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智能在出版業的應用也日益廣泛。其中,使用 AI 寫書介已經成為一種愈來愈熱門的趨勢。然而,使用 AI 寫書介帶來的優勢與限制仍有待進一步探討。本書評徵稿將討論使用 AI 寫書介的難度,以及人類店員的定位等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詳盡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在出版業中的應用,並探討未來的發展趨勢。
意識
|共9篇|
【AI 時代求生指南之二】怎判斷 AI 是否擁有意識?
ChatGPT 能夠逼真模仿人類說話,甚至懂得口甜舌滑,是否意味著 AI 擁有真實情感?具備意識的 AI 是科幻故事常有設定,被視為人類夢魘,但原來現實中 AI 能否獲取意識,在學術上尚未有定案,究竟專家有何看法?又是否有客觀辦法驗證 AI 是否存在意識?
人死後,意識可以維持多久?
在至親離世時,生者總會在意逝者在彌留或宣佈死亡後,是否仍聽到自己說話,或是他們有否仍有感知。英國班哥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Guillaume Thierry 以自身經歷,在學術網媒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探討這個難解的問題。
「交換身體」,對應心理障礙之法?
交換身體,看起來只是奇幻創作題材的一種,但在虛擬實境(VR)技術的幫助下,人們都有「變身」的機會。一項發表在 Cell Press 開放期刊 iScience 的新研究,便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將一對對朋友交換身體。而在交換期間,「身體錯覺」使他們對自己個性的看法,甚至記憶能力,均有不同的改變。
狀態意識:完整資訊是抗疫的一大關鍵
疾病全球大流行,不單是科學問題,背後也關乎人文和社會因素。故此,抗疫是一個跨學科的任務,不止要運用醫學和公共衛生知識,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亦共同出謀獻策。在訊息學中,有一個叫做「狀態意識」的基本概念,並在疾病大爆發一類的災難管理任務中扮演關鍵角色。若政府不能準確匯報資訊,民眾和外國政府便不能進入狀態意識,有機會釀成慘痛災難。
危難關頭,時間感知何以慢鏡播放?
你曾否試過,面對危難生死關頭,時間好像突然放慢,環境也在瞬間寂靜?英國心理學家 Steve Taylor 歸納自己與讀者的經驗,發現很多經歷過生死關頭的人都有相似經驗。究竟是集體錯覺,還是人類大腦機制有獨特的時間感知方式?
內心的聲音只是一把聲音嗎?
在電影「反斗奇兵 4」,巴斯光年問胡迪:「甚麼是內心的聲音(inner voice)?」因他多次按下身上的按鈕,都會獲得應景的字句,最後說:「多謝你,內心的聲音。」但內心的聲音,真的只是一把聲音嗎?是甚麼驅動這把聲音,與自己對話?英國廣播公司(BBC)嘗試拆解這個疑惑。
瑞典獨有:放棄生存症候群
過去近 20 年,瑞典出現一種只有難民兒童染上的怪病,在得悉全家將被驅逐出境後,他們喪失生存意欲,不再走路、說話甚至睜開眼睛,進入昏迷狀態。瑞典語稱之為 Uppgivenhetssyndrom,英語譯作 Resignation syndrome,中文則未有統一譯名,但較為精準的意譯,相信非「放棄生存症候群」莫屬。但為何此事僅在瑞典發生?英國廣播公司及美國雜誌「紐約客」近月均作出深入報道,探討這個奇特現象。
美劇西部世界的哲學
HBO 的「西部世界」(Westworld)第一季在上月落幕,此劇打開了機械人的幻想世界,表面上它固然是在探討人工智能的現實意義,機械人會否有日群起反抗創造和奴役它們的人類呢?同時,西部世界另一重要的主題是:何謂「意識」(consciousness)。文化評論家 Matthew Becklo 便指出,西部世界回應了兩個有關意識的經典哲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