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全球大流行,不單是科學問題,背後也關乎人文和社會因素。故此,抗疫是一個跨學科的任務,不止要運用醫學和公共衛生知識,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亦共同出謀獻策。在訊息學中,有一個叫做「狀態意識」(Situation Awareness)的基本概念,並在疾病大爆發一類的災難管理任務中扮演關鍵角色。若政府不能準確匯報資訊,民眾和外國政府便不能進入狀態意識,有機會釀成慘痛災難。
根據 1998 年國家學院出版社發表的學術著作 Modeling Human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pplication to Military Simulations,狀態意識是一種能夠在每一分秒間,了解周遭事情發展的認知狀態(cognizance),行動者能夠明白行動目的、每件事件的即時影響和發展方向,以及其他可能的變數;在中文俗語來說,狀態意識大概是能夠長期「一眼關七」,並且作出即時反應。這個概念在很多學科和行業都十分普遍,尤其是航空業,機師要即時了解航道上可能發生的事;醫學界在治療急症或接生等情況下,需要同時掌握病人或孕婦的多項健康數據;至於軍事方面,若做錯一項臨場判斷,足可送命。而上述書籍正正就是一本軍事學著作。
至於公共衛生方面,狀態意識同樣重要。去年,哈佛大學流行病學教授 Marc Lipsitch 和人工智能實驗室總監 Mauricio Santillana 共同發表文章,探討如何在傳染病爆發時,提升決策者和民眾的狀態意識,當中特別提到狀態報告(situation reporting)的重要性。負責官員應該要定期以具透明度的方式,向上司和公眾匯報,讓決策者得以掌握並定時更新各種疾病資訊,包括疾病的致命性、疫情爆發的規模、波及的範圍、病毒的傳播能力,以及政府手頭上的應對措施、每項政策的成本和預計效果,可能遇到的不穩定因素等。這樣的話,政府決策者方能夠調整應對策略的執行力度,例如要關閉學校多久。另外,決策者也要衡量政策執行的對象,譬如來自甚麼地區的人需要接受隔離。
在撰寫狀態報告的時候,不單要盡可能收納最多的醫學數據,如最傳統的死亡率和感染率、患者的身體狀況、患者居住地的地理分佈、醫院的容納能力等,也要考慮其他地理和社會數據,例如人口數字、性別和族群數字、物資數字,甚至天氣預測、社交網絡相關搜尋數字和新聞媒體的報道情況等。Lipsitch 和 Santillana 認為,好的狀態報告要符合四點:首先需簡潔及具主題性,讓非技術人員都能看懂;另外,報告要客觀嚴謹,從不同來源蒐集證據及參照專家意見;之後,若有任何不確定的地方,應如實列出,同時點明各項預測的誤差值;最後在表達方面,善用數據視象化(data visualization)可令接收者把各種威脅形象化。
2009 年人類豬流感是對上一次的全球大流行,也是被喻為最雷聲大雨點小的一次,加州大學校長 Janet Napolitano 甚至認為豬流感爆發程度還不如季節性感冒。Lipsitch 和 Santillana 則認為此次爆發是很好的狀態意識教材。抗疫方面,專家能有效預測流感的高峰期,以及高風險群組,於是美國政府的衛生部門能夠趕及預備足夠份量的 H1N1 疫苗。另外,美國總統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和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等醫學機關也能定期匯報病毒的入院率和死亡率,知悉情況沒有想像般嚴重後,瞬間調整政策。從以上可見,情報真的是抗疫的一大關鍵,若果資訊不流通,一個地方疫症都可以引發全球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