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946 年,亦即是「動物農莊」出版後一年,奧威爾撰寫了經典文章「我為何寫作」(Why I Write)自況創作生涯,為不少亂世中的知識分子提供啟示。
出版
|共106篇|
72 小時內,就能以 ChatGPT 出書?
過去,大眾會覺得文藝創作會更難被機器取代。不過,近日就有韓國出版社預告會推出一本由人工智能處理整個出版過程的書。而在去年 12 月,一名電子工程師就成功在 72 小時內,以 ChatGPT 撰寫出一本兒童繪本,當時也引發熱烈討論。
出版不自由的東德,卻銳意培育閱讀風氣
據說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人民都喜歡閱讀,因為被禁出境,他們只能透過看書幻想自己遊歷遠方。東德政權雖然銳意培育出一個人民博覽群書的社會,卻也對出版書刊進行嚴格審查,所以儘管當地人讀書,卻盡是不自由的內容。
【槍桿與筆桿】戰火中的烏克蘭文學節
在俄軍無人機轟炸陰霾下,烏克蘭最大型文學節 Lviv BookForum 經總統澤連斯基加持,上月照常舉行。雖有國際名家 Margaret Atwood 及 Neil Gaiman 參與支持,但烏克蘭本土作家始終是主角,有作家從戰場死裡逃生,部分人仍然奔走於槍林彈雨的前線,用文字記錄俄軍戰爭罪行。他們都相信,戰爭的殘酷體驗將轉化為素材,滋養出下一代本土作家寫出優秀作品。
外譯的可能?淺談法蘭克福書展觀察
法蘭克福書展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書展,沒有之一。每年共有來自 80 個國家的參展商、全球 5 大出版社、本地德語出版社、出版相關業務,例如:版權代理、發行商、印刷商、電子書商等都有攤位,也有古董書商及手工藝術家參展。場內亦設有版權洽談中心,給各國代理洽談業務。
法蘭克福書展也無法迴避 TikTok?
正在舉行的法蘭克福書展,向來是全球出版界盛事,讓業界掌握國際市場趨勢,今年焦點就竟然落在 TikTok 身上。近年歐美年輕人都熱衷玩 TikTok,更有愛書人錄製名為 BookTok 短片,分享閱讀體驗,被書商看成市場營銷渠道,今年法蘭克福書展便首次與 TikTok 合作,邀請 BookToker 辦分享會。
英國出版新趨勢:字少一點,紙薄一點
J.K. 羅琳以筆名 Robert Galbraith 出版的新作 The Ink Black Heart,榮登英國多個暢銷書榜首位。但這種逾千頁的「巨」著,若非由「哈利波特」系列作者執筆,恐怕會落得 too long didn’t print 的下場。只因紙張價格漲個沒停,如無賣紙的保證,就落得用紙的限制。字少一點,紙薄一點,成為在英出版的最新宗旨。
海明威索取雙倍稿酬,編輯握手應承
究竟作家收多少稿酬才算合理?美國前雜誌編輯 Terry McDonell 出版的著作談及美國文壇稿酬升跌,指出大文豪海明威曾經憑藉自身名氣,索取雙倍稿酬,雜誌社卻總是滿足其要求,其稿費經常被視為文壇天花板。
諾貝爾獎「量產器」:英國獨立出版社 Fitzcarraldo Editions
Annie Ernaux、 Olga Tokarczuk、Elfriede Jelinek 以及 Svetlana Alexievich,這些歐洲女作家都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還皆由成立不過 8 年、只得 6 名全職員工的獨立出版社 Fitzcarraldo Editions 發行英譯本。全藍或全白的封面僅得作品和作家之名,但簡約樸實的設計之下,卻是一件件文壇瑰寶。
遇刺作家魯西迪,真的仇恨伊斯蘭教嗎?
小說「撒旦詩篇」(The Satanic Verses)作家魯西迪(Salman Rushdie)日前不幸遇刺,震驚國際文壇。魯西迪小說被指褻瀆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1989 年被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下達追殺令。有學者卻分析指,來自印度穆斯林家庭的魯西迪,其實頗為熟識和尊敬伊斯蘭教;霍梅尼則利用追殺令,以挽救自身的政治聲望,事隔 33 年釀成這宗慘劇。
鴻若遠:「憑空而來:伍迪.艾倫回憶錄」—— 荷里活準佛地魔的自嘲與自辯
今時今日在西方文化界和荷里活中,活地亞倫(Woody Allen)雖未至於淪為佛地魔般不能提起的名字,但早已像多年前那一場春夏之交風波一樣,讓人未想忘記,卻不敢提起。
【書展系列】卡夫卡寫出虛無與荒謬,卻畫出別樣的世界
猶太裔德語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以文字描寫現代世界的虛無與荒謬見稱,被公認為 20 世紀最偉大作家之一。原來他亦曾有過當畫家的抱負,多幅手稿近年重新面世,近月在英美結集成冊。究竟這些藝術作品,與其廣為人知的小說創作有何關係?
【書展系列】公之於眾:出版的根本意義
香港本土出版社「山道文化」被貿易發展局拒絕參加今年的香港書展,於是計劃另起爐灶,與 10 間獨立書店及出版社於灣仔 Mall Plus 商場舉辦首屆「香港人書展」。可是在 7 月 13 日,商場業主又以「違反場地使用條款」為由取消租約,主辦單位遂將活動改為網上進行。在這個時局之下,我們也是時候了解和反思出版的根本意義。
【烏克蘭戰爭】戰火中堅持出版的書商
在遭砲火重創的烏克蘭東部城市哈爾科夫(Kharkiv),留守的居民在公園種花、打掃街道,以保持生活如常。據德國之聲(DW)報道,當地一間出版社 Vivat 從未停止出書,甚至重開書店,希望繼續為當地人提供戰時的「精神食糧」。
印度紙貴,危及書目多樣性
根據 Nielsen 的 2015 年書業報告,印度的市場規模約值 39 億美元,預計按年再增 20%。但事隔不到十年,全國人口已近 14 億之多,當地出版商卻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近月物價飆升令成本暴漲,固然令經營更為吃力。惟業界人士警告,書商亦因而愈發保守審慎,逐漸喪失書目多樣性(bibliodiversity)。
廉價怪談:鬼怪故事如何提高維多利亞時期識字率
一年一度的萬聖節又到了,除了參加化妝派對,有人會選擇與朋友一起看驚慄片、講鬼故應節。從古到今,鬼魅傳說為無數藝術家、文學家提供了創作靈感,但卻總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化,甚至覺得情節會教壞兒童。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為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廉價怪談(Penny Dreadfuls)平反,指其能夠激發小孩的閱讀興趣,推高識字率。
【Soul Monday】在日韓之間,以書本搭建橋樑
以聚集眾多書店、出版社而聞名的東京神保町,有間名為 CHEKCCORI、以韓國為主題的 book cafe,提供約 3,500 本韓文書及約 500 本日文書,從繪本、散文集到青春小說,包羅萬有。南韓出身的店主金承福相信,比起空叫「日韓友好」,好書更能讓人拉近距離,而她和一批喜愛兩國文學的書友,正是最佳範例。
【𢲷晒頭】巧妙地偷書稿,所為何事?
近年,不少不法之徒寄送釣魚電郵至圖書業界各類型的作者、代理及編輯,為的是騙取作品原稿,但騙徒既不會將作品轉售圖利,也不會將之公開上網。偷書稿賊犯案動機不明,使得出版業大感困惑,也難以防範。
【「美麗新世界」書摘】野人保留區的衝擊
「是的,而文明就在於消毒。」伯納德用諷刺的口吻接話,以基礎衛生睡眠學習第二講來幫她作結。「但那些人從來沒聽過吾主福特,而他們尚未開化。所以就不可能……」
【「美麗新世界」書摘】電擊嬰兒
書與巨響,花和電擊 —— 這些配對已經難堪地在嬰兒的心中結合起來;類似的課程重複兩百次以後,連結將牢不可破。人接連起的事物,自然界無力能將其打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