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在法國,你找不到一間餐廳賣「法國大餐」一樣,聖誕「大餐」是一個充滿問號的字詞,世上真的存在「聖誕大餐」嗎?
傳統
|共68篇|
【香港道別式】手雕的溫度 被逼遷的標記麻雀
懂得手雕麻雀的,全香港只剩下寥寥可數幾人,標記負責人張順景便以坐擁一個的骰樓梯舖造手雕麻雀而聞名。奈何上月底業主接獲屋宇署通知,因樓梯舖位屬僭建,違返「建築物條例」,並要求租客標記於 10 月底前遷出。
伊利沙伯二世國葬,如何有別於先王?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昨日在西敏寺舉行國葬,多國元首出席,成為全球新聞焦點。杜咸大學現代英國史教授 Philip Williamson 通過歷史,講解莊嚴儀式如何加入新時代元素,同時恢復了一項長達兩個半世紀前的古老傳統。
【Soul Monday】杜拜駱駝騎術學校,讓女性參與傳統文化
單峰駱駝在阿拉伯半島被馴養數千年,雖然牠們已非主要交通工具,但現時在阿聯酋,駱駝節及賽駱駝仍然大受歡迎。只是,當地向來沒甚麼騎駱駝的正統訓練,往往僅由父輩傳承予兒子和男孫。直至去年初,杜拜出現首間獲發牌照我駱駝騎術學校,創辦人之一 Linda Krockenberger 更是年僅 30 歲的德國女性。
陶傑:沙特阿拉伯的長臂極權管理
席哈去年 1 月因英國學校放假回國,在沙國被捕。很明顯,沙特阿拉伯的國家安全伊斯蘭法律長臂管理,超越了本國領土,涵蓋全球網絡。
呂嘉俊:古洞北發展可以沒本地醬園
香港還有生產豉油嗎?有,就在古洞。聽到這個名字,你大概會想起港府「施政報告」內的「北部都會區」計劃。計劃最近把該區鬧得火紅,很多人議論紛紛,當新界北部發展收地,哪些產業會受影響?不說太遠,單是醬油廠,估計受影響的已有 4 至 5 間。
英國新郵票,為何會令人不安?
皇家郵政自 1840 年推出郵票「黑便士」開始,通用郵票上都不會出現國名,而是以君主頭像代表國家。多年來,除了君主及顏色改變,設計亦幾乎沒有太大變化。直到今年初推出的新郵票,英女王頭像旁新增一條條碼,用於追蹤信件及讓用戶連接影片,做法雖然象徵皇家郵政進入數碼時代,卻令收藏家及希望保留傳統的人不安。
和菓子老店相繼結業,真的全因時代轉變?
以紅白羊羹聞名的島根「高田屋」、因貓饅頭打響名堂的仙台「寶萬頭本舖」、瓦片煎餅深受歡迎的神戶「菊水總本店」,以及在首都圈廣開分店的「紀之國屋」,這些創業數十甚至逾百年的和菓子老店,都在過去數月相繼結業。網民歸咎於疫症及便利店競爭,亦有分析認為是年青人口味改變。但最根本的原因,可能也是日本中小企的問題 —— 人口萎縮卻又固步自封。
鴻若遠:貴價麻雀 —— 在品味和傳統之間的糾纏
疫情關係,大型戶外活動缺乏,華人最好當然是「生意淡薄,不如賭博」了。 過去打麻雀只重視贏錢,但因長期被困家中,許多人開始追求優質麻雀,於是不少中產嘗試購入貴價麻雀。
紀念耶穌復活的節日,關兔子和蛋甚麼事?
雖說復活節紀念耶穌復活,但對非信徒而言,正如聖誕老人之於聖誕節,復活節兔和復活節蛋可能更能代表節日商業化的一面。不過用蛋慶祝個節日,據指可以追溯至 13 世紀,且與異教傳統有關,並非誕生自商家的營銷手段。
埃及單身女:獨居需要錢,還要手段和朋友
成年離家,獨居自立,很多人認為天經地義,埃及女性卻望而不得。由於社會風氣保守,女子若是單身、離異或喪偶,與父母同住方算「檢點」。為掙脫道德枷鎖,租個單位自在過活,女人需要錢,也需要手段,以說服爸媽、騙過鄰居,甚至收買看更。萬一無家可歸,更需要好姊妹照應。
清明節俄國版:拉多尼察
在中港台星馬等華人地區,每年 4 月初會有清明節。每到這個時節,華人家庭都會上山掃墓祭祖,紀念祖先,慎終追遠。世界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節日以悼念亡者,俄羅斯就有「快樂版清明節」,名為「拉多尼察」(Radonitsa),人們會與往生者一起吃傳統甜品、痛飲伏特加。
Moyashi:純粹天然,絕無人工成分
如果企圖從當代俄羅斯中獨立,發展以自國為基礎的文化歷史身份認同,就等同基於人造文化的極端民族主義,那麼基於俄羅斯中心的光復論,就是另一種自我證實的人造虛妄了。
加納棺材款式:錘、獅子……飛機?
2020 年 4 月,來自非洲加納的抬棺材團隊(Dancing Pallbearers)影片,以獨特的護柩「棺材舞」,加上與之匹配的後製背景音樂,紅爆全球。歡樂是加納一大出殯文化特色;棺材舞之外,汽車、飛機、魚、公雞等造型超乎想像的棺材,也是加納人對逝者的致意。
一部主婦口述歷史,記載經濟起飛前的日本家常菜
「住家菜」不只滿載回憶,亦反映了社會變遷。日本調理科學會橫跨 4 年,推出全套 16 冊的「繼承傳統 日本的家庭料理」食譜書,便結集了 1960 至 1970 年代、進入高度經濟成長期前,扎根全國各地的 1,880 道家常菜色,希望讓故鄉的味道留芳百世。整個系列製作時長近 10 年,動員逾 300 名研究者,一批昭和主婦更是全書的靈魂人物。
20 世紀港英洋人的風水體驗
臨近春節,又會有風水師傅在各大媒體出現,分享如何移動擺設,在新一年催旺運勢。很多現代都市人會覺得風水沒有科學根據,只是一種迷信,但其歷史可追溯至晉朝,是華人傳統文化一環。在港英時期,香港曾經是一個華洋混雜的大熔爐。香港知名保育家華德斯(Dan Waters)就曾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發表文章,分享 20 世紀港英洋人的風水體驗。
佳節飲食史:火雞怎樣成為聖誕大餐的主角?
火雞好不好吃,實在見仁見智,只是聖誕時節桌上放一隻,便覺氣氛十足。但這種西方「傳統」,原來並非自古以來,過去有好個幾世紀,醃野豬頭才是聖誕大餐代表。為何後來卻被來自墨西哥的「怪雞」,奪去其主角之位?英國廣播公司(BBC)就在佳節前夕,娓娓道來這段有趣飲食史。
由傳統到當代 —— 非常「剪.紙」特展
中國剪紙是民間藝術的一種,最早發現於南北朝,這種歷史悠久的手藝發展至今,其實早已不再只是在一張紅紙上剪出對稱的圖案。當代剪紙藝術,有怎樣的變化?Artspace K 舉辦「剪.紙」特展,邀請 7 位知名藝術家李煥章、李雲俠、劉銘鏗、李庚錞、陳彥廷、楊雅婷及鄭凱殷展示出各式作品。創作內容除了有大眾熟悉的人物、傳說、花草圖案外,亦有當代的主題,展現的手法、內容及配色,或許會令大眾跳出對剪紙既有的想像。
由「祝福之吻」到「別吻我」的波士頓馬拉松
經歷社會運動及疫情,停辦兩年的渣打馬拉松將於本週日復辦,期盼已久的跑手終於可以參賽,但參加人數預料只及以往的 4 分 1。著名馬拉松大賽波士頓馬拉松同樣事隔兩年於本月再度舉行,雖然比賽規模及形式與以往有所不同,但跑手及觀眾仍樂在其中。
是垃圾?還是藝術品?「詩意遺產」探索物的價值
哪些是廢棄之物、哪些應該被視作文化「遺產」來活化,甚至成為藝術品?誰擁有話語權為各種事物定義?大館當代美術館最新展覽「詩意遺產」,展出 6 組由來自香港及海外地區的藝術家或藝術組合的作品,參展作品揭出全球不同地方的文化議題。如策展人譚學能所言,他們「均以歷史文化遺產的視點去處理當代問題的多元手法,提出了新穎獨特的見解…… 展覽藉著作品多樣化的藝術實踐,試圖剖析一個問題:在決定哪些傳統遺產應原封保留,哪些需要重新被想像和重塑這事情上,個人有多大的掌控和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