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保衛郊野公園 「行山抗疫不留痕」

A+A-
16 位參與活動的熱心市民,希望可以教育公眾「行山抗疫不留痕」。
文: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伍漢林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郊野公園再次成為市民呼吸新鮮空氣的「抗疫後花園」。惟多條山徑在連續多個週末被「蹧蹋」,出現大量口罩,塑膠等垃圾。外國有環保人士提倡山野不留痕(Leave No Trace)守則,鼓勵郊遊人士尊重自然;市民在這段全城抗疫時期享用郊野公園,亦應該要做到最基本的行山禮儀 ——「行山抗疫不留痕」。

綠色和平聯同香港山女於 3 月 1 日與 16 位參加者,於大帽山郊野公園清理山徑,希望藉此保衛我們的「後花園」。在短短約 9 公里的山徑中,合共清理到 70 磅垃圾,當中不乏食物包裝及膠樽,亦有不少以往在山上較少見到的垃圾,例如口罩、濕紙巾等抗疫用品。

郊野垃圾與山火

活動當日撿到至少 1,562 個煙頭。(照片為香港山女授權使用)

是次活動,參加者一共清理了至少 1,562 個煙蒂。要是它們未完全熄滅,就有機會引發山火。除了煙蒂,其他常見的山野垃圾例如紙巾、包裝紙、塑膠等,都是易燃物件。一旦發生山火,有機會令到山火更猛烈,蔓延得更快。

垃圾威脅野生動物

綠草如茵已不復見。(照片為 TrailWatch 授權使用)
市民如果想上山清理垃圾,應帶備「四寶」:手套、夾、垃圾袋和口罩,並謹記量力而為、安全至上和充足準備的原則。

山野垃圾除了有機會加劇山火火勢外,亦可能禍及野生動物。例如外國曾有雀鳥叼著煙頭餵食幼雛,導致幼雛死亡。其他山野垃圾亦有可能會被生物誤食。就如在 2018 年,貝澳一頭 8 歲的牛 Billy,就因誤食大量膠袋,令腸道阻塞而無法正常進食和消化致死。

大部分被遺留在山上的垃圾其實難以分解,可遺留在山野上數十甚至百年,例如在活動當日,參與者在一個營地附近,發現有膠袋已開始分裂成塑膠碎片。山野垃圾經日曬雨淋後,有機會釋出有毒物質並滲入泥土,而塑膠經過多年,會分裂成微膠粒,可能污染水源,進入食物鏈。

「行山抗疫不留痕」

郊野公園是港人重要的淨土,2 年前,在眾人的努力下,終避過被政府發展的危機,市民更應好好珍惜,不在山上留下垃圾。市民可以額外帶盒或袋,將在登山時所製造的垃圾裝好後帶落山。市民更可以源頭減廢,用可重用的物件代替即棄用品,使用自備水樽裝水,和自備食物盒到「走塑」友善商店裸買食物上山。這樣,就能做到最基本的行山禮儀,「行山抗疫不留痕」。

香港的郊野公園很大,不可能被完全清理乾淨,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在山上遺下痕跡。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