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的生境中沒有紅綠燈,為生存,牠們有時需要賭上性命跨越人類世界的道路。過去數十年,一些地方當局意識到基礎建設雖然方便人類,卻限制了動物生存範圍,便開始在行車道路上建立動物用通道,讓牠們可以安全到達更遠的地方。像瑞典近日就宣佈將建造一系列馴鹿天橋,以協助動物穿過繁忙車道。
瑞典
|共71篇|
沒有諾貝爾頒獎禮的那些年
今年諾貝爾獎頒獎禮原定瑞典時間今日舉行,但受疫情拖累被迫取消,得獎者改為在身處國家領獎及網上演講。雖然非常措施稱不上破天荒,但上次類似情況已經要追溯到二次大戰,瑞典停止頒發大部分獎項,頒授和平獎的挪威更諷刺地落在納粹德國鐵蹄之下。即使戰爭後期再次頒獎,也未能舉行正式頒獎典禮。
瑞典最大報章因疫得福,創下本世紀最佳業績
近年辦報愈發不易,即使沒有政府打壓,也面臨紙媒式微威脅。但當全球報章在武漢肺炎疫情下,為了持續營運而苦苦掙扎,瑞典最大報章「每日新聞報」(Dagens Nyheter)反而因疫得福。在疫症大流行之始,網上版訂閱人數急增,令該報創下本世紀最佳業績。
瑞典疫情冠北歐,當局辯解錯不在寬鬆抗疫?
瑞典是北歐人口最多的國家,國民幸福指數更於全球首屈一指。可是,其武漢肺炎疫情的嚴重程度亦為北歐之首。國際輿論批評,瑞典疫情特別嚴重,是因為當地採取寛鬆抗疫措施,瑞典政府則否認此說法。挪威報章「晚報(Aftenposten)」早前盤點了瑞典政府提出的三大解釋。到底他們能否理直氣壯說其「無做錯到」?
一直寬鬆的瑞典,如何跟疫症共舞?
各國封關多月,武漢肺炎開始有受控跡象,討論社會重新運轉的聲音相繼冒起。但對瑞典人而言,「回復正常」並沒有必要 —— 當地根本沒有禁足令,政府亦沒有實際措施懲處違反防疫原則的人。瑞典到底在幹甚麼?
家務性別不平等,津貼能解決嗎?
現今全職工作的女性不比男性少,但家務事多數仍由女方完成。就連性別平等指數排在榜首的瑞典,亦有家務分工不平等的問題。瑞典有 74% 的女性每日花至少一個小時做家務或煮飯,男性則只有 56%。政府為提倡兩性平等,推出聘請家務助理的津貼,該政策將有助解決問題。
來自北歐森林的美聲吶喊
許多人以為,傳統美聲總是繞樑在歌劇院,數以百計的觀眾細心欣賞台上的演唱。高唱著北歐傳統聲樂的瑞典女子 Jonna Jinton 卻走上草原湖邊,面對的觀眾不過來去十餘隻牧牛,或多或少顛覆你對美聲的想像。
為甚麼在斯德哥爾摩沒人炫富?
在香港,冷不防便會有親朋好友或同事探問:「你搵幾錢一個月?」如街頭遇上訪問,不少人亦不介意透露自己的收入或資產狀況。在許多國家,高收入是成功的標誌,甚至會以收入斷定一個人的價值。然而,在瑞典,隨便探問別人的收入卻是禁忌,那裡有種叫做 Jantelagen 的文化。
禁煙,是有損個人自由?
瑞典在 7 月 1 日實施新法例,禁止市民在特定的室外公共場所,例如火車站、巴士站、遊樂場、足球場,以及餐廳和酒吧外的範圍,吸食傳統香煙和電子煙。但新法由提出到實行,受到一些政府部門和煙民的質疑,連非吸煙者也要抗議,究竟原因為何?
為何北歐人英語普遍流利?
這樣解釋似乎不怎麼激動人心,原來只是北歐人有先天優勢?不過,與英語相近的語系也包括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和法語等,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國在 EF EPI 分別排列第 32、34 和 35 位。可見,語系相近並不是惟一讓北歐人說得一口流利英語的原因。
外來的太平洋蠔,吃不完應如何處理?
2017 年,丹麥駐華大使發佈了一條震驚 14 億中國人的消息,生蠔氾濫丹麥海岸,邀請中國人到丹麥吃「生蠔」:「來丹麥海岸吃生蠔,約嗎?」這讓中國人大惑不解,能吃的東西怎麼會有氾濫的問題?
斯德哥爾摩的共居模式
土地問題一直困擾港人。未能上樓,又想搬離家的單身年青人,有一新選擇 —— 共居。不過,香港共居住宅仍在起步階段,居住環境質素參差,曾被批「真劏房,假共居」;質素較好的,卻往往租金高昂。而在遠方的斯德哥爾摩,也正用共居解決住屋問題,而且發展已趨成熟。
廉航大行其道,通宵火車有何意義?
隨著廉航興起,加上速度愈來愈快的鐵路列車出現,現今似乎已沒必要通宵坐數小時火車了。正當夜行火車踏入被淘汰的邊緣時,瑞典政府卻指火車是低成本又環保的旅行交通工具,仍有重大價值。為減少全球運輸所帶來的大量碳足跡,瑞典計劃重振通宵火車。
廖康宇:瑞典人「全世界都讚我哋地鐵」
鐵路已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眾多國家當中,最叫筆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就必定是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鐵路車站。
福利主義的詛咒:北歐並不例外
政府分發各種福利的同時,也奪走了個體的責任心,因此醞釀了一種不成熟,不負責,依賴他人的個人主義。福利主義創造了一群心理上和道德上的兒童。
一橋貫兩國,兩地能融合?
在港珠澳大橋通車之時,彭博有評論將之比作連接瑞典南部城市和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松德海峽大橋」—— 以促進城市合作為願景,連接兩個經濟和文化各異的地區,在浩瀚海峽架起宏偉的大橋。
噁心美食博物館:一場視覺、嗅覺與味覺的地獄宴
天下間讓人嗤之以鼻的食物,標列不盡。常見的臭豆腐、榴槤、納豆和藍芝士,口感濃烈,不是人人吃得消。要數冷門一點的,還有魚罐頭中的「極品」瑞典鹽醃鯡魚、四川名物辣兔頭、冰島特產發酵鯊魚肉、烤天竺鼠⋯⋯ 以上,都將會如同藝術品般,在「噁心美食博物館(Disgusting Food Museum)」一一展出。「噁心美食博物館」並非以歧視目光嘲笑和貶低某些國家的特色食物和傳統飲食,而是期望能消弭人們的「噁心感」,挑戰了人們對既定觀念中何謂「不可食用」的想法。
Live Norish:瑞典工作假期搵工事宜
隨著瑞典工作假期的興起,常收到讀者來信,詢問在瑞典找工作是否困難。從宏觀經濟角度和筆者自身經驗來看,我認為如應徵者有適當的學歷和能操流利英語,只要搵工方法正確和抱持積極正面態度,在瑞典搵工不是難事。
陶傑:「華為」在西方碰壁於「法」有據
5G 高科技、美中貿易戰、澳洲拒絕華為 5G 進入本國市場。三件事之間,在新的全球化佈局有密切的呼應關係。
Live Norish:從瑞典暴亂看美國政經霸權
上月瑞典西海岸的哥德堡 Gothenburg 和特羅爾海坦 Trollhättan 發生大規模縱火騷亂,事件做成過百架汽車被焚毀。今次臨近瑞典大選發生的暴亂有如電影「V 煞」的劇情,令政治光譜更趨向杜林普提倡的反移民政黨從中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