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郊野自己救,郊野與河流存亡的這張命運卡牌,正正掌握在我們微小的生活習慣當中,請一同走塑以換回清澈美麗的郊野風光。
郊野公園
|共6篇|
綠色和平:新一年,香港的環境保護如何迎難而上?
「堅持下去才能看見希望」。眼前香港的環境每況愈下,難免令人產生無力感,但若然我們認輸、選擇放棄,恐怕便會失去如此珍貴的自然生態。我們將面對的挑戰,或會一次比一次艱難,但唯有堅持下去,才能守護香港的大自然。
綠色和平:保衛郊野公園 「行山抗疫不留痕」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郊野公園再次成為市民呼吸新鮮空氣的「抗疫後花園」。惟多條山徑在連續多個週末被「蹧蹋」,出現大量口罩,塑膠等垃圾。外國有環保人士提倡山野不留痕(Leave No Trace)守則,鼓勵郊遊人士尊重自然;市民在這段全城抗疫時期享用郊野公園,亦應該要做到最基本的行山禮儀 ——「行山抗疫不留痕」。
綠色和平:興土木乏保育的施政方針
今年的施政報告聚焦於土地及房屋政策,但環保政策卻著墨太少,最受觸目的,是撥款資助業主、車主及廠家購買或轉用環保設備,而市民最關注的廢物管理及氣候危機,只是輕描淡寫。施政報告採取的「興土木、乏保育」方向,真的能為香港帶來「雨過天青」的景象嗎?
綠色和平:住屋郊野不對立
這片世外桃源,近年卻不斷被高官與權貴們「擺上枱」,特首甚至在諮詢期間「出口術」,指可考慮在郊野公園興建住屋,試圖將基層市民需要與郊野公園對立,營造「兩個只能選一個」的假象。
Friluftsliv:北歐的戶外活動精神
近年來,香港興起行山熱,開心可行山,散心可行山,好天可行山,打風落雨也可以行山。到底是香港人特別喜愛大自然,還是只當行山作打卡好去處?有山有野,煞是「文青」。研究顯示,置身林木之間,簡單如深呼吸,不止有散心效果,更有益健康。戶外活動好處多,北歐人則一早深明此道,在北歐,有種戶外活動精神叫 Friluftsl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