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加拉沿岸地區,多數人也是「靠河吃河」,以養殖蝦蟹或捕魚維生。但該區位處低窪三角洲,近年海平面上升,加上颶風和水浸頻繁,因而出現海水倒灌,流入周圍的河溪及土壤。鹹水毀掉大眾生計,更破壞很多女性的生殖健康。這個全球人口第八多的國家揭示了,氣候變化不僅威脅一己性命,還危害家庭福祉和社區穩定。
疾病
|共122篇|
【詐病請假注意】AI 可單憑聲線診斷感冒
疫情期間,不少醫療集團都提供視像會診服務,但最新 AI 研究更進一步簡化程序 —— AI 單憑聲線便能夠分辨病人是否真感冒,就算對方演技非凡,AI 亦能通過聲學,分辨對方是演戲還是真病。
用唾液檢測多種癌症?
1950 年代美國海軍上校兼牙醫 Kirk C. Hoerman 研究發現,未經治療的前列腺癌患者,唾液中的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s)水平明顯比健康的人高。從此科學界一直發展唾液測試技術,以檢測不同類型癌症。
正常的迷思:社會如何令人生病
過去兩年多的疫情,令到很多人意識到疾病不單是醫學問題,亦是政治和社會學的問題。加拿大名醫 Gabor Maté 去年就出版著作 The Myth of Normal,揭示社會一些所謂「正常」的狀態,如何令人一步步走向疾病。
吃甚麼想甚麼:飲食如何影響思想、情緒和行為?
美國密芝根大學營養神經科學家 Monica Dus 專門研究食物成分及其化合物,如何改變身體機能和基因指令。她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揭示食物與思想、情緒和行為的密切關係。
身體自愛運動成風:肥胖研究成為新興學術領域?
隨著女權運動和酷兒運動慢慢被大眾所認識,「身體自愛」(Body Positivity)和「肥胖接納」(Fat Acceptance)等用語,都時不時出現在公共領域之中,甚至改變了文化產業,例如時裝模特兒和影視作品的選角。近年,肥胖研究(Fat Studies)更成為新興的學術領域,並發展出自己的研究期刊。
進食超加工食物,真的會減弱認知能力?
一項新研究顯示,每天進食超過 400 至 500 卡路里的超加工食品,足以增加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份量大致相當於兩個冬甩或半個急凍薄餅。不過,也有專家認為飲食習慣只是其中一個影響認知健康的因素,但未有證據顯示兩者有確切的因果關係。
類鼻疽以外,為何高致命的真菌病正蔓延全球?
近日香港出現多宗類鼻疽病例,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更指該病症已成為「風土病」。正當我們面對這種致病細菌時,無獨有偶,日前世界衛生組織表示 COVID 大流行期間,真菌病(Fungal disease)激增,氣候危機令病原體傳播更廣泛。
科學狗:猴痘究竟關唔關你事?
正所謂一波未完一波又起,當巿民開始接受了與新冠病毒共存後,世界又為人類「送」上另一分生化禮物:猴痘。相信巿民對於猴痘一詞必然略有所聞,現時相關的信息,不外乎為此疾病在男同性戀及男雙性戀群組中擴散,並開始蔓延至世界各地。
助人不能自助:照顧者壓力症候群
若果有人不幸遇上意外,受苦的不單單是當事人,還有當事人的至親,他們可能要充當照顧者的角色,長時間守候照料當事人。近年,愈來愈多心理學和公共衛生專家關注這班照顧者的身心健康,有學者就專門研究「照顧者壓力症候群」(caregiver stress syndrome),希望引起更多人關注。
預防腦退化:運動好處多,甚至影響腦部大小?
需要勤於運動的理由很多,像是保持身體健康及良好體態、釋放壓力等。近日更有研究發現,不論年紀,只需適度運動,便能增加大腦體積,甚至有助預防腦退化疾病。
全球經濟不景氣,容易引發食物安全危機
全球各地仍未從疫情造成的經濟危機恢復過來,今年爆發的俄烏戰爭又再進一步推高原材料價格,令全球步向大滯脹時代。一些傳統發達國家的草根家庭也要面對三餐不繼的苦況,有發展中國家甚至陷入破產危機。卡迪夫都會大學的食品工業專家 Ellen Evans 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警告,經濟困境持續的話,可能會引發食物安全危機。
禹英禑熱潮,助南韓人更易接受自閉症?
在南韓,發展障礙仍是許多人的禁忌話題,若家中幼兒有相關情況,甚至會被視為羞於啟齒的事。「紐約時報」專文指出,早前大熱的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成功引起討論,提高當地人對自閉症的認識,但也有專家擔心劇中塑造的形象,會引起公眾誤解。
科學狗:食綜合維他命丸有何健康意義?
綜合維他命(multivitamin)多年來大行其道,不少廠商都聲稱配方能補充每日所需微量而重要的營養。然而,很多醫學界、營養學界人士都不認同此方法,哈佛醫學院醫學副教授 Pieter Cohen 甚至在「哈佛校報」指出,大多數人每天早上喝一整杯水,比吃維他命丸更好。因為「除了省錢之外,你更會因不須屈服於誤導性營銷計劃而感到滿足」。
科學狗:瘧疾在港個案急升?另一傳染病爆發計時炸彈?
近期香港除了新冠疫情外,相信大家都會留意到有另一種傳染病 —— 瘧疾。由外國抵港人士傳入本地,在短短的 1 個月間,個案急升至 30 多宗。雖然部分人經治療後順利出院,但有部分患者情況較為嚴重,甚至已出現死亡個案。巿民大眾究竟對這種來至非洲的疾病知多少?對香港整體又會構成甚麼影響?
從病人身份,對英國醫療制度的觀察
人有生老病死,是自然的定律,始終會有需要看醫生的時候。前特首梁振英說過,如港人移民後,需要放棄香港的醫療福利,肯定會不願意。我不是醫生,但我在倫敦,家庭醫生、私家醫生、急症室、牙醫都看過了,可以從病人的角度,分享一些第一身觀察。
人類以安樂死免動物受苦,為何對自己卻雙重標準?
35 歲高齡的大熊貓安安健康狀況轉差,海洋公園昨日為牠施行安樂死。為免動物受苦,提早結束動物生命,被視為普遍接受的人道措施。但為何人類偏偏難以一視同仁,無法以人道理由給予長期病患安樂死的選項?
密集繁殖八哥,如何影響其健康?
有種可愛叫醜得可愛(ugly cute),八哥犬或是其中之一。一雙突出的眼睛、扁平的口鼻盡是褶皺、粗短的腿、尾巴向內緊密捲曲,還有張開嘴巴、伸出舌頭的「微笑」,在不少人眼中都是其可愛之處。不過,源自中國、16 世紀抵達歐洲的八哥,最初的模樣並非如此。皇家獸醫學院(RVC)一份報告提出,今天「醜得可愛」的八哥,是人工選擇密集繁殖的結果,同時令其一生受連串健康問題困擾。
兒童不明肝炎與 COVID 的關係
歐美各地和日本等 20 個國家,近期出現原因不明的兒童嚴重急性肝炎病例,截至上週二,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全球至少有 348 宗相關懷疑病例,英國官方指當地有 176 宗。早期證據顯示,兒童不明肝炎可能與腺病毒感染有關,但同時也有研究人員指出病例可能與 COVID 有聯繫。月刊「大西洋」報道則指,兩種觀點未必彼此排斥。
真正 Innerspace:超聲波可助直接供藥到大腦?
種種疾病裡,最棘手的可能是治療腦部疾病。大腦有腦血管障壁,充當阻止有害物質進入、允許必須營養進入的守衛,但同時也視藥物為敵,導致藥物輸送受阻,無法發揮效用,亦令不少神經系統疾病難以治療。不過,位於加拿大多倫多的新寧健康科學中心可能在聚焦超聲波(Focused Ultrasound)技術上,找到向大腦供藥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