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

|共7篇|

【書展系列】梵文版「唐吉訶德」—— 以最古老語言,翻譯首本現代小說

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創作的「唐吉訶德」,不僅是文學史上首部現代小說,其閱讀量和出版量亦冠絕全球。就在約一個世紀前,兩位克什米爾班智達作出創舉,將它翻譯成梵文這個最古老語言之一。但如此珍貴的手稿,卻被遺忘在哈佛大學圖書館數十年,直至一名德國教授把它拯救出來。

披著希臘長袍的佛陀:佛像起源考

古希臘文明與印度佛教,是古典時代的兩顆璀璨明星,在教科書中通常被當成互不相干的課題,但其實兩者確有互相影響的痕跡,印度佛教石窟不但有希臘人捐獻的記錄,史上最早的佛像造型更有顯著希臘特徵。究竟雕造雅典娜女神像的工藝,是如何輾轉用在佛陀和菩薩身上?

【Soul Monday】在日韓之間,以書本搭建橋樑

以聚集眾多書店、出版社而聞名的東京神保町,有間名為 CHEKCCORI、以韓國為主題的 book cafe,提供約 3,500 本韓文書及約 500 本日文書,從繪本、散文集到青春小說,包羅萬有。南韓出身的店主金承福相信,比起空叫「日韓友好」,好書更能讓人拉近距離,而她和一批喜愛兩國文學的書友,正是最佳範例。

書展不是散貨場:法蘭克福書展何以引領世界潮流?

對很多香港人而言,書展就是買補充練習、平買新書的大好機會,但其實成功的書展,不應只是書籍的散貨場。擔任法蘭克福書展主席 25 年的衛浩世(Peter Weidhaas)強調,成功的書展必須是文化與市場共生,兩者互相協調。其任內憑藉敏銳的文化觸覺,率先為每屆書展設定展覽主題,邀請海外作家和出版界交流,向歐美文壇引介無數滄海遺珠,使得法蘭克福成為全球書商的「聖城」。

【傷感情】「和製漢語」如何影響現代華人世界觀?

文憑試歷史科試題「1900 至 1945 年間,日本對中國是否利大於弊」,弄得滿城風雨,連中國外交部都跑出來譴責。很多評論人指政府的舉措明顯侵犯教育界的專業自主,有評論人更搬出「毛澤東外交文選」,指毛澤東也曾多次感謝日本侵華。其實從另一角度看,沒有日本的影響,我們甚至不會有「歷史科」考試,今天漢語大量借用和製漢語,連「歷史」一詞,都是在明治維新後傳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