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

|共50篇|

1969 年,美國如何從蘇聯核威脅中解救中國?

隨著俄烏戰爭持續,台海危機白熱化,美國與中國的矛盾持續升溫,外界甚至擔心兩國會否走向全面軍事衝突。其實,中美兩國今日的緊張局勢本非必然,在 1969 年的珍寶島事件,美國就曾經解救中國於蘇聯核威脅中。

再訪古巴導彈危機高潮一刻

1962 年 10 月 22 日,美國總統甘迺迪向公眾披露蘇聯正在古巴部署導彈,同時宣佈武裝封鎖古巴。同月 27 日,是地球最接近核災難的日子。當天四艘蘇聯潛艇在美軍封鎖線區域被追蹤,其中 B-59 潛艇的指揮官薩維茨基,一度認為受到美國海軍反潛戰(ASW)部隊的攻擊。當時潛艇上有三名軍官,包括 Savitsky  在內兩人同意發射核魚雷,唯最後一人、軍官阿爾希波夫(Vasily Arkhipov)反對。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近日新翻譯阿爾希波夫於 1997 年的公開聲明,為古巴導彈危機高潮提供更多細節。

何謂戰術核武?對烏克蘭戰爭有甚麼意義?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烏克蘭東部戰場失利,威脅將運用所有武器系統,包括戰術核武(tactical nuclear weapons),以維護其領土完整。美國南加州大學國際安全學家 Nina Srinivasan Rathbun 研究核武限制、防擴散及其高昂成本已 20 年,他指出俄國擁有不受國際條約限制的龐大戰術核武庫,並解釋它與戰略核武(strategic nuclear weapons)的分別。

【烏克蘭戰爭】明知無為也為之:基輔人就核災作準備

普京 70 大壽翌日,象徵俄羅斯兼併事件的克里米亞大橋被炸。烏克蘭舉國歡騰,唯獨首都基輔振奮不了多久,因為居民害怕招致更嚴厲的報復。尤其是上週一俄軍向當地發動連串導彈襲擊,令很多基輔人爭相「超前部署」,但求萬一真受戰術核武攻擊或有核電站遇襲,仍能保住性命,即使明知機會渺茫也好。

核戰陰霾:國際社會能否終結核恐嚇的時代?

二戰後期,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讓世界見證核武的威力;後來的切爾諾貝爾和福島核災難,也證明了核幅射會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一直以來世界各地都有反核運動,但直到今年之前,很多人都會覺得核戰是遙不可及的事。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切變得不再一樣,反核議題或者會成為未來國際社會的優先事項。

冷戰危機:英國政府曾計劃以核武守衛香港?

隨著俄羅斯以「公投」形式吞併四個烏克蘭佔領區,普京政府一再威脅會以核武「捍衛國土」,俄烏戰爭把世界再次推向核戰邊緣。冷戰時期,各大強國展開軍備競賽,核戰陰霾也曾經籠罩全世界。當時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又毗鄰共產中國,就成為資本主義陣營最前線。英國的解密文件指出,英國政府曾憂慮中國會軍事接管香港,而構思以核武守護這塊遠東殖民地。

【烏克蘭戰爭】該在甚麼時候談判?

SpaceX 創辦人馬斯克在 Twitter 提出結束俄烏戰爭的和平方案,包括在聯合國監督下,重新在俄羅斯佔領的 4 個烏克蘭地區舉行公投、克里米亞正式成為俄羅斯一部分、烏克蘭保持中立等。其提議獲克里姆林宮稱讚「非常積極」;但澤連斯基早前強調,只要普京仍掌權,烏克蘭就不會與俄羅斯作任何談判。以談判結束戰爭相信是不少人的願望,但何時才是對的時機?

伊朗核科學家之死,以國掃除大患?

伊朗外交部日前稱,國內頂尖核科學家法赫里扎德(Mohsen Fakhrizadeh)遇襲身亡,認為以色列涉及襲擊事件。法赫里扎德為人低調,伊朗官方媒體亦甚少提及他,僅稱其為大學教授,但外界普遍視法赫里扎德為伊朗「核武之父」。「華盛頓郵報」就訪問不同專家學者,評論法赫里扎德在伊朗的地位及其去世的影響。

漸遠的原爆記憶,如何傳承?

今年是廣島、長崎原爆的 75 週年,適逢 2020 東京奧運,長崎原爆資料館本來計劃藉此盛事宣揚和平價值。不料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下,資料館在 4 月起關閉至 6 月初,打亂館方計劃。新任館長篠崎桂子更提到,許多原爆倖存者有感年事已高,擔心分享經歷的機會愈來愈少。

美國退出「中程導彈條約」,意在中國?

冷戰年代的 1987 年,美蘇兩國簽訂「中程導彈條約(INF)」,為雙方生產和試驗中程導彈設限。30 年後的今天,美國終於宣佈退出條約,為期 180 日的通知期後,條約將告失效。國際社會對杜林普退出條約意見不一,其中,曾任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資深研究員的 Stephen Bryen 博士便認為,取消 INF 十分合理。因為經歷時代局勢變化,條約已不合時宜。

原爆 73 年:90 歲的倖存者不再分享了

日本兩次原爆距今剛滿 73 年,很多倖存者多已離世,仍然在生的亦已老去,平均年齡高達 82 歲。他們開始行動不便,無法再以第一身角度,對外講述核武的可怕,防止原爆悲劇重演。幸而在廣島及長崎這兩個受災地,均有新世代接棒,把這段史實傳揚下去。部分說故事的人,更只是小學生。

美朝峰會後,北韓的「反美帝」招牌如何悄悄下架?

每年的「反美帝集會」通常在 6 月 27 日舉行,象徵拉起「反美帝主義鬥爭月(Struggle Against U.S. Imperialism Month)」的帷幕,並於 7 月 27 日,以「祖國解放戰爭勝利紀念日」為完結。單在去年,首都平壤的集會,便吸引達 10 萬名愛國仇美的群眾走上街頭、高舉拳頭、揮舞標語,誓要打倒美帝。但今年民眾再不能疾聲反美;據美聯社報導,平壤政府已取消本年集會。然而不像美國,北韓未有為此發表公開聲明,而是以細緻微妙的方式,向人民暗示其態度轉變。

何解伊朗核協議凶多吉少?

形容伊朗核協議「瘋狂」和「荒謬」的杜林普,近日會見法國總統馬克龍時,態度曾經變得柔和,以致輿論一度懷疑伊朗核協議尚存生機。但有伊朗問題專家卻撰文,斷言退出核協議幾乎是無法避免,關鍵在於杜林普政府的新班子,根本不在乎伊朗是否「無核化」,他們把美國在伊拉克的失敗教訓拋諸腦後,其終極目標是要令伊朗變天。

美朝會談:怎樣才確保北韓是「無核」?

杜林普與金正恩下月破天荒會談,金正恩更聲言願意商討「無核化」,但核武專家普遍都不感樂觀,即使雙方達成具體協議,如何證實北韓放棄核武已經是困擾專家的大難題,史丹福大學核武專家 Siegfried Hecker 坦言:「核武很易隱藏,我們根本不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