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酒熱潮本來席捲全球,但一場武漢肺炎大流行,如今連國內需求也大受打擊。日本酒造組合中央會指出,今年 2 至 4 月的出貨量,較去年同月分別減少 9%、12% 甚至 21%。該會分析:「若把市面的存貨計算在內,事態更嚴重。」對種植酒米的農家而言,更是前景堪虞。即使是有「酒米之王」美譽的「山田錦」,現在也面臨滯銷的困境。
農耕
|共12篇|
流行病的起源:密集定居、農耕、畜牧
由公元前 1 萬年的新石器時代起,人類生活方式逐步由遊居狩獵採集演變為定居農耕畜牧。當時全球估算約有 400 萬人,其後 5,000 年來增加僅僅 100 萬人,相較之下,再 5,000 年後人口急增 20 倍。前期人類的繁殖力近乎停滯,「如何解釋人類維生技術進步與人口總量長期停滯之間的矛盾」?耶魯大學政治學教授斯科特在著作「反穀」中指出,其時可能正值流行病最初亦是最致命的時期,而各種古老疾病之所以橫行無忌直至今日,大可歸咎於新石器時代三大革命因素:密集定居、農耕、畜牧。
「打土豪」到土地國有:中國農村發展困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以來,最轟動的土地政策,莫過於 1950 年「打土豪分田地」的土改運動。然而,廣大貧下中農數年後,即因土地國有政策,失去鬥來的土地。「紐約時報」報道指,不少人把中國農村發展遠遠落後城市的原因,歸咎於中國至今仍堅持土地國有政策。縱然每年中國政府皆推出一系列改革農村發展的措施,亦難以收窄日漸擴大的城鄉差距。
氣候暖化,孟加拉人不再養雞改養鴨
雞肉在亞洲國家一直廣受歡迎,但最近孟加拉出現新趨勢,人們紛紛「棄雞轉鴨」,令鴨肉成為當地的美食佳餚。住在北部農業地區的 Shopna Akter,本與丈夫飼養雞隻和種植稻米為生,但因氣候變暖,河流氾濫頻繁,淹沒耕作和禽畜,導致收入大跌,二人不得不另尋對策。雜誌「大西洋」採訪他們,探討當地居民面對溫室效應作出的改變。
自我覓食、耕種的城市人
城市文明為我們帶來方便,起居飲食都能夠依賴市場買賣,而不用靠自己耕種食糧。雖然有些人逃離城市回歸田園,但美國男子 Rob Greenfield 所做的更為極端:百分百自給自足。他到底如何單靠耕種和出外覓食過活?
農產品決定人類說話能力?
英文諺語 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道出飲食反映人的性情、偏好。不僅如此,近日有科學研究發現,數千年前農業的興起,可能影響了人的發音系統。
樂施會:在旱地與高地 —— 小農求生記
許多小農辛勞栽種,礙於氣候變化和供應鏈層層剝削等問題,卻長期在朝不保夕的漩渦中掙扎,無法脫貧。據世界銀行 2016 年的統計,在全球 8 億極端貧窮人口中,便有 8 成居住在農村地區,以糧食生產為生,當中 95% 居住在南亞、東亞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即是說,為我們提供糧食的人,卻是最貧窮的人群,甚至要每晚餓著入睡,公平嗎?
非洲粟米菌害危機:一堂寶貴的農業課
植物會生病,粟米也不例外,其中一種俗稱「熱帶銹病(tropical rust)」的疾病,是由名為 Puccinia polysora 的真菌所感染。之所以稱作「銹病」,是因為這種真菌會讓粟米的葉面長出像鐵銹的黃褐色斑點,而這種病害只會出現在熱帶地區。因此,它未曾在歐洲的伊比利亞半島出現過,亦因此,自歐洲傳入的粟米,也免受這真菌寄生之苦。但因跨大西洋航空運輸發展,便曾打破當地安寧,甚至於 1952 年進軍到東非的熱帶國家肯亞,一度令政府官員擔心會爆發嚴重饑荒。
樂施會:阿祖學整糖 —— 見證民間小食的誕生
社會發展步伐愈快,舊的東西愈容易消失。但傳統文化中不乏好東西等待我們去發掘和保留。1月初,陝西迎來隆冬,下了八年來最大的一場雪,但在富平縣流曲鎮,有一個廚房仍然忙碌著,冒出的蒸氣充滿著香甜的味道,匠人們正埋頭苦幹,趕在新年前製造有數百年歷史的民間美食「瓊鍋糖」。裡頭的故事,源於樂施會的一個農村項目,不但帶動保存這傳統造糖技藝,更協助農民種植造糖需要的優質食材,發展小農的生計。
美國青年新趨勢:歸園田居
有冷氣房不坐,反而落田種菜?你沒聽錯,這是不少美國青年的「新」活方式。美國農業部最新的農業人口普查顯示,35 歲以下的農夫人數在過去一個世紀內第二次出現增長,受訪的青年農夫當中,多達 69% 擁有大學學位,比例明顯高於總人口。這些高等教育、住在城市、從未務農的男女,選擇歸園田居下鄉耕種蔬果,而消費者對本土及可持續食品的需求漸增,亦為這些新手農夫提供了出路。多名專家更指,這種風潮或為整個糧食系統帶來廣泛影響。
農業的未來:盧旺達
盧旺達,對眾多港人而言,是個陌生的非洲國家。稍為年長的,或會對 1994 年「盧旺達種族大屠殺」有些少記憶。當年死傷無數的盧旺達,20 年間,變化巨大,發展迅速,今日,盧旺達既是農業的未來,亦是外國,尤其中國最看好的新市場。
「美好人生」危害健康
生活在大城市的人都覺得田園是最美好的一種生活方式:電影的結尾也常見田園美景的畫面,寓意「從此幸福地生活下去」。但是英國園藝專家 Monty Don 卻告誡大家,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有可能導致長期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