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商店陸續在世界各地出現,大型出版代理日本出版販賣社與店舖設計公司丹青社合作,9 月底在東京地鐵溜池山王站開設無人書店「ほんたす」(Hontasu),希望找出可持續書店模式,開業數星期後,已漸見無人書店的好處。
出版
|共119篇|
禁忌之知:歐洲早期的科學審查制度
在過去的歷史研究顯示,審查制度有可能會影響資訊流通,並窒礙知識生產。16 世紀的歐洲是宗教改革的時代,也是科學發展急促的時代。羅馬教廷一方面仍想維持思想箝制,但又要回應科學潮流。2020 年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史副教授 Hannah Marcus 發表著作 Forbidden Knowledge,講述 16 世紀印刷技術如何令醫學出版蓬勃發展,同時反宗教改革時期的羅馬教廷,又如何審查這些作品。
有聲書,將成日本出版業救星?
不少人認為年輕人再沒有耐性看書,出版業已成夕陽行業。紙本書雖不如以往受歡迎,但日本出版業界相信有聲書未來或可接力支撐行業,因時下年輕人喜歡聽書多於看書,在聽到喜歡的作品後,他們亦更有可能去看紙本書。
K-Literature:西方出版業界也吹韓風
自韓江的「素食者」在 2016 年獲得「國際布克獎」,韓國文學得以在英語世界嶄露頭角。今年再有千明官的處女作「鯨」入選這項大獎,令文學韓流(K-Literature)再向世界推進。歐美出版商陸續發行韓語小說的英譯本,而且反應不俗;讀者們亦開始發現,這些故事非但有趣,還反映時代和社會變遷。
日本出版業奇景:圖書市場慘淡,繪本仍能大賣
日本的閱讀風氣盛極而衰,五花八門的娛樂取代了翻書之趣,即使疫情曾令學習參考書銷情高漲,如今亦已大不如前,整個圖書市場更是愈趨慘淡。但在出版業不景氣、社會少子化之際,唯獨繪本作品持續熱賣,書店的童書區域亦見充實。商業類網媒「東洋經濟 Online」近日以專題報道,探討這個「奇景」。
Hong Kong Infosphere:當小眾遇上小眾 學術和獨立出版的距離
談及香港的獨立出版,大家隨即會想到近年的蜂鳥、紅出版,或者是一些文化機構 —— 水煮魚文化或是香港文學館,甚至是已經一書難求的素葉出版社。獨立出版社的自由度高,可以出版的面向也相當廣闊,今天想談談獨立出版社那些較為學術的書籍。
譯者無名:久被低估、忽視、冷待的文學翻譯
早前加拿大譯者 Yilin Wang 指控大英博物館舉辦展覽時,未經授權下使用她就秋瑾作品的英語翻譯,事件引起廣泛討論,業內人士卻早知此乃常態。他們強調,翻譯作為一門專業甚至藝術,需要花上很多心血和時間,長久以來卻被當作事後添筆,常在文學及出版過程遭受忽視,欠缺應有的認可、尊重甚至報酬。
Hong Kong Infosphere:推動學普,先要推動開放取用政策
開放存取能讓最新研究成果走入公眾,推進科學發展,為創新活動鋪平道路。對於學者而言,開放存取的文章能夠接觸更多讀者,自然也可增加引文數量。更重要是,當傳媒、公民領袖和政策倡議者都可以輕易獲取研究資料,會有助學者把研究化為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紀伊國屋與蔦屋,聯合成立公司的原因
日前,日本兩大書店龍頭宣佈合組公司,暫放下競爭對手身份,以改變日本書店經營劣勢。紀伊國屋書店、蔦屋書店母公司「文化便利俱樂部」與出版發行大型企業「日本出版販賣」將合作籌組公司,預計於今年秋天成立,推動由書店主導的出版發行業務改革。
民主倒退:突尼西亞禁書事件
2010 年底,突尼西亞的攤販自焚事件引發「茉莉花革命」,最終推翻獨裁統治 23 年的總統本阿里,更為日後在中東遍地開花的「阿拉伯之春」揭開序幕。但隨著這個北非國家陷入經濟危機,4 年前改由賽義德(Kais Saied)上台後,民主發展逐步倒退。近日在突尼斯國際書展發生的封檔沒收事件,更被視為專制重來、鉗制思想的鐵證。
黃子翔:在藝術書展散步是正經事
自從「BOOKED:香港藝術書展」舉辦以來,我一屆都沒有缺席,在藝術書展散步,當然是正經事。一直覺得這個書展以藝術書為焦點,卻不囿於書籍的傳統形態,從紙本出版物出發,探進更多範疇,讓藝術書刊、小誌(zines)、藝術展覽與演出、工作坊與講座等,共冶一爐,而且既重視本土,也延伸國際,甚具特色。事實上,同類書展在本地已是不能多求,能有如此規模、資源、組織性,更加難得。
書店們:借問書店何處有
近日香港開關,大量遊客出現在香港街頭,不少人慕各大書店之名而來,有遍尋不獲,或擦身而過,也有不少人來電問路卻仍未能尋見。今次我們就借介紹圖書的機會,頌揚一下這些努力尋找書店的人。
【非常敏感】審稿員確保書刊政治正確
「敏感內容審稿員」(Sensitivity reader)一職於西方出版界存在多年,負責檢查原稿中欠敏感度、刻板印象等內容,過去工作主要集中於兒童書籍。但發生 #MeToo 及 Black Lives Matter 等社會運動後,他們成為出版界的重要把關者,減少作者被「炎上」的機會。
奧威爾三部曲之二:知識分子的啟示「我為何寫作」
在 1946 年,亦即是「動物農莊」出版後一年,奧威爾撰寫了經典文章「我為何寫作」(Why I Write)自況創作生涯,為不少亂世中的知識分子提供啟示。
72 小時內,就能以 ChatGPT 出書?
過去,大眾會覺得文藝創作會更難被機器取代。不過,近日就有韓國出版社預告會推出一本由人工智能處理整個出版過程的書。而在去年 12 月,一名電子工程師就成功在 72 小時內,以 ChatGPT 撰寫出一本兒童繪本,當時也引發熱烈討論。
出版不自由的東德,卻銳意培育閱讀風氣
據說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人民都喜歡閱讀,因為被禁出境,他們只能透過看書幻想自己遊歷遠方。東德政權雖然銳意培育出一個人民博覽群書的社會,卻也對出版書刊進行嚴格審查,所以儘管當地人讀書,卻盡是不自由的內容。
【槍桿與筆桿】戰火中的烏克蘭文學節
在俄軍無人機轟炸陰霾下,烏克蘭最大型文學節 Lviv BookForum 經總統澤連斯基加持,上月照常舉行。雖有國際名家 Margaret Atwood 及 Neil Gaiman 參與支持,但烏克蘭本土作家始終是主角,有作家從戰場死裡逃生,部分人仍然奔走於槍林彈雨的前線,用文字記錄俄軍戰爭罪行。他們都相信,戰爭的殘酷體驗將轉化為素材,滋養出下一代本土作家寫出優秀作品。
外譯的可能?淺談法蘭克福書展觀察
法蘭克福書展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書展,沒有之一。每年共有來自 80 個國家的參展商、全球 5 大出版社、本地德語出版社、出版相關業務,例如:版權代理、發行商、印刷商、電子書商等都有攤位,也有古董書商及手工藝術家參展。場內亦設有版權洽談中心,給各國代理洽談業務。
法蘭克福書展也無法迴避 TikTok?
正在舉行的法蘭克福書展,向來是全球出版界盛事,讓業界掌握國際市場趨勢,今年焦點就竟然落在 TikTok 身上。近年歐美年輕人都熱衷玩 TikTok,更有愛書人錄製名為 BookTok 短片,分享閱讀體驗,被書商看成市場營銷渠道,今年法蘭克福書展便首次與 TikTok 合作,邀請 BookToker 辦分享會。
英國出版新趨勢:字少一點,紙薄一點
J.K. 羅琳以筆名 Robert Galbraith 出版的新作 The Ink Black Heart,榮登英國多個暢銷書榜首位。但這種逾千頁的「巨」著,若非由「哈利波特」系列作者執筆,恐怕會落得 too long didn’t print 的下場。只因紙張價格漲個沒停,如無賣紙的保證,就落得用紙的限制。字少一點,紙薄一點,成為在英出版的最新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