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印度洋非洲東岸一帶的群島國家塞舌爾,其中兩個島嶼有一種特有植物 —— 海椰子。海椰子種子是全世界最大最重的種子,可重達 25 公斤、長至 50 厘米。這顆狀似臀部的塞舌爾珍寶,早在去年疫情大流行前已是黑市暢銷品,導致島上保護區偷種子事件頻生;當地組織現正想辦法為海椰子「留種」。
保育
|共60篇|
【深海陰謀】疫症令冰島鯨魚有福了
武肺大流行不僅在全球奪去數百萬人性命,更減慢了人類活動。對人而言,這絕是災難;但對鯨魚而言,疫症卻意外令牠們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據 NBC 新聞報道,疫情不僅促使冰島捕鯨活動結束,連海洋的環境噪音也降低,有利於牠們「唱歌」交流。
集中保育獅子,誤了小型食肉動物?
談到保育瀕危物種,獅子、老虎、熊等超級掠食者(apex predator)最為矚目。不少物種保育界認為,生物鏈有著「自上而下」控制的關係,一旦獅子等超級掠食者數量減少,將嚴重破壞生態平衡。因此,「紐約時報」指人們長期有「保育或增加獅子數目,同時可令其他小型食肉動物受益」的觀念。不過,本月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報告 B 系列」(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的研究,質疑在保育模式方面,這一假設能否成立。
【圖解】瀕危語言
保育語言並不是陌生的話題。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瀕危語言紅皮書」,1950 年到 2010 年之間共有 230 種語言消失。根據語言研究機構 Ethnologue 的研究,目前全球共有 7,139 種語言,其中 3,018 種語言的使用者不足 1,000 人,屬於瀕危語言。世界過半人口使用的語言只有 23 種。
近乎滅絕(但可愛)的黑足鼬,怎能拯救?
近月,科學家利用死去 30 多年的黑足鼬基因,首次成功複製出該瀕危物種的「後代」。從這次及早年的成功經驗來看,未來要令已消失或正面臨消失危機的物種「死而復生」,似乎愈來愈需要依靠生物科技。
「引貓入室」,如何反助澳洲本土物種存續?
澳洲大陸生態獨特,擁有不少其他大陸沒有的動物,入侵物種帶來的生態威脅不容忽視。其他地方較常見的貓、狗、兔、狐等澳洲入侵物種,已危及本土有袋類動物(Marsupialia)的數量。當地非牟利組織 Arid Recovery 致力恢復本土生態,與常見移除入侵物種的方式不同,創辦人 Katherine Moseby 採用「輔助演化」(assisted evolution)的手法,通過加入入侵物種,訓練本土物種適應。
民間年輕力量,自發修復羅馬尼亞溫泉小鎮
一個坐落在羅馬尼亞西南部深山峽谷的溫泉小鎮,曾是歐洲當權者的遊樂場,如今卻只剩頹垣敗瓦。在缺乏政府的支援下,一群學生及年輕建築師希望盡微小的力量,活化這個地方。
疫下文化遺產 —— 失修、搶劫威脅
武漢肺炎衝擊全球旅遊行業,各地昔日遊人如鯽的名勝變得冷清。不少世界文化遺產的管理者乃藉遊客參觀賺取維護資金,而遊客減少又令相關接待、紀念品販售和住宿等生意慘淡,甚至有人乘機盜竊文物。有見及此,不同國際組織開始向營運困難的文化遺產管理者,提供各種支援。
包大人:「羅馬水池」事件的啟示
上星期鬧得熱烘烘的「羅馬水池」事件,在公關新聞和社會運動的角度來看,十分有趣和具啟發性。
【羅馬式建築】蓄水池保育絕非天方夜譚
深水埗主教山蓄水池昨日進行清拆,本地罕見的羅馬式地下結構首度曝光,旋即引發保育爭議,有網民翻查文獻指證蓄水池早建於 115 年前。縱觀全球各地,雖然不少蓄水池深埋地底,但不代表沒有建築美學價值,伊斯坦堡的地下水宮殿(Basilica Cistern)便是典範,即使是近代的蓄水池也有保育案例。
【短片】海上阿媽上岸 香港非遺如何回春?
停泊在銅鑼灣避風塘超過半世紀、香港唯一船廟 —— 銅鑼灣三角天后廟,將於下年搬到陸上新廟。船廟現時由一群平均 60 歲的漁民後代守護,他們都稱這位海上女神為「阿媽」。三角阿媽庇佑幾代漁民,亦不只是信仰。
熊臉辨識技術,有何用處?
近年我們常常聽到人臉辨識技術,擔心政府用來監控人民。熊臉辨識又聽過嗎?識別熊臉有何用處?遠在矽谷的軟件工程師,與加拿大的生物學者合作,開發能識別熊臉的深度學習程式。
愛護「鄰居」,建一條刺蝟公路
在英國牛津郡基德靈頓(Kidlington)民居的花園,人們以迷你斜坡、樓梯、圍欄及石牆底部的小洞,為刺蝟們打通一條專屬的道路,以幫助牠們與人共存。通道由當地志願人士營運,亦是全英國最長的「刺蝟公路」。
圈養海豚太殘忍,由機械海豚做替工?
水族館和海洋主題公園圈養鯨類動物作表演和觀賞用途之舉,向來為人詬病,指這是打著教育公眾的旗號,讓原本應在海洋自由生活的海豚,被困在有限的活動空間,甚或被迫訓練來表演。有見及此,美國有工程公司設計出機械海豚,其迫真的程度,或能解救牠們於被圈養的困境。
包大人:「貼地」的公關
當地產商成功投得戲院項目,便立即發聲明說會保留建築及其特色「飛拱」裝飾,更會重開戲院,如此斬釘截鐵的聲明,令批評聲音暫時閉了嘴,他日是否履行承諾還要等著瞧,但短期內的確令一眾保育人士暫時放下擔憂。
【美國大選】「末日潮青年」會投給誰?
1996 年後出生的 Z 世代,本是最熱衷保護環境的一代。他們被奉為地球的最後希望,尤其是樂觀而活躍的一群,致力扭轉氣候變化將帶來的厄運。但當中部分人有感形勢不妙,他們曾採取激進的系統性變革,並堅持此為唯一的救贖,如今卻對此抱負愈發絕望。這些「末日潮青年」(doomers)對將來心灰意冷,連帶影響他們的人生大計,甚至總統大選的投票意向。
研究獅子「族譜」,可以拯救大貓們?
作為超級掠食者的獅子,多年來野生數目一直令人憂慮。以非洲獅子為例,現時僅餘 25 年前的一半,約 25,000 頭。本週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探討不同獅子種群之間的遺傳關係。報告提及,重新認識獅子的演化,可能有助科學家將來重新安置獅子種群。
【短片】雀仔身份證助脫「瀕」?
「我們的工作對雀仔有影響,不能玩玩下。」「環誌小組」召集人之一、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指,「ring雀」(環誌)可以零距離接觸雀鳥,更是嚴謹的科研工作,能夠拯救黑臉琵鷺、禾花雀等瀕危鳥種。
「鳥類環誌(Bird ringing)」即是在雀鳥的腳上扣上獨一無二的識別環,香港觀鳥愛好者稱之為「ring雀」。
政府保護老虎,村民卻隻字不提?
老虎雖為「森林之王」,卻因人類砍伐森林,數量急劇下降,被列為瀕臨絕種動物。後來印度展開保護老虎計劃,成功恢復老虎數量,亦設立受保護區「老虎走廊」作為其棲息地。但當全國人民擁戴老虎,視牠們為印度之光,在果阿邦(Goa)北部分區薩塔里(Sattari)的村民卻不這樣想。無論是政府或人民,每當提起老虎,便極力否認或掩蓋真相。
救命 Blue Blood:馬蹄蟹對製藥業的關鍵影響
他表示生物醫藥業誇大了檢測劑的重要作用,因此導致馬蹄蟹被濫捕。「保障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其實是為人類未來買保險,但此一理性目標,總是不敵人類追求經濟增長和眼前利潤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