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基因組由有 23 對染色體,其中女性有兩條 X 染色體,男性有一條 X、一條細小的 Y 染色體。人類會否誕下男嬰,由 Y 染色體上的睪丸決定因子(SRY DNA)決定,但早在 2014 年已有研究提出,Y 染色體正在退化,有可能在 1,100 萬年後完全消失。近期載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就從失去 Y 染色體的棘鼠身上觀察到決定雄性 DNA 的演化方式,或會是未來人類延續的參考。
人類
|共74篇|
跟外星人接觸前,要做甚麼準備?
電影裡,人類第一次遇到天外來客,反應多數都是大吃一驚。現實中,美國天文學家 Jerry R. Ehman 在 1977 年第一次探測到來自外太空的信號,即在信號報表寫上「Wow!」;雖然未能以這個信號斷定外星生命存在,但已足見 Ehman 之訝異。為此,科學家就在蘇格蘭設立後探知中心(Post-Detection Hub),避免將來人類遇見外星人,會太過驚訝而變成盲頭烏蠅。
從黑猩猩身上,了解人為何兩腿走路
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寫道:「原始人需要雙腿行走才能騰出雙手⋯⋯ 如果手和手臂慣於用在運動能力上,就幾乎不可能臻善至足以製造武器,或者投石、擲矛時對準目標。」發展出一雙巧手,是人類先祖從四肢變成雙腳行走的理論之一。科學家一直就人類直立行走的原因爭論不休,英美人類學家近日就通過觀察黑猩猩,提出人類雙腳行走的能力,乃於樹上發展,而非地下。
78 萬年前懂燒魚,是人類演化關鍵?
一些靈長類學專家支持煮食促進早期人類大腦發育的「烹飪假說」(cooking hypothesis);近期發表在「自然生態學與進化」期刊的研究,更把人類烹飪史的起點,從尼安德特人的約 17 萬年前,推前至直立人時代的約 78 萬年。
人口破 80 億,男性精子數卻愈來愈少?
全球人口在日前剛達到 80 億,成為人類發展史上一大里程碑。但最近有研究反映人類發展正面臨重大危機,來自全球的數據顯示,男性精子濃度在 40 年內減半,更甚是下降速度正在加快。若不採取行動解決問題,人類未來或更難繁衍下一代。
你的臭味,我的滋味:何以某些食物極具爭議?
天下之大,美食奇多,偏偏有些東西一端上枱卻叫人吵足半天,爭辯那是佳肴還是垃圾。芫荽、榴槤、臭豆腐甚至乎薄荷味雪糕,此類評價兩極的食物,能令情侶好友瞬間「決裂」,也可使陌生人同聲同氣。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就邀請專家,剖析我們這些愛恨分明的感覺,到底從何而來。
【電馭叛客】人機合體的世界?我們早就身處其中
電玩遊戲「電馭叛客 2077」 (Cyberpunk 2077)衍生動畫「電馭叛客:邊緣行者」(Cyberpunk: Edgerunners)大受觀眾歡迎。故事講述社會底層出身的少年 David 在企業控制的未來都市「夜城」中生存;而在這 Cyberpunk 的世界裡,植入改造裝置是提升個人戰鬥能力的重要手段。編輯、改造身體似只限科幻題材,但事實上人機合體(cyborg)可能已在現實中出現。
人類以安樂死免動物受苦,為何對自己卻雙重標準?
35 歲高齡的大熊貓安安健康狀況轉差,海洋公園昨日為牠施行安樂死。為免動物受苦,提早結束動物生命,被視為普遍接受的人道措施。但為何人類偏偏難以一視同仁,無法以人道理由給予長期病患安樂死的選項?
劍獅子丸:人工智能跟人學來的貪嗔癡
人工智能出自人類之手,人的我執我見,不論有意或無心,原來也灌注其中。當人工智能的功能更強,用途更廣,如不重新思考人心,人工智能對於其身為創造者的人類,實在福禍難料。或許,當人類希望創造善良的人工智能,首先要修行自心,成為人工智能的善知識。
比起「動物會痛嗎」,更應該問「動物的感覺」?
烹煮活蝦時,蝦在沸水中跳動的模樣,看在人的眼中,或者代表承受疼痛的表現。近年也有研究證明魷魚及蝦類在內的頭足綱和十足目甲殼類動物均有知覺。但「疼痛」對一隻蝦而言,意味著甚麼?2021 年普立茲獎得獎者、科學記者 Ed Yong 在新著 An Immense World 提出,比起「動物是否有感覺」,更應該問的是:「牠們的感覺,是怎樣的?」
Moyashi:自己地球自己救?
然而「一國受難,多國相助」的構圖經不起現實的考驗,更大的可能性只有對外星人發出譴責聲明。既然只有日本被外星人侵略,憑甚麼要我國出兵?韓戰接著越戰,還有持續的冷戰,有哪一次有聯合國來維持和平?
你都係我同鄉:「人類大族譜」正要誕生?
自從啟蒙時代,神權慢慢瓦解,歷代科學家其中一個最想解開的謎團,就是人類的起源。隨著基因圖譜技術愈來愈普及,人們只需要花一部智能手機的價錢,就可以解構出自己的基因排序,科學家或正愈來愈接近真相。牛津大學「大數據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就嘗試重構一幅屬於全人類的族譜圖,找出我們的共同祖先。
Moyashi:所有動物都是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
馬匹們平常跑步只管出熱汗,在人道關頭卻出了一身冷汗,心中慶幸自己跑得快。倉鼠們很可能在臨死前才後悔不早搞個「賽倉鼠」之類,證明自己可以與馬一樣平等。
一隻青蛙,可拆解人類肢體再生的關鍵
部分動物,如節肢動物螃蟹、無脊椎動物海星、脊椎動物蠑螈等,失去肢體可以再生。其他動物,例如我們人類,就沒有這種神奇技能。雖說手足因此更顯珍貴,但若人的肢體可以再生,相信能造福不少截肢者。日前刊於期刊「科學進展」的研究,便以成年期時再生能力有限的非洲爪蟾為實驗對象,成功促使肢體再生。
出土新人種,學術界爭議變成打壓?
今天所有人都是智人後代,不過演化史上,部分智人曾與尼安德特人混血繁衍。今年 6 月,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Israel Hershkovitz,宣稱找到屬於尼安德特人及現代人類演化過程中,關乎缺失環節的下顎骨和頭頂骨。研究後來遭尼安德特人資深研究學者、屬同一大學的 Yoel Rak 質疑。惟原本應理性爭辯的學術問題,近日似乎變得不理智。
人類群星閃耀時:動盪時抱持甚麼
歌曲「人類群星閃耀時」,歌名來自已故奧地利猶太裔作家史提芬茨威格(Stefan Zweig)同名小說。小說結集 14 個不同人物生命中的重要時刻,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然而,失敗者的時刻,怎算得上「閃耀」?從不同的「星光時刻」,人們能收獲甚麼?
綠色和平:對立面是怎麼形成?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當人和野豬或其他生物出現衝突時,我們有沒有反思過現在的生活方式,對其他生態及物種公平與否?我們又有否尊重過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一切?為了喚醒公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探討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綠色和平與香港法國電影節合作策映「氣候變化實錄」,4 齣電影門票即日起公開發售,場次及售價詳情請向綠色和平查詢。
野生動物與城市,勢成水火?
漁護署上週五宣佈,將會定期捕捉並人道毀滅在市區出沒的野豬。城市固然為人類生活而設,那出現在城市的野生動物,是否真的不能佔一席之地?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早年便指,野生動物其實會學習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適應城市生活。
鄭立:鐵甲威龍 —— 立法者就是程式員,憲章就是一種電腦程式
「機器執法」正是貫穿「鐵甲威龍」系列的其中一個主題。不偏不倚、不帶感情私欲地執行規條的機器,才是最理想的執法者,才是法治的完美化身。但系列中黑暗而血腥的故事,卻不斷警示我們「法治」的機器本質。
如何讓孩子跟機械人相處?
各種家居雜務機械人大舉進駐不同家庭,為家居生活平添便利。小林強調,她關心的是那些正在生活上與人為伴的社交機械人(social robot)。為人提供同伴,正是社交機械人面世原因,但「同伴」意味人類容易將其擬人化。她引用大阪大學教授,機械人學學者石黑浩提出,假如人視機械人有靈魂, 機械人就有靈魂。問題在於,人們應否如此看待機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