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年前的 1959 年,俄羅斯中西部烏拉山脈,有 9 名登山者神秘死亡。此事以當時的領隊 Igor Dyatlov 命名,被稱為「佳特洛夫事件」。9 人死因多年來無法證實,人們曾提出多個解釋,由超自然的外星人降臨到陰謀論的核試驗都有。事隔多年,雜誌「自然」旗下期刊「地球與環境通訊」,就於上週四刊出瑞士學者的研究,以科學角度,解釋 9 人如何死於雪崩。
自然
|共16篇|
【本土新藝術家】城市奇想 ── 破繭的「水石觀」
若說大自然是創作者的靈感來源或啟發,城市內的自然之物可引發怎樣的聯想?周頌聞與李婉說的創作範疇分別為西畫、國畫、盆景及概念藝術。這次由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和元創方(PMQ)合辦的「破繭 —— 香港新藝術家系列」中,她們以「水石觀」為題,透過畫作,抒發自己與城市、自然之間的關連與感受,重塑景物的意義。
藝評:舞在大海與城市空間 —— 簡評「本地一手播」四個作品
疫症時代,現場演出停擺,網上的可能性被大大拓闊。「城市當代舞蹈團」的「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本地一手播』」今年就由戲院放映,改為網上放映。舞蹈錄像風潮已久,較之現場演出,其有三組極重要的元素相互交織而成 —— 身體或動作、空間與鏡頭。
燒山:澳洲防範山火之法
去年 9 月澳洲山火持續焚燒至今年初,全國約 186,152 平方公里土地遭焚燬,比敍利亞國土面積更大。一年過去,又到 9 月春季,山火威脅再次逼近。東南部新南威爾士州去年受災最嚴重,當地尤羅博達拉郡居民汲取災厄教訓,正努力預防山火。但控管燒除(controlled burn)的火焰,可能喚起部分人的不安。
收起保護傘,讓孩子到大自然中上一課
學無止境,常規教育總有無法滿足學生求知慾的地方,大自然就是其中一個課室和網上教學難以包攬的課題。澳洲各地有不同的自然學校,既為學童提供親親大自然的機會,同時學習課本不會教的事物。
藝評:感知的政治,重構的想像 —— 評「人造新北極」
在香港,一提到北極,腦海立即浮現的可能是冰天雪地白茫茫一片,或是極地科學家於兇險環境探險研究之地,又或是觀看極光的夢想旅遊之地。然而,我們對北極的想像真的只能限制於此?著名丹麥藝團「無形旅舍」於今年世界文化藝術節呈獻的「人造新北極」,為香港帶來不一樣的北極以至世界的想像。
紅眼:Grand Maison 東京,Grand Acteur 木村
作為星級藝人的老字號,「Grand Acteur 木村」的經營之道殊不容易。年中無休,保持笑容,而且每年新劇都有收視壓力,想來,木村拓哉都真的食過不少夜粥。
自然美,愛自然才美
化妝品、護膚品等順著全球環保風潮,推出「無添加」、「自然美」等理念,並向有機方向發展。女生一定很明白,放上臉的東西,如果太多防腐劑、化學品等,會很傷皮膚的。那麼放入口的,當然就會更加小心,所以葡萄酒市場近期也開始刮起相應風潮。
訪問伊東豊雄:當今建築需恢復人類與自然的親密關係
伊東豊雄是日本當代在國際上最享負盛名的建築大師之一,他不但在 2013 年奪得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殊榮,在 2016 年更成為紐約 MoMA 日本建築群星展的主角,其建築美學成就早獲全球肯定。年屆 77 的伊東豊雄至今仍孜孜不倦的創作,對世界建築的未來念茲在茲。他在與 *CUP 的訪談中強調,當今建築師應捨棄「征服自然」的現代主義心態,創造回復人與自然親密關係的建築。
微縮宇宙:日本苔蘚掀風潮
苔蘚,一種在日本山林間和日式庭園內常見的植物,近年愈來愈受日本人歡迎。有人形容苔蘚有治癒能力,有人認為苔蘚有無限商機,有人則見微知著,在苔蘚身上看到無垠宇宙的縮影。經營苔蘚專賣店的清村汪一便揚言:「我愛苔蘚更甚於女人,即使再沒有人欣賞苔蘚,我仍然會與苔蘚共存。」
無印設計:愈簡單愈多元,極簡背後的複雜工藝
「我們以一種設計來因應多樣化的價值觀。不是按照各種細微的需求開發多種商品,而是採用廣泛涵蓋所有需求的設計。」愈簡單的食材,愈考驗廚師的本事,對無印良品會長金井政明來說,極簡商品也是如此。
德國的祼體文化,正在消亡
在柏林西南部的湖泊 Krumme Lanke 旁邊,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共同點:一絲不掛,所有人都態然自若:不驚訝、不理會、不會在意身材是否火辣性感,但這種風氣是否能健康地延續下去?
李明熙、Kimberlogic:訪佩里托莫雷諾冰川 近觀菲茨羅伊峰
阿根廷南部的埃爾卡拉法特(El Calafate),地理位置比紐西蘭更南,雖是 12 月南半球的夏天,這裡只得幾度,我們從三十多度的伊瓜蘇瀑布飛來,生理心理都需要時間去調整。來埃爾卡拉法特有兩個目的:第一是到 El Chaltén 登山,近看 Patagonia 最多人認識的 Mount Fitz Roy;第二是到訪佩里托莫雷諾冰川(Glaciar Perito Moreno)。
【上帝視角】路透社年度航拍照
聖誕已過,元旦將至,又時候回顧過去一年。在此精選出 10 張路透社年度航拍照,讓我們試著以上帝視角,俯瞰在過去 2017,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生死競賽。
微調宇宙:浩瀚宇宙是被「微調」而成?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即使人類的科學知識比以往已經差天共地,但世界如何誕生,仍是一神秘之謎。為何萬物可以井然有序共存於天地?為何自然能夠相生相剋循環而不息?有說世界是造物之天工,又有說世界不過是湊巧形成,誰是誰非?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專題提出想像:如果字宙沒經「微調」(fine-tuned),一切即分崩離析。
1,500 種病毒,改寫病毒史
病毒作為人類大敵,一直是科學家致力研究的對象,但現有的知識其實只屬冰山一角。最新一篇刊登在「自然」科學期刊的研究結果表示,從無脊椎動物的基因上發現多達 1,500 種新型病毒品種,而這些品種已有數百萬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