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

|共27篇|

樂施會:在旱地與高地 —— 小農求生記

許多小農辛勞栽種,礙於氣候變化和供應鏈層層剝削等問題,卻長期在朝不保夕的漩渦中掙扎,無法脫貧。據世界銀行 2016 年的統計,在全球 8 億極端貧窮人口中,便有 8 成居住在農村地區,以糧食生產為生,當中 95% 居住在南亞、東亞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即是說,為我們提供糧食的人,卻是最貧窮的人群,甚至要每晚餓著入睡,公平嗎?

非洲粟米菌害危機:一堂寶貴的農業課

植物會生病,粟米也不例外,其中一種俗稱「熱帶銹病(tropical rust)」的疾病,是由名為 Puccinia polysora 的真菌所感染。之所以稱作「銹病」,是因為這種真菌會讓粟米的葉面長出像鐵銹的黃褐色斑點,而這種病害只會出現在熱帶地區。因此,它未曾在歐洲的伊比利亞半島出現過,亦因此,自歐洲傳入的粟米,也免受這真菌寄生之苦。但因跨大西洋航空運輸發展,便曾打破當地安寧,甚至於 1952 年進軍到東非的熱帶國家肯亞,一度令政府官員擔心會爆發嚴重饑荒。

樂施會:阿祖學整糖 —— 見證民間小食的誕生

社會發展步伐愈快,舊的東西愈容易消失。但傳統文化中不乏好東西等待我們去發掘和保留。1月初,陝西迎來隆冬,下了八年來最大的一場雪,但在富平縣流曲鎮,有一個廚房仍然忙碌著,冒出的蒸氣充滿著香甜的味道,匠人們正埋頭苦幹,趕在新年前製造有數百年歷史的民間美食「瓊鍋糖」。裡頭的故事,源於樂施會的一個農村項目,不但帶動保存這傳統造糖技藝,更協助農民種植造糖需要的優質食材,發展小農的生計。

美國青年新趨勢:歸園田居

有冷氣房不坐,反而落田種菜?你沒聽錯,這是不少美國青年的「新」活方式。美國農業部最新的農業人口普查顯示,35 歲以下的農夫人數在過去一個世紀內第二次出現增長,受訪的青年農夫當中,多達 69% 擁有大學學位,比例明顯高於總人口。這些高等教育、住在城市、從未務農的男女,選擇歸園田居下鄉耕種蔬果,而消費者對本土及可持續食品的需求漸增,亦為這些新手農夫提供了出路。多名專家更指,這種風潮或為整個糧食系統帶來廣泛影響。

農業的未來:盧旺達

盧旺達,對眾多港人而言,是個陌生的非洲國家。稍為年長的,或會對 1994 年「盧旺達種族大屠殺」有些少記憶。當年死傷無數的盧旺達,20 年間,變化巨大,發展迅速,今日,盧旺達既是農業的未來,亦是外國,尤其中國最看好的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