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

|共56篇|

核武誕生,在我們體內留下甚麼烙印?

奧本海默領導研發的原子彈,觸發大半個世紀的核武競賽。雖然未有毀滅世界,但在廣島長崎原爆後,人類進行了超過 2,000 次核試,這些蘑菇雲改變了地球的大氣化學構成,連鎖效應甚至深入每個生物體,乃至我們每個人的身體細胞之中,是人類在地質年代留下的重要印記之一。

是誰把原子彈機密帶給蘇聯?

二戰時美國啟動「曼哈頓計劃」,花費超過 22 億美元、動員 13 萬人,雲集一班當代最傑出的科學家 —— 當中至少 31 人曾經或後來獲得諾貝爾獎,最終才製造出原子彈。然而,在二戰遭受重創、正重建國家的蘇聯,卻在廣島和長崎原爆後短短四年宣佈成功核試。蘇聯原子彈計劃成功,實有賴一班潛伏英美的核間諜。

奧本海默原先估算,原爆死亡人數僅 2 萬?

電影「奧本海默」引起全球熱議,廣島與長崎原爆週年紀念亦即將來臨。由奧本海默領導研發的兩顆原子彈,在 1945 年 8 月 6 日投向廣島、8 月 9 日投向長崎,死難人數總共多達 12.9 萬至 22.6 萬人。有歷史學家翻查記錄,原來當年奧本海默團隊原先估算死亡人數只有 2 萬人。落差為何如此巨大?

原子彈誕生地:洛斯阿拉莫斯

名導基斯杜化路蘭新作「奧本海默」(Oppenheimer)成為全球熱話,讓更多人了解「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複雜一生。提到這位一代物理天才和他領導的「曼哈頓計劃」,不能不提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最近美國史密森尼學會旗下雜誌就以專題報道,講述實驗室的人和事。

1969 年,美國如何從蘇聯核威脅中解救中國?

隨著俄烏戰爭持續,台海危機白熱化,美國與中國的矛盾持續升溫,外界甚至擔心兩國會否走向全面軍事衝突。其實,中美兩國今日的緊張局勢本非必然,在 1969 年的珍寶島事件,美國就曾經解救中國於蘇聯核威脅中。

再訪古巴導彈危機高潮一刻

1962 年 10 月 22 日,美國總統甘迺迪向公眾披露蘇聯正在古巴部署導彈,同時宣佈武裝封鎖古巴。同月 27 日,是地球最接近核災難的日子。當天四艘蘇聯潛艇在美軍封鎖線區域被追蹤,其中 B-59 潛艇的指揮官薩維茨基,一度認為受到美國海軍反潛戰(ASW)部隊的攻擊。當時潛艇上有三名軍官,包括 Savitsky  在內兩人同意發射核魚雷,唯最後一人、軍官阿爾希波夫(Vasily Arkhipov)反對。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近日新翻譯阿爾希波夫於 1997 年的公開聲明,為古巴導彈危機高潮提供更多細節。

何謂戰術核武?對烏克蘭戰爭有甚麼意義?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烏克蘭東部戰場失利,威脅將運用所有武器系統,包括戰術核武(tactical nuclear weapons),以維護其領土完整。美國南加州大學國際安全學家 Nina Srinivasan Rathbun 研究核武限制、防擴散及其高昂成本已 20 年,他指出俄國擁有不受國際條約限制的龐大戰術核武庫,並解釋它與戰略核武(strategic nuclear weapons)的分別。

【烏克蘭戰爭】明知無為也為之:基輔人就核災作準備

普京 70 大壽翌日,象徵俄羅斯兼併事件的克里米亞大橋被炸。烏克蘭舉國歡騰,唯獨首都基輔振奮不了多久,因為居民害怕招致更嚴厲的報復。尤其是上週一俄軍向當地發動連串導彈襲擊,令很多基輔人爭相「超前部署」,但求萬一真受戰術核武攻擊或有核電站遇襲,仍能保住性命,即使明知機會渺茫也好。

核戰陰霾:國際社會能否終結核恐嚇的時代?

二戰後期,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讓世界見證核武的威力;後來的切爾諾貝爾和福島核災難,也證明了核幅射會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一直以來世界各地都有反核運動,但直到今年之前,很多人都會覺得核戰是遙不可及的事。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切變得不再一樣,反核議題或者會成為未來國際社會的優先事項。

冷戰危機:英國政府曾計劃以核武守衛香港?

隨著俄羅斯以「公投」形式吞併四個烏克蘭佔領區,普京政府一再威脅會以核武「捍衛國土」,俄烏戰爭把世界再次推向核戰邊緣。冷戰時期,各大強國展開軍備競賽,核戰陰霾也曾經籠罩全世界。當時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又毗鄰共產中國,就成為資本主義陣營最前線。英國的解密文件指出,英國政府曾憂慮中國會軍事接管香港,而構思以核武守護這塊遠東殖民地。

【烏克蘭戰爭】該在甚麼時候談判?

SpaceX 創辦人馬斯克在 Twitter 提出結束俄烏戰爭的和平方案,包括在聯合國監督下,重新在俄羅斯佔領的 4 個烏克蘭地區舉行公投、克里米亞正式成為俄羅斯一部分、烏克蘭保持中立等。其提議獲克里姆林宮稱讚「非常積極」;但澤連斯基早前強調,只要普京仍掌權,烏克蘭就不會與俄羅斯作任何談判。以談判結束戰爭相信是不少人的願望,但何時才是對的時機?

伊朗核科學家之死,以國掃除大患?

伊朗外交部日前稱,國內頂尖核科學家法赫里扎德(Mohsen Fakhrizadeh)遇襲身亡,認為以色列涉及襲擊事件。法赫里扎德為人低調,伊朗官方媒體亦甚少提及他,僅稱其為大學教授,但外界普遍視法赫里扎德為伊朗「核武之父」。「華盛頓郵報」就訪問不同專家學者,評論法赫里扎德在伊朗的地位及其去世的影響。

漸遠的原爆記憶,如何傳承?

今年是廣島、長崎原爆的 75 週年,適逢 2020 東京奧運,長崎原爆資料館本來計劃藉此盛事宣揚和平價值。不料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下,資料館在 4 月起關閉至 6 月初,打亂館方計劃。新任館長篠崎桂子更提到,許多原爆倖存者有感年事已高,擔心分享經歷的機會愈來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