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

|共57篇|

中國房地產如何走進斷供危機?

有傳,中國房地產市場近期出現購買建築停滯項目買家的「斷供潮」。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上週已跟金融監管機構及中國主要銀行會面,討論斷供房貸的問題,擔心有更多買家效仿。過去 10 年,建築及房地產行業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動力,在熱潮下,開發商漸趨向國際投資者尋求資金、推出預售新房,導致投機購買風氣熾熱。當中國政府嘗試降低泡沫風險、緩和樓價上升造成有人無法負擔的現象時,也引發部分發展商違約的危機。

倪匡遇見的衛斯理村,與英國神學家衛斯理

1963 年,倪匡以筆名衛斯理開始寫科幻小說,洋洋灑灑寫 156 本書,但原來衛斯理之名得來相當隨便,只因倪匡坐巴士經過大坑道的衛斯理村,覺得譯名「古怪」,適合科幻題材。他當時還不知道,衛斯理村之名,來自 18 世紀英國神學家衛斯理(John Wesley)。究竟這條村何以出現?具體環境又是如何?

合購房屋潮:友情終極考驗?

從香港、南韓到英國,年青人想要置業,難過登天。乾脆放棄的不少,仰賴父母的也多,其他就靠省吃儉用存錢,或炒股炒幣中頭獎。近年在美國,則逐漸流行「合購」(co-buying)。但與自己共負房貸的人,卻非親屬或配偶,而是知己好友。「講錢失感情」這個魔咒,能否就此打破?

唐明:還是社會主義的柏林好?

令所有人都覺得租金相宜,可負擔,那麼「所有人」的前提必須是,所有人的薪水差不多,所有人的開銷差不多,所有人的住房需求差不多,所有人的家庭規模也差不多:大家都要住在柏林繁華熱鬧、安全便捷、寧靜優雅的地方。換言之,柏林也不存在不方便、不安全、不整潔,不夠格調的地方,歌劇院、咖啡店、美術館、運動場、醫院、幼稚園、銀行和律師的寫字樓,包括五星級酒店和米芝蓮餐廳的分佈,各區都一樣。

為何美國人明知天災多,偏向災區搬?

水淹紐約地鐵站的影片,早前在社交媒體瘋傳。在美國,極端天氣引發的災害並不止於此,路易斯安那及密西西比兩州受颶風吹襲,近百萬人斷電斷水;山火迫使數萬名加州居民逃離;田納西州至少 20 人死於山泥傾瀉…… 氣候變化持續,危機只會更大。但為何愈來愈多美國人,明知有天災,偏向災區搬?

法國的房屋問題,答案在於空置寫字樓?

疫下一年,在情況依舊嚴峻的法國,寫字樓甚至是整個商業區猶如無人之境。即使疫情消退,預料在家工作仍是常態,一些專家因而大膽建議,把這些辦公空間改作住宅用途,以緩解城市內部的房屋危機。但要把白領職場變得宜室宜居,真有這麼容易?

刻板、劃一:蘇聯小區的由來

早年,社會上已有聲音談及中國大陸用語「入侵」香港語言體系的現象,近期另一個中國語彙「小區」,似乎廣為政府及本地媒體採用,亦引來熱議。排斥或接納中國語彙當屬個人選擇,但要判斷是否接受「小區」一詞之前,不妨先瞭解這個源自蘇聯的「小區」(microraion)為何物;以其取代社區、屋苑、屋邨,又有何意義。

派錢已過時?意大利小鎮送房吸移民

「人去樓空」是近年歐洲鄉郊地區的普遍問題,為鼓勵入住、生育、移民,各國小鎮不惜砸重金,以經濟誘因作招徠。意大利尤為積極:在洛卡納鎮,遷入者每人可得 7.8 萬港元,每名新生嬰兒也有 7,800 元的補助;在莫利塞區,新移民在 3 年內可獲 22 萬元津貼;卡姆馬拉塔鎮更為「豪爽」 —— 免費送獨立屋。

有車無屋,也是無家可歸之人?

香港長期面對土地供應問題,且因租金高昂,出現了人均居住面積只有 60 平方呎的劏房。但原來不只香港,美國自 2004 年就受房屋問題困擾,露宿街頭的現象普遍。當中有一部分更只能在僅餘的資產 —— 車中過夜。後來各組織配合有車無屋的露宿者,實行「安全停車計劃」,提供地方讓露宿者安全過夜。Vox 文章嘗試從中理解其成因及政府的解決措施。

房屋區見證共產黨沒落

樓宇日久失修,推倒重建是辦法之一。但若非危樓,反而有歷史意義和集體回憶的建築,又為何要拆除?據「紐約時報」報道,位於巴黎近郊的塞納河畔伊夫里(Ivry-Sur-Seine),市內最有標誌性的公共房屋近日正式被拆卸,無數市民和前住客懷著複雜心情,親臨見證歷史性一刻。

斯德哥爾摩的共居模式

土地問題一直困擾港人。未能上樓,又想搬離家的單身年青人,有一新選擇 —— 共居。不過,香港共居住宅仍在起步階段,居住環境質素參差,曾被批「真劏房,假共居」;質素較好的,卻往往租金高昂。而在遠方的斯德哥爾摩,也正用共居解決住屋問題,而且發展已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