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照片拾遺,留住留不住」,是林曉敏三年前設立「香港遺美」專頁的初衷。她在大學開始已會藉攝影記錄社區,假日遊走於大街小巷,發掘其他人未必發現的美好事物,透過自己的鏡頭和美感將它們拍下來,連結社區的人和事。
傳統
|共74篇|
古老當時興:西班牙青年延續鬥牛熱
鬥牛在西班牙逐漸式微,從傳統活動變成小眾興趣,文化部統計顯示,2021 至 22 賽季全國僅得 2% 人口觀賽。惟出人意表的是,觀眾年齡層以 15 至 19 歲最多,75 歲以上的反而最少。有年輕一代支持,讓鬥牛賽數目達到 7 年來最高水平。即使政府有意阻撓,亦難抵青年男女為此古老事業注入活力。
與民同慶潑水節,周恩來:澆得愈多愈吉祥幸福!
潑水節,又名宋干節,是東南亞地區每年一度的盛事,在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和雲南等地都有慶祝活動。人們會走到街上潑水,祈求如意吉祥,洗脫惡運。香港有大量東南亞移民,每年大約 4 月在九龍城都會有慶祝活動。在節日慶典的時候,有官員會選擇放下架子,與眾同樂。1960 年初,中國國家總理周恩來兩度與民眾同慶潑水節,仍為人津津樂道。
呂嘉俊:外國朋友遊香港,要帶他吃甚麼?
多年來一直有個「開心的煩惱」,到底外國朋友來香港,應該帶他吃甚麼呢?驟眼看,香港美食選擇多,但作為一個要「講好香港故事」的香港人,我們自然要盡地主之誼,特別是今天資訊流通量大,外國人未出發已可在網上了解香港美食,要滿足他們,大概要兵行險著,不宜太過保守。
呂嘉俊:用行動拯救柱侯牛腩吧!
一道菜的消失,有無數的原因;一道菜的復興,需要很多人的力量組合而成。香港餐廳要做好柱侯菜式其實不難,只要追本溯源,到醬園談出柱侯醬的細節配方,做好黃豆和麵粉混和發酵的過程,用天然日曬方式釀造出原豉醬,再配材料煮好柱侯味道,用來配肉類,控制炆煮時間,好吃的柱侯牛腩,或懷舊的柱侯雞,還是會有知音人。
跳舞:從大國文化變成犯法
日前傳出去年 11 月,伊朗 21 歲的 Astiyazh Haghighi,因和她 22 歲的未婚夫 Amir Ahmadi,在德黑蘭地標自由紀念塔(Azadi Tower)前跳舞並將片段上載至社交媒體,雙雙被伊朗安全部隊拘捕,被判「促進腐敗和賣淫」、「串謀危害國家安全」和「宣傳反對現制度」罪名成立;據指每人被判處總共 10 年半的刑期。波斯文化有豐富舞蹈傳統,但今天的伊朗禁止音樂舞蹈 ,與其伊斯蘭革命後的思想有關。跳舞在該國政權眼中,除了是宗教上的墮落,更看成一種抗議政權本身的舉動。
呂嘉俊:本來就不存在的聖誕大餐
正如在法國,你找不到一間餐廳賣「法國大餐」一樣,聖誕「大餐」是一個充滿問號的字詞,世上真的存在「聖誕大餐」嗎?
【香港道別式】手雕的溫度 被逼遷的標記麻雀
懂得手雕麻雀的,全香港只剩下寥寥可數幾人,標記負責人張順景便以坐擁一個的骰樓梯舖造手雕麻雀而聞名。奈何上月底業主接獲屋宇署通知,因樓梯舖位屬僭建,違返「建築物條例」,並要求租客標記於 10 月底前遷出。
伊利沙伯二世國葬,如何有別於先王?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昨日在西敏寺舉行國葬,多國元首出席,成為全球新聞焦點。杜咸大學現代英國史教授 Philip Williamson 通過歷史,講解莊嚴儀式如何加入新時代元素,同時恢復了一項長達兩個半世紀前的古老傳統。
【Soul Monday】杜拜駱駝騎術學校,讓女性參與傳統文化
單峰駱駝在阿拉伯半島被馴養數千年,雖然牠們已非主要交通工具,但現時在阿聯酋,駱駝節及賽駱駝仍然大受歡迎。只是,當地向來沒甚麼騎駱駝的正統訓練,往往僅由父輩傳承予兒子和男孫。直至去年初,杜拜出現首間獲發牌照我駱駝騎術學校,創辦人之一 Linda Krockenberger 更是年僅 30 歲的德國女性。
陶傑:沙特阿拉伯的長臂極權管理
席哈去年 1 月因英國學校放假回國,在沙國被捕。很明顯,沙特阿拉伯的國家安全伊斯蘭法律長臂管理,超越了本國領土,涵蓋全球網絡。
呂嘉俊:古洞北發展可以沒本地醬園
香港還有生產豉油嗎?有,就在古洞。聽到這個名字,你大概會想起港府「施政報告」內的「北部都會區」計劃。計劃最近把該區鬧得火紅,很多人議論紛紛,當新界北部發展收地,哪些產業會受影響?不說太遠,單是醬油廠,估計受影響的已有 4 至 5 間。
英國新郵票,為何會令人不安?
皇家郵政自 1840 年推出郵票「黑便士」開始,通用郵票上都不會出現國名,而是以君主頭像代表國家。多年來,除了君主及顏色改變,設計亦幾乎沒有太大變化。直到今年初推出的新郵票,英女王頭像旁新增一條條碼,用於追蹤信件及讓用戶連接影片,做法雖然象徵皇家郵政進入數碼時代,卻令收藏家及希望保留傳統的人不安。
和菓子老店相繼結業,真的全因時代轉變?
以紅白羊羹聞名的島根「高田屋」、因貓饅頭打響名堂的仙台「寶萬頭本舖」、瓦片煎餅深受歡迎的神戶「菊水總本店」,以及在首都圈廣開分店的「紀之國屋」,這些創業數十甚至逾百年的和菓子老店,都在過去數月相繼結業。網民歸咎於疫症及便利店競爭,亦有分析認為是年青人口味改變。但最根本的原因,可能也是日本中小企的問題 —— 人口萎縮卻又固步自封。
鴻若遠:貴價麻雀 —— 在品味和傳統之間的糾纏
疫情關係,大型戶外活動缺乏,華人最好當然是「生意淡薄,不如賭博」了。 過去打麻雀只重視贏錢,但因長期被困家中,許多人開始追求優質麻雀,於是不少中產嘗試購入貴價麻雀。
紀念耶穌復活的節日,關兔子和蛋甚麼事?
雖說復活節紀念耶穌復活,但對非信徒而言,正如聖誕老人之於聖誕節,復活節兔和復活節蛋可能更能代表節日商業化的一面。不過用蛋慶祝個節日,據指可以追溯至 13 世紀,且與異教傳統有關,並非誕生自商家的營銷手段。
埃及單身女:獨居需要錢,還要手段和朋友
成年離家,獨居自立,很多人認為天經地義,埃及女性卻望而不得。由於社會風氣保守,女子若是單身、離異或喪偶,與父母同住方算「檢點」。為掙脫道德枷鎖,租個單位自在過活,女人需要錢,也需要手段,以說服爸媽、騙過鄰居,甚至收買看更。萬一無家可歸,更需要好姊妹照應。
清明節俄國版:拉多尼察
在中港台星馬等華人地區,每年 4 月初會有清明節。每到這個時節,華人家庭都會上山掃墓祭祖,紀念祖先,慎終追遠。世界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節日以悼念亡者,俄羅斯就有「快樂版清明節」,名為「拉多尼察」(Radonitsa),人們會與往生者一起吃傳統甜品、痛飲伏特加。
Moyashi:純粹天然,絕無人工成分
如果企圖從當代俄羅斯中獨立,發展以自國為基礎的文化歷史身份認同,就等同基於人造文化的極端民族主義,那麼基於俄羅斯中心的光復論,就是另一種自我證實的人造虛妄了。
加納棺材款式:錘、獅子……飛機?
2020 年 4 月,來自非洲加納的抬棺材團隊(Dancing Pallbearers)影片,以獨特的護柩「棺材舞」,加上與之匹配的後製背景音樂,紅爆全球。歡樂是加納一大出殯文化特色;棺材舞之外,汽車、飛機、魚、公雞等造型超乎想像的棺材,也是加納人對逝者的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