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

|共17篇|

床上腐爛:維多利亞時代的「攤屍」藝術

廣東話有「攤屍」一詞,形容賴在床或梳化放空的頹狀。TikTok 及 Instagram 上最近亦流行「床上腐爛」,聲稱窩在床上看電視、吃零食,不理世事,可以讓身心靈得到最佳休息。英國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學創意寫作及 19 世紀文學講師 Alice Vernon 撰文指,早在維多利亞時代,人們已將之視為藝術。

你累了 —— 是身累還是心累?

頭昏腦脹、提不起勁、連動根手指也嫌費力。我們口中「身心俱疲」的狀態,足以影響健康及生活質素。只是你又能否分得清,那是身累還是心累?美國一項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的研究表明,「感覺疲勞」和「肉體疲勞」並不一樣,若可釐清兩者之別,並瞭解小腦處理疲勞的過程,可能有助找出更好治療方式。

茶里:放下手機的日子

當一直吸收各種資訊,卻沒有空間消化和思考時,大腦的判斷力就會愈來愈低,讓你更擺脫不了獲取資訊時的甜蜜回饋,形成一個死循環。這也是為甚麼我們常常取笑的內容農場、標題黨會如此流行,就是因為它們的字夠大、資訊夠簡單、夠斷章取義,讓人們不用思考就自以為能學到東西,而對著真正有營養的長文,卻留一句「TLDR」(too long didn’t read)就滑走。

南韓青年「睡眠會」:請你助我好好睡

南韓青年求職困難,不少人年過 25 仍在拚命備試,只望擠進大企業或打政府工。但終日埋頭苦讀,難免又想娛樂一番聊作調劑,結果三更半夜還在打機追劇看漫畫,隔天一早又爬起來奮鬥。眼看休息時間一減再減,年輕男女憂慮「有工無命做」,卻又深信難以自控,因而陸續發起「睡眠會」,互相監督休息時間,請對方讓自己好好睡。

天天健身不是好事?

所謂健身又健心,健身舒展筋骨,鍛鍊體態;居家隔離時,啞鈴也變得「渴市」。但多勞未必多得,在健身計劃當中,「休息日」亦相當重要。蘇格蘭鴨巴甸大學運動科學系主任 Derek Ball 日前在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指出,許多科學研究表明,休息日確實在健康以及健身成效方面,有重要作用。

關於睡眠的 6 大迷思,你中了幾項?

對於失眠或者睡得不好,我們都有一些如何提升睡眠品質的迷思。研究發現,這些廣為人知的迷思,實則正在損害我們的身體與情緒健康。來自紐約大學的團隊,從網上收集了最廣為人知的睡眠迷思,進行調查並以科學研究佐證,藉以消除這些迷思帶來的誤解。

城市隱性「流行病」:Burnout

Burnout,有人稱作「過勞」,亦有人稱作「倦怠」。但最貼切的形容,或許就是其字面意思 —— 把自己燃燒殆盡、行屍走肉般的狀態。在奴性深重的亞洲社會,此等「喪屍」見怪不怪,可是如今在歐美地區,「它們」亦無處不在。美國「華盛頓郵報」分析,這種現象好比流行病,蔓延全球發達國家。法國、丹麥及瑞典等國已承認 burnout 綜合症,視為請病假的合法理由。

正念:讓大腦休息的簡單方法

怎樣才是理想的休息?去一個長旅行?做水療按摩?還是睡一整天覺?整日放空?但更多時是用盡所有自以為可以休息的方法,或根本不忙碌,卻仍覺疲憊不堪。洛杉磯南灣精神醫療診所 TransHope Medical 院長久賀谷亮指出,這是因為大腦疲勞及肉體疲勞在本質上有很大差異,即使肉體得到休息,大腦仍是閒不下來,一直消耗身體力量。要對症下藥,他認為正念冥想就是訓練之法。

學習放鬆,創造自己的「舒適區」

成人填色書全球熱賣,精神指導書籍銷量上升,冥想類手機應用程序 Headspace 下載次數超過 1,500 萬…… 這些「治癒系」產品受到追棒,反映我們渴望放鬆,卻無法「自力更生」。上班吵著要放假,但當空閒下來,卻不知該做甚麼,甚至想做甚麼,反而造成焦慮。到底如何才能重新發現放鬆的方式?

Elon Musk 不眠不休的工作態度,科學家絕不認同

Elon Musk 早前含淚受訪,自爆過去 1 年「極其痛苦」,每週工作 120 小時,睡在 Tesla 廠房,無暇陪伴家人,要靠安眠藥入夢。世人至此驚覺,這位「鐵甲奇俠」也會累。但當睡眠專家 Arianna Huffington 發出公開信,呼籲他別再這樣過活,卻被斷言拒絕:「你認為這是選擇。它並不是。」Huffington 批評,美國的工作文化哄騙人們相信,燃燒殆盡是成功的代價,「但正如所有近期的科學研究顯示,事實正好相反」。

你需要「睡覺顧問」嗎?日本的睡眠經濟學

「睡眠負債」這種都市病,在日本社會尤其嚴重。平日要加班,閒時要應酬,為了生計前途,結果不是睡不夠,就是壓力大睡不好。雖說政府老勸早點收工,但眼見工作量完全沒減,上司客戶的飯局也推不掉,只好在有限的睡眠時間中,爭取最大的睡眠效果。高達 1 兆日元的龐大商機亦因此應運而生。

Friluftsliv:北歐的戶外活動精神

近年來,香港興起行山熱,開心可行山,散心可行山,好天可行山,打風落雨也可以行山。到底是香港人特別喜愛大自然,還是只當行山作打卡好去處?有山有野,煞是「文青」。研究顯示,置身林木之間,簡單如深呼吸,不止有散心效果,更有益健康。戶外活動好處多,北歐人則一早深明此道,在北歐,有種戶外活動精神叫 Friluftsliv。

唐明:日長睡起無情思

宋詩「閒居初夏午睡起」,詩題本身就是一幅畫;還有名句「手倦拋書午夢長」,不僅有畫面,還有氣息;蘇東坡也戲作回文詞:「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懂得這種享受,顯然先要有一個平靜富足的社會,一間有庭院或者天井的獨立屋,天氣和暖,窗外綠蔭搖曳,蟬聲要低而疏落,稍有涼風拂過,當然有效的防蚊手法也絕不可缺。

為甚麼 21 世紀人類還在工作?

1930 年,凱恩斯在 「後代經濟前景」(“Economic Possibility of Our Grandchildren”)一文中預測,21 世紀一周工時只有 15 小時,如何平衡閒暇與資源,未來將成首要社會問題。到 2016 年回顧,似乎與現實相去甚遠。譬如香港已算富裕地區,一年工時卻長達 2,606 小時,平均每周工作 50 小時,冠絕全球,其他富裕國家如英美日韓亦不見得能夠掌握平衡。人類為何不去珍惜餘暇,難道個個熱愛工作?

不要再迷信 Multitasking!

原來「一心二用」一說不切實際。當我們試圖「multitask」時,其實我們從來沒有在同一時間處理多於一項事務,只是快速地將工作交替進行,而之間的「轉換」動作其實非常費神。它會耗用腦部一種幫助我們集中工作的元素——含氧葡萄糖(Oxygenated Glucose),結果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