939 年,他將眾多自己首創的新概念結集成書,出版「化學鍵的本質」(The Nature of the Chemical Bond )一書。此書被喻為劃時代化學著作,出版 30 年來,被引用上萬次。他對化學發展不可或缺的貢獻,使他在 1954 年贏得諾貝爾化學獎。
第二獎後,還有「第三獎」?
二戰前,鮑林眼裡只有化學;二戰後,他看見潛在於化學中,造成生靈塗炭的破壞力,於是,他成為了反核反戰的和平主義者。
鮑林原本對政治置若罔聞,但當他了解到原爆在日本構成的慘況,加上受妻子的和平思想影響,他亦開始投身政治,加入愛因斯坦領導的「原子能科學家緊急委員會」,痛陳核武破壞,呼籲停止生產核武,積極宣揚反核反戰。1962 年,他因反對核彈地面測試的行動,再度獲得諾貝爾獎。這一次,他是和平獎得主。
在 1950 年代的美國,麥卡錫主義橫行,政壇對「潛在共產黨人」捕風捉影。在這高壓環境下,鮑林的主張與行動,不但吃力不討好,更招致政治打壓,間接使他「失落」了獲得第 3 個諾貝爾獎的機會。
![解開 DNA 之謎的「第 51 張照片」。 圖片來源:wikimedia](https://www.cup.com.hk/wp-content/uploads/2016/09/Photo_51_x-ray_diffraction_image.jpg)
1952 年,鮑林打算出發至英國,參與關於蛋白質結構的研討會,卻遭政府限制出境,最終無法取得護照遠行。不少人相信,他沒有錯失會議的話,就能在有機會看到由威金斯(Maurice Wikins)帶來、解出 DNA 結構的關鍵證據「第 51 號相片」,繼而搶先華生(James Waston)一步,正確提出「DNA 雙螺旋結構」。如果歷史有如果,在 1962 年取得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的,就不會是華生等人,而是鮑林了——那也會是他第 3 次獲諾貝爾獎。
遭嘲弄的諾貝爾得獎者
然而,鮑林晚年對維他命 C 健康效用的偏執,引起學界爭議,惹來嘲笑。
一開始,他只是主張日常服用維他命 C 有預防感冒的功效,後來,他竟進一步鼓吹維他命 C 可延年益壽,能醫百病,治癒癌症。當時,醫學界對鮑林狂熱不以為然,更認為他所說的,不過是江湖騙術,鮑林因而飽受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