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極端天氣變成新常態,天災保險是否必需?調查顯示,美國許多屋主認為不需要洪水保險,以加州為例,多年乾旱削弱了人們對洪水的風險意識。洪水保險是甚麼,美國人為何較少購買這類保險?
房屋
|共63篇|
美國「海綿城市」,成功抵禦颶風吹襲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世界各地都有城市提出適應辦法,中國便提倡「海綿城市」疏導洪水。美國亦有類似的抗禦颶風方案,佛羅里達州佔地 18,000 英畝的社區巴布科克牧場(Babcock Ranch)便是典範。去年颶風「伊恩」帶來巨大破壞,登陸時更直接吹襲牧場,結果當地近乎絲毫無損,成功通過「防颶風認證」。
底特律破產十週年 —— 死城如何重生?
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宣佈破產,一個城市破產後,下一步會經歷甚麼程序?其實城市破產屢見不鮮,美國過去百年就有超過 600 個城市破產,以汽車重鎮底特律(Detroit)為例,10 年前申請破產,10 年過後這座落難城市有何轉變?
【烏克蘭戰爭】重建家園,先從組裝屋開始
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突破 500 天,烏克蘭各處受到嚴重破壞,大批逃至外地的國民無家可歸。世界銀行估計重建費用多達 4,110 億美元,意味當地需要更省錢、省時、省力的方法,以迅速增加住屋供應。由烏國本土公司 HOMErs 設計的簡易組裝屋,或許會是可行的解決方案。
洗衣機人類學:英國人的洗衣機為何要放廚房
你家的洗衣機放哪裡?香港土地問題嚴峻,居住空間有限,每人的答案可能不同。有人專設洗衣房;若露台夠大,直接放室外方便取衣晾曬;英國人多數將洗衣機放進廚房,這種生活習慣是否與善用居住空間有關?澳洲社會人類學家 Kirsten Bell 早年從加拿大搬到英國,便嘗試從人類學角度理解這種做法。
一場旅館奪命大火,燒出紐西蘭房屋問題
紐西蘭時間週二凌晨,首都威靈頓廉價旅館 Loafers Lodge 發生大火,造成至少 6 死、4 傷及 11 人失蹤。數十名住戶幸保一命,卻對前路感迷茫。因為該棟沒有灑水系統、火警鐘時常失靈的破樓,乃這些長者、釋囚、殘疾人士及低收入戶唯一的棲身之所。總理 Chris Hipkin 坦言,火災曝露了全國各地更廣泛及持續的房屋問題。
紀浩基:「窺視者」—— 恍如「美國恐怖故事」的衍生劇
由於這宗騷擾案仍是懸案,因此劇中並沒有給出一個確實答案,有著多個可疑的可能性,角色突轉也充滿趣味,整件事到底是人為事件,還是靈異現象,均混搭其中。
短住倫敦社會房屋的第一身觀察
社會房屋是建築學院設計課裡經常出現的主題,但焦點往往流於建築物本身,而缺乏建成之後真實狀況(post-occupancy)的關注。若然我們設計之前,先在社會房屋住上數星期,也許我們會對如何設計合理的社會房屋,會有更多深入的考量。
中國房地產如何走進斷供危機?
有傳,中國房地產市場近期出現購買建築停滯項目買家的「斷供潮」。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上週已跟金融監管機構及中國主要銀行會面,討論斷供房貸的問題,擔心有更多買家效仿。過去 10 年,建築及房地產行業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動力,在熱潮下,開發商漸趨向國際投資者尋求資金、推出預售新房,導致投機購買風氣熾熱。當中國政府嘗試降低泡沫風險、緩和樓價上升造成有人無法負擔的現象時,也引發部分發展商違約的危機。
倪匡遇見的衛斯理村,與英國神學家衛斯理
1963 年,倪匡以筆名衛斯理開始寫科幻小說,洋洋灑灑寫 156 本書,但原來衛斯理之名得來相當隨便,只因倪匡坐巴士經過大坑道的衛斯理村,覺得譯名「古怪」,適合科幻題材。他當時還不知道,衛斯理村之名,來自 18 世紀英國神學家衛斯理(John Wesley)。究竟這條村何以出現?具體環境又是如何?
綠色和平:假如 Tinder 詐騙王推銷明日大嶼人工島?
忽發奇想,情境換轉在香港,美好願景不如有樓揸手,如果「課金」8 萬元作首期,每年收息,換來 10 年後「上車」機會,兼坐擁無敵海景,這種承諾會否更易引人「落疊」?
合購房屋潮:友情終極考驗?
從香港、南韓到英國,年青人想要置業,難過登天。乾脆放棄的不少,仰賴父母的也多,其他就靠省吃儉用存錢,或炒股炒幣中頭獎。近年在美國,則逐漸流行「合購」(co-buying)。但與自己共負房貸的人,卻非親屬或配偶,而是知己好友。「講錢失感情」這個魔咒,能否就此打破?
唐明:還是社會主義的柏林好?
令所有人都覺得租金相宜,可負擔,那麼「所有人」的前提必須是,所有人的薪水差不多,所有人的開銷差不多,所有人的住房需求差不多,所有人的家庭規模也差不多:大家都要住在柏林繁華熱鬧、安全便捷、寧靜優雅的地方。換言之,柏林也不存在不方便、不安全、不整潔,不夠格調的地方,歌劇院、咖啡店、美術館、運動場、醫院、幼稚園、銀行和律師的寫字樓,包括五星級酒店和米芝蓮餐廳的分佈,各區都一樣。
為何美國人明知天災多,偏向災區搬?
水淹紐約地鐵站的影片,早前在社交媒體瘋傳。在美國,極端天氣引發的災害並不止於此,路易斯安那及密西西比兩州受颶風吹襲,近百萬人斷電斷水;山火迫使數萬名加州居民逃離;田納西州至少 20 人死於山泥傾瀉…… 氣候變化持續,危機只會更大。但為何愈來愈多美國人,明知有天災,偏向災區搬?
意大利人不要的 1 歐元房產
近年,意大利各地推出「一歐元房屋計劃」(1 euro house)。只需付出 1 歐元,即可在偏遠地區擁有房屋。駐羅馬自由記者 Silvia Marchetti 在媒體 The Local 意大利版報道,外國人熱衷搶購這些廉價房產,但大部分意大利人並不在意這個「計劃」。
茶里:港仔最常被台灣人問的 3 個問題
每次跟台灣朋友們解釋時,我都要講到口沫橫飛、七情上面,差點要跪在地上,他們才會相信「你們家的一個廚房幾乎都要比我們的家大」。
鄭立:有房子的人才是房子的主要買家,不是沒有房子的人
你把房子看成 bitcoin 就可以了,它沒有用途,也不需要有用途。它只是一個 token,一個儲存財富的單位,其價值來自有限的供應量,它能夠住人,只是因為「剛好」能夠住人。能住人是其副作用,而非主要用途。
法國的房屋問題,答案在於空置寫字樓?
疫下一年,在情況依舊嚴峻的法國,寫字樓甚至是整個商業區猶如無人之境。即使疫情消退,預料在家工作仍是常態,一些專家因而大膽建議,把這些辦公空間改作住宅用途,以緩解城市內部的房屋危機。但要把白領職場變得宜室宜居,真有這麼容易?
刻板、劃一:蘇聯小區的由來
早年,社會上已有聲音談及中國大陸用語「入侵」香港語言體系的現象,近期另一個中國語彙「小區」,似乎廣為政府及本地媒體採用,亦引來熱議。排斥或接納中國語彙當屬個人選擇,但要判斷是否接受「小區」一詞之前,不妨先瞭解這個源自蘇聯的「小區」(microraion)為何物;以其取代社區、屋苑、屋邨,又有何意義。
吉屋沒出售:樓房空置潮蔓延至東京都內
日本吉屋湧現的問題,數年前已引起關注,但至今未見改善,甚至從鄉下蔓延至城市。政府調查顯示,東京都內約有 81 萬戶空置房屋,7 成位處市中心的 23 區。多個高級住宅區所在的世田谷,更有 5 萬間荒廢甚久的樓房,淪為都內最大的「鬼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