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巨型猩猩與噴火恐龍的加時對決,如果以 1962 年封盤時的戰況來評論,當然不很公平,尤其對於怪獸特攝電影而言,資料設定通常都只是放著好看。單看當年的皮套大小與細節,又有誰能發現原來金剛比哥斯拉還重 500 噸?
哥斯拉
|共11篇|
Moyashi:怪獸之王的誕生
隨著時代流轉,文化意涵也一直疊加上去,怪獸之王成為了一個歷時性的符號,用巨大的身體象徵了不同時代、不同製作者對於災難與解體的理解。
Moyashi:新/真/神.哥斯拉
庵野的意圖不是想拍出一套「新/真/神」的哥斯拉,而是正如名稱上的文字遊戲一樣,這種歧義所引發的思考 —— 讓觀眾思考日本的「現實」,才是他的本意。所以戲中的政客無能卸責,象徵核輻射的怪獸也留在陸上,種種處理就是迫觀眾對照當下的現實問題。
Moyashi:哥斯拉是一個甚麼的表象?
從結果而言,我們只能談論「哥斯拉」作品普遍具有甚麼性格,而這些性格又如何與特定的作者取向及社會現實對照。正如這隻巨大的生物是同時具有爬蟲類與哺乳類特徵的四不像,其作品系列的性格也是一個大雜燴。
「哥斯拉」:日本怪獸如何成為全球流行文化?
張牙舞爪的龐然大物「哥斯拉」無疑已成為怪獸的代名詞。由 1954 年日本第一齣「哥斯拉之誕生」上映,到擠身荷里活大片行列,至今已有逾 30 齣「哥斯拉」電影面世。「哥斯拉」的起源與逾 60 年的流變,深藏歷史與流行文化底蘊。
紅眼:昭和、平成,再到令和,跨世代的「哥斯拉」
日本安然踏入令和新紀元,回頭細數,能為平成年代收結的電影作品,倒是想起了 2016 年名導演庵野秀明的重製版「真.哥斯拉」。
Moyashi:一星期摧毀一次的東京
特攝片明明是真人片集,卻又充滿動畫的風格。寫實中混雜著幻想,廉價的特技與不一定合乎邏輯的劇情,成為另一種「真實」。「哥斯拉」的電影中,東京鐵塔總成為被破壞的對象,彷彿來到東京,不踩爛東京鐵塔就有甚麼遺憾一樣。「鹹蛋超人」中的巨大怪獸每星期來臨一次,兩隻數十米高的外星生物,打鬥時撞毀一堆高樓大廈,下週同樣時間卻又回復正常。
2016 年日本 20 大賣潮流(下)
續上篇:日經流通新聞綜合今年銷售情況、行業影響、消費心理形塑等因素,整理出「日經 MJ 大熱商品排行榜」,羅列 20 項引領消費動向的社會熱潮,以下是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潮流人事:
哥斯拉來襲的話,日本如何應付?(下)
對極具憂患意識的日本人來說,哥斯拉一直是現實議題:2007 年防衛省曾召開記者會,公佈應付哥斯拉的對策;防衛大學校及幹部候補生學校(培訓自衛官的軍校)有課程探討「哥斯拉登陸東京並撞倒 Sunshine 60 瞭望塔」如何應付;自衛隊甚至會認真分析哥斯拉的戰力,衡量兵力與戰況。日本記者秋山謙一郎就此採訪多位自衛官,了解各編制的災難對策。
哥斯拉來襲的話,日本如何應付?(上)
電影「真 ‧ 哥斯拉」票房超越 2014 年荷里活版,打破日本同類作品紀錄,片中怪獸大鬧東京的情節,也引起極具災難意識的日本人一陣熱議:哥斯拉真出現的話,日本政府會如何處理?日本前防衛大臣、現役自衛隊員對此均發表了意見,自衛隊各編制之間的看法不乏分歧,甚至有隊員大膽批評:防衛省才是敵人。
鄭立:從哥斯拉電影看悲觀果斷
為何要在創業專欄寫影評,因為新的 2016 年哥斯拉電影,絕對是值得每個決策者去看的電影。有人評論,明明打算進去看怪獸,或者看那些在怪獸面前逃難的人,怎料變成了大部分時間都在看人開會,是的,這個電影就是不斷開會開會開會,最常出現的場景是會議室,或者辦公室。這電影的主題,是一個組織怎樣以討論的方式決策,去應付一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