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頸鹿平均高度約為 4.88 米,是地球最高的哺乳動物。即使是最矮的長頸鹿,也比普通職業籃球運動員高出一倍。但研究人員在偶然的機會下,竟發現患有侏儒症的短腿長頸鹿,推翻了牠們一定長得高的既定想法。
疾病
|共83篇|
幼兒使用抗生素,恐成日後病根?
在幼兒身上用藥,他日會否出現後遺症?近日有研究指,若兒童在兩歲以下曾用抗生素治療,往後更有可能患上多種疾病。根據在「梅奧診所學報」上發表的文章,曾服用抗生素的嬰幼兒,更易患上哮喘、濕疹、花粉症、乳糜瀉、體重及肥胖問題,以及專注力失調或過度活躍症 (ADHD)等。
一場疾病改變世界:美國總統威爾遜的故事
武漢肺炎席捲全球,連美國總統杜林普也染疫。2020 年全球政局風起雲湧,早在 3 月時,杜林普就稱自己為「戰時總統」。現時政局,令人想起在 1919 年,全球剛剛走出一戰陰霾,卻要面對西班牙流感肆虐,當時出席巴黎和會的美國總統威爾遜也染病。有歷史學家認為,威爾遜那一場病,微妙地改變了世界發展軌跡。
老化與逆齡,關鍵都在腹部脂肪?
隨年歲漸長,身體衰弱、免疫力下降,都是平常事。來自伯爾尼大學及伯爾尼大學醫院的研究團隊就在動物身上採用新式細胞治療,成功逆轉上述老化現象。
新世紀窮人:一身頑疾的長壽
時移世易,不僅富有國家居民愈來愈長壽,貧窮地區人士死亡率亦大大降低。這聽來是件好事,但除了智慧和尊重,老人家積累的,還有各種慢性病。若百病纏身,卻無法獲得合適治療,長壽則未必是福。先進國家的醫療系統已為應對老人病下了一番苦功,但發展中國家,又準備好了嗎?
有抗體一了百了?意大利人細數武肺後遺症
即使武漢肺炎已造成全球超過 28 萬人死亡,仍有人心存僥倖,相信只要身體健康,即使感染病毒,也能快速痊癒。美國近日更興起「冠狀病毒免疫派對」,參與者只求加快得到病毒抗體。但病毒現階段仍不斷變化,難以確定染病後出現的徵狀及後遺症,據「紐約時報」報道,病癒的意大利人雖逃過死劫,但身體正面臨各種問題,距離真正恢復,仍有好一段路。
疫下憋出個病來,名為「我覺得我有病」
從來無大病痛,卻突然咳個不停,又感覺難以呼吸,全身使不上力……「天啊,我該不會是感染了吧?!」武漢肺炎肆虐全球後,很多人都疑心生暗鬼,身體稍有不妥便胡思亂想,認定自己已經罹患此病。但事實上,他們患的卻是另一種病,名為「我覺得我有病」。
了解武漢肺炎重症患者的情況
武漢肺炎的確診個案每日攀升,截止 4 月 7 日,全球已超過 130 萬人染病,超過 7 萬人死亡。英國首相約翰遜宣稱隔離後多天,竟突然情況惡化被送入加護病房,到底得了武肺的情況如何?澳洲紐卡素大學醫學教授 Peter Wark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講述醫院如何治療重症者,而他們又會有甚麼後遺症。
【*CUPodcast】生病時嗅覺為何失靈?
武漢肺炎繼續在全球散播,目前美國的感染數字急升,已經爬上頭位。世界各地陸續有確診個案出現失去嗅覺與味覺的症狀,特別是某些沒有其他明顯病徵的感染者。究竟在生病時失去嗅覺是怎樣一回事?
區塊鏈杜絕非洲假藥黨?
假藥氾濫長年困擾非洲,科特迪瓦尤其嚴重,從政府 2018 年向假藥黨宣戰,可見問題之猖獗以及公共健康危機之嚴峻。「世界報」報道,法國一間初創科技企業利用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為藥物標上數碼身份以確保貨源純正,現已為科特迪瓦全國近 3 分 1 藥房採納,假以時日有望杜絕假藥問題。
流行病的起源:密集定居、農耕、畜牧
由公元前 1 萬年的新石器時代起,人類生活方式逐步由遊居狩獵採集演變為定居農耕畜牧。當時全球估算約有 400 萬人,其後 5,000 年來增加僅僅 100 萬人,相較之下,再 5,000 年後人口急增 20 倍。前期人類的繁殖力近乎停滯,「如何解釋人類維生技術進步與人口總量長期停滯之間的矛盾」?耶魯大學政治學教授斯科特在著作「反穀」中指出,其時可能正值流行病最初亦是最致命的時期,而各種古老疾病之所以橫行無忌直至今日,大可歸咎於新石器時代三大革命因素:密集定居、農耕、畜牧。
從無關痛癢到急速致命:冠狀病毒進化史
這次武漢肺炎,傳播力極強,兩個多月就令數以萬計的人受感染,背後的元凶就是 2019 新型冠狀病毒,學術全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 2 型」,縮寫為 SARS-CoV-2。經此一「疫」,相信大家對冠狀病毒的大名略有所聞,卻未必了解其來龍去脈。
民主化令人更健康?
去年 6 月至今,從反送中到武漢肺炎,香港人經歷畢生難忘的大半年。自疫情爆發,香港政府反應遲緩,令不少港人上了一門疾病政治學。五大訴求與防疫,民主與健康,其實息息相關。以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全球衛生計劃總監 Thomas Bollyky 為首的研究團隊,去年於著名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撰文指出,民主化會令人更健康。
監控疾病的兩難:要私隱還是公眾安全?
近來,網絡流傳多段讓人啼笑皆非的短片:中國公安用航拍機和揚聲器呼籲路人戴口罩,被點名的人亦乖乖聽從吩咐。乍看之下,有關做法能即時保障公共衛生,但有香港和澳洲學者擔憂,疫症之後,社會監控的情況將變得更明目張膽,甚至被合理化,個人私隱和公眾安全的權衡,或有另一番掙扎。
疾病政治學:為何疫病是個政治問題
不少學者擔心,像 1918 年西班牙流感的世紀疫症會再次降臨。全球學者都為下一場世紀大疫症嚴陣以待。挪威卑爾根大學學者 Kristian Bjørkdahl 和 Benedicte Carlsen 就在 2019 年編輯出版了 Pandemics, Publics, and Politics 一書,提醒大家若想好好備戰,就要先了解一個真相 —— 每場疫症爆發都不僅是流行病學的問題,它同樣是一個政治問題。
【兒童保健的未來】不像醫院的醫院
生病看醫生時總是會感到不安,幼兒及青少年更甚,如何令他們在治病過程保持放鬆?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專文指出,醫院的設計如果可以抹去沉重死板的感覺,令建築物及景觀可以變得舒適、繽紛、可互動,有助減輕年幼病人及其家人的心理壓力,令他們不再怯於求醫。
蚊的正面作用
毫無疑問,蚊是煩人的昆蟲,叮得人痕癢無比、在人耳邊發出滋擾的嗡嗡聲,更有機會傳播瘧疾、日本腦炎、寨卡病毒、登革熱等疾病。如果地球的蚊全都消失,大多數人應該會拍手叫好。不過,在人類眼中一無是處的蚊,原來於生態環境中與植物有互助作用。
以詩治療:病患者黑暗之光
常言道:即使失望,不要絕望。對於重病患者來說,除了手術和藥物以外,正面的心態同樣重要。為協助病人積極對抗病魔,美國有醫生試用嶄新療法 ——「詩療」,舉辦創作班和日常讀詩活動等,嘗試在文字之中勾起美好回憶、藉以勉勵他們迎難而上。
鼠疫非最可怕,可怕的是不公開消息的國度
正值豬年,中國豬瘟疫情持續至今,而鼠年未至,鼠疫已先到中國。早前,兩名來自內蒙古西北部人士,於北京確診肺鼠疫(pneumonic plague)。昔日在中世紀肆虐歐洲、俗稱黑死病的鼠疫,其實尚未絕跡於世界。直至今日,包括美國在內,鼠疫仍在許多國家傳播。
原來醫生也會故意誤診?
現代醫學昌明,只要有甚麼頭暈身㷫,我們便會向醫生求診,然後安心吃藥。殊不知,這些診斷出來的疾病,有可能只是醫生牟利的手段。雜誌「大西洋」便刊文,解釋醫生誤診的危險性和故意誤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