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小農辛勞栽種,礙於氣候變化和供應鏈層層剝削等問題,卻長期在朝不保夕的漩渦中掙扎,無法脫貧。
據世界銀行 2016 年的統計,在全球 8 億極端貧窮人口中,便有 8 成居住在農村地區,以糧食生產為生,當中 95% 居住在南亞、東亞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即是說,為我們提供糧食的人,卻是最貧窮的人群,甚至要每晚餓著入睡,公平嗎?
然而,不論是遠在東非坦桑尼亞的小農,或是近在中國青海高原的牧民,仍秉持著堅忍的毅力,在惡劣的環境中努力幹活,值得我們尊敬及支持。
小農改種劍麻 種出堅韌人生
在東非國家坦桑尼亞北部的欣延加(Shinyanga),塵土飛揚,路上枯樹隨處可見。當地農戶在田裡種了一排排整齊而立又像菠蘿的綠色作物,名叫劍麻(Sisal)。本來,大部分小農種植棉花和高粱為主,但坦桑尼亞的年降雨量變得不穩定而不可預計,需要水分種植的棉花和高粱也紛紛枯萎,小農收入大受打擊,樂施會於是與當地合作夥伴機構 Katani 一同構思並展開劍麻種植項目,引入耐旱而堅韌的劍麻,開啟了無數小農的生計之門。
開朗的小農 Suzanne Jinyange 往日種植棉花為主,為了應付一家六口的醫療、學業及日常開支,她在 2013 年開始參加樂施會和夥伴機構的培訓項目,改種劍麻,並得到一架小型劍麻處理機,藉削掉劍麻的表皮,出售劍麻內的纖維,每年能賺取 35,000 港元。
回顧往日營營役役、足襟見肘的日子,Suzanne 不禁流露心有不甘的表情。現在有了穩定的收入,亦為她們一家帶來了生死攸關的改變。她其中一名女兒患有骨癌,以往鎮上的醫療設施相對落後,收入增加後她可以把女兒送到城市的醫院接受較理想的治療。提到她的女兒,Suzanne 臉上掛上滿足的微笑:「現在她的病穩定了,我也放心了。我們種植劍麻的收入也能支付其他孩子的學費。」
加工劍麻 提升經濟價值
項目更涵蓋劍麻加工及收購中心,成為完整的生產線。農民合作社 Shiwamki Association 的現場一半是露天廠房,他們聘請了工人以大型劍麻處理機,將一束束的劍麻纖維抽絲剝繭,再抽取最柔順的纖維,提升劍麻的經濟價值。中心集合了近 200 位農民的收成,有足夠的貨量,大大增加了小農集體議價的能力。此外,項目鼓勵小農成立農戶互助協會,游說當地地方議會,將劍麻列為區內優先發展的項目。當地方議會計劃向農民種植劍麻徵稅時,協會成功游說議會,承諾徵稅要以不影響劍麻農民的生計為原則。
甚麼是劍麻
劍麻,多年生草本植物,培植期約 3 年,之後的 10 至 15 年為收成期。由於種植劍麻所需水分不多,耐旱耐熱,全年適合種植,是抵抗氣候變化的方法之一。劍麻經加工後變成堅韌的纖維,只要加以染色,可製作坐墊、地氈、儲物盒等,具工業生產價值。
青海高原牧民養犛牛求生
位於中國青海省的玉樹地區,平均海拔 4,200 米以上,高寒氣候,不利耕作,當地人靠畜牧維生,不少牧民要尋找冬蟲草來幫補生計,但收入仍很不穩定,生計十分困難。
位於青藏高原的紅旗村,嚴冬時氣溫會低至攝氏零下 30 度,生計選擇也非常有限,但紅旗村擁有大片草場,草場品質也好,有條件開發畜牧業。有見及此,樂施會與當地夥伴機構「稱多縣扶貧開發局」協助成立紅旗村牧場合作社。項目向合作社提供犛牛,並推動牧民成立犛牛養殖小組,由村民選出兩個代養戶家庭來照顧犛牛,規定 4 年內不可以把犛牛賣出,讓牛隻有足夠時間成長。期間,牧民透過出售副產品如牛油及乳酪賺取收入,還會分贈給紮多鎮的貧困家庭,發揮助人自助、守望相助的精神。
養牛項目不但為牧民帶來更穩定的收入,同時培養村民互助合作的精神,長遠為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樂施米義賣大行動」 一包米.撐小農
小農是從事傳統農業活動的小規模生產者,每日在細小的田裡努力幹活,自給自足,亦把農產品出售賺取收入。縱使他們負責生產糧食,很多仍然吃不飽,活在貧困之中。「樂施米義賣大行動」籌得的款項,將用於推動小農發展項目,集中更多資源幫助世界各地的小農突破困境,長遠脫貧。
網上訂購「小王子」樂施米包及 75 周年限量禮包:https://www.oxfam.org.hk/tc/oxfamricebuldorder201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