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ie Ernaux、 Olga Tokarczuk、Elfriede Jelinek 以及 Svetlana Alexievich,這些歐洲女作家都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還皆由成立不過 8 年、只得 6 名全職員工的獨立出版社 Fitzcarraldo Editions 發行英譯本。全藍或全白的封面僅得作品和作家之名,但簡約樸實的設計之下,卻是一件件文壇瑰寶。
諾貝爾獎
|共37篇|
【戰火中的和平獎】捨棄政客,選擇在地的民主戰士
10 月 7 日是普京 70 歲大壽的日子,同時是諾貝爾和平獎公佈的時刻。當俄烏戰爭已經把世界推向核戰邊緣,這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或者發揮出更大的象徵意義。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就頒贈予白羅斯的人權倡議者比亞雅斯基(Ales Bialiatski)、俄羅斯人權組織「紀念」(Memorial)及烏克蘭人權組織「公民自由中心」(Centre for Civil Liberties),給俄、烏、白三國為民主奮鬥的人打氣。
勇氣與敏銳:2022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其中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在 10 月 6 日公佈,由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獲得殊榮,亦是歷來第 16 位奪獎的法國作家。負責評審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學院,盛讚安妮艾諾能夠「以勇氣、客觀、敏銳,揭示個人記憶的根源、隔閡和集體限制」。其作者與學者雙重身份,令其「自傳式社會學觀察」成為創作一大特色。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證明愛因斯坦有錯的科學家
物理學獎向來是諾貝爾獎最矚目的獎項,今年 3 位得獎科學家,分別是來自美國的克勞澤(John F. Clauser)、法國的阿斯佩(Alain Aspect)及奧地利的蔡林格(Anton Zeilinger)。究竟他們如何透過量子物理學研究,證明宇宙遠比愛因斯坦設想更為怪異,同時為未來量子科技建立理論基礎?
從昂山素姬到阿比,諾貝爾和平獎爭議未止
一年一度諾貝爾獎於 10 月 3 日起陸續揭曉,當中和平獎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榮譽之一,花落誰家一直是鎂光燈的焦點。可是,該獎項引起的爭議不少,從 1990 年代獲獎的昂山素姬、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到 2019 年得主埃塞俄比亞總理阿比(Abiy Ahmed),歷來爭議引發兩極反應,有人批評負責評選的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違背了這個獎的宗旨,使獎項的公信力受到外界許多質疑。
「螢光顯微鏡」可助研發藥物?
一般光學顯微鏡,只能針對整體細胞觀察,難以縮小至個別分子;至於電子顯微鏡,樣本必須在真空中觀察,無法觀察活體樣本;而「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就運用單一光分子特性克服光學顯微鏡的物理限制,擺脫電子顯微鏡無法觀察活體樣本的缺點。初創公司 Eikon Therapeutics 取得此項專利技術,用於藥物研發,由於可以直接看到活細胞中的單一蛋白分子變化,令其可更快、更精準地研發藥物。
Ryan Fung:諾貝爾獎也發聲 氣候危機遲來的公義?
臨近「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就連「過氣」的科學家也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成功靠不新也不舊的氣候模型突圍而出。連一向致力探索浩瀚未來的諾貝爾獎,都願意押上百年老店名譽,為日益增加的氣候危機叫陣。
要得諾貝爾獎,先要離日赴美?
90 歲日裔學者真鍋淑郎榮獲今屆諾貝爾物理學獎,令日本在「獎排榜」繼續領先其他亞洲國家。新首相岸田文雄隨即發表賀詞,各大媒體亦爭相報道「日本人得獎」。但不少日人批評這全屬叨光,因為真鍋早就赴美留學及定居,甚至入籍美國。更有評論質疑,日本並非做研究的好地方,科學家若要有所成就,不出走不行。關於這一點,真鍋又是否認同?
【愛因斯坦誕辰】曠世的相對論,何解得不到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為人類開啟現代物理學大門,發動一場現代科學革命。顛覆傳統的思想卻惹來老派科學家圍攻,即使愛因斯坦在 100 年前得到諾貝爾桂冠,但始終不是基於相對論的貢獻。其時著名哲學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與愛因斯坦圍繞相對論和時間本質的論戰,更成為傳奇。
【專訪】諾貝爾獎遺落之人 —— 病毒學家朱桂林
華裔病毒學家朱桂林教授(Qui-Lim Choo),是最早找出丙型肝炎病毒的三大關鍵人物之一,但今年獲頒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人,卻只有率領團隊的 Michael Houghton 教授。朱桂林成了遺珠,卻未糾結於此。相比起個人得失,這位傑出科學家更重視團隊合作,而且他笑說:「我就喜歡找東西。」
沒有諾貝爾頒獎禮的那些年
今年諾貝爾獎頒獎禮原定瑞典時間今日舉行,但受疫情拖累被迫取消,得獎者改為在身處國家領獎及網上演講。雖然非常措施稱不上破天荒,但上次類似情況已經要追溯到二次大戰,瑞典停止頒發大部分獎項,頒授和平獎的挪威更諷刺地落在納粹德國鐵蹄之下。即使戰爭後期再次頒獎,也未能舉行正式頒獎典禮。
唐明:和平獎看上的到底是甚麼和平?
一味的忍氣吞聲,只求維持現狀,或者說得更好聽一點,維持巧妙的「勢力平衡」,如果和平只是千萬不要打仗,而對長期存在,像地雷那樣遍佈的危險因素,一於闊佬懶理,真的會有和平嗎?
諾貝爾文學獎為波蘭帶來榮耀,得主卻是「賣國賊」?
贏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通常會成為祖國之光,但在波蘭,文學獎卻引起當地「何謂波蘭?」的爭拗。當波蘭作家 Olga Tokarczuk 獲獎時,她的祖國並非所有人都為她感到光榮。一些人覺得她有理有哲,著作描寫了波蘭 20 世紀的悲慘過去,令讀者正視波蘭曾為屠殺幫兇的歷史,但在另一些人看來,她就是叛徒。
諾貝爾獎與科學界脫節?
今年各項諾貝爾獎的得主開始陸續公佈,一眾頂尖科學家,將有機會得到物理學、生理學或醫學,或者化學方面的最高殊榮。不過現今科學領域廣闊,這 3 個諾貝爾獎項,已不足以表揚在其他科學領域取得觸目成就的科學家。部分學者則認為,諾貝爾獎的不合理評獎制度,使其與 21 世紀的科學界脫節。
奈波爾:集爭議於一身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作家 V.S.奈波爾(Sir 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剛在 8 月 11 日與世長辭,享年 85 歲。印度裔背景的奈波爾畢生著作甚豐,公認為英國文壇最卓越的移民作家,但外界對他的評價亦相當兩極 —— 既有人激賞他是後殖民文學旗手、關懷人類的苦難困阨,亦有人譴責他蔑視第三世界的種族主義者。究竟這位「我們時代其中一位最偉大作家」是何以毀譽參半?
英女皇值得拿諾貝爾和平獎嗎?
英國「每日電訊報」日前引述消息報道,指多個英聯邦小國有意提名英女皇角逐殊榮,表揚她 60 多年來對英聯邦的服務和貢獻,肯定她在「維持聯邦活力」上的「堅定外交」,此事或於下周舉行的英聯邦國家元首會議進行討論。皇家英聯邦協會會長 Lord Howell 直言是個好主意,多名次官私下表示支持,就連資深工黨議員 Frank Field 也力撐議案。但這位英國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真是值得一座諾貝爾和平獎嗎?
「神探伽利略」與「日本的湯川」
東野圭吾筆下的「神探伽利略」湯川學,憑著科學推理無案不破,改編成電視劇在福山雅治的加持下更捲起過不小的風潮。如此神通的大學教授其實真有其人。生於 1907 年 1 月 23 日的日本理論科學物理學家湯川秀樹,雖然經過一段鬱鬱不得志的日子,仍以 28 歲之齡發表預測新粒子存在的劃時代論文,更在日本二戰戰敗後百廢待興之時,成為首個得到諾貝爾獎的日本人。
Heinrich Böll:對抗時代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家
「我想為被殺的人唱一首歌。」一語道盡 Heinrich Böll 這個被譽為「國家良心」(Gewissen der Nation)的德國諾貝爾獎文學獎得主的寫作初衷。經歷一戰與二戰,見證國家從戰敗到乘納粹崛起而復興,以至再次戰敗瓦礫滿城。他的作品充滿對戰禍的反思和反抗國家組織的叛逆思想,成為德國廢墟文學代表作家。
見證時代的諾貝爾宴會菜式
隨著頒獎典禮及晚宴於 12 月 10 日舉行,本年諾貝爾獎宣告落幕。諾貝爾獎自 1901 年以來,見證人類在不同時代,就各範疇取得的成就。而伴隨頒獎禮的宴會,亦見證百多年來的飲食文化。從最初偏向法國菜式,至 80 年代,已轉為斯堪的納維亞風格。不同的政治局勢,亦影響菜式的增減。曾於 1989-1993 年擔任諾貝爾晚宴廚師的 Ulrica Söderlind,將一個世紀以來的晚宴菜式輯錄成「諾貝爾盛宴:一個世紀的烹飪史」一書,歸納出這場宴會的百年變遷。
納粹幫兇還是間諜?為納粹研發核武的諾貝爾獎得主
海森堡頭頂量子力學始創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等光環,然而對後世而言,更引人入勝的也許是他在納粹時代領頭為希特拉研發核武的一段黑歷史。儘管他自辯假意配合實際旨在拖延納粹研究,但千夫所指中各執一詞,遺下的只是一場羅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