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

|共46篇|

工種電子化,數碼鴻溝日漸擴大

今時今日,大部分工作或多或少都需要電腦技巧和知識,例如學校教師、醫護助理,到寫字樓文書,即使這些職位不會被視為高科技工種,但員工也需要駕馭多款電子軟件和裝置。在就業市場,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已經變得愈來愈明顯,威脅弱勢社群的生存空間。

Moyashi:禁欲的機器

Pomera 的定位算是在 Netbook 和 Chromebook 的延長線上,把上網的功能都摘掉,但以輕便、更長使用時間作為賣點,成為純粹公務用的機器。在這種思維下,單一功能反而是它的優點 —— 不給你使用其他功能的機會,讓你專心文書工作。在物理層面上逼你專心的禁欲機器,也許電子閱讀器亦可以算在其中。

解決「心散」問題,釋放量子電腦潛能

量子電腦為未來世界提供無限想像,人們期望技術成熟以後,能做到精確模擬,通過輸入大量變量,找出達致最佳特定結果的方法。此對於藥物開發、物流及金融業等而言,其遠超現時二元運作電腦的算力,能提出高機率的可行方案。但要開發成功,除硬件外,還要解決一重要的問題 —— 如何保證量子運作暢順?

Matrix 透視未來,還承載上世紀末的社會焦慮?

「22 世紀殺人網絡:復活次元」(The Matrix Resurrections)即將上畫,叫影迷既期待,又不敢抱太大期望,怕續作會破壞前作結構。回顧這部劃時代的科幻經典,被視為數碼年代虛實難分的預告,有影評人卻分析,作品在 1999 年上畫時,其實還捕捉了上世紀末全球對千禧年的焦慮。

追求 π 的意義

從古巴比倫計算的圓周率(π)為 3.125,到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證得 π 介乎 22/7 到 223/71 之間,再到 5 世紀祖沖之求 π 至小數後 7 位數……人類一直努力更精確計算無理數(Irrational number) π。瑞士研究人員本週一宣佈,藉超級電腦運算之力,計出當前最準確的圓周率,至小數點後 62.8 萬億個數字。但來萬億位又有甚麼意義?

【展覽】韓國藝術家崔泰潤 —— 尋找編碼與紡織的詩意及人文連結

電腦編碼中只有 0 和 1 的世界,與紡織有何關係?兩者又可以怎樣與人文關懷連結起來?韓國藝術家崔泰潤聯同國際藝術家團隊,於 CHAT 六廠舉辦充滿童趣的互動展覽「織碼如詩」,以黑白、簡潔為基調,卻帶出不同的色彩與溫度,讓參與者探索及解構編碼與紡織的關係,並展示出兩者如何與關懷連結。

VAIO 筆電重生記(上):從追求「世界最炫」轉為低調務實

對於從 Sony 電腦業務獨立出來的 VAIO 來說,今年 2 月推出的新款筆電新型頂級筆電 VAIO Z,正是頂級機型的象徵。全球首度將筆電機身整座採用碳纖維材質,搭配桌上電腦等級的高性能 CPU(中央處理器),以及最長持續 34 個小時的超大容量電池,但重量卻還不到 1 千克。

10 個 2020 年「過氣預測」

幾十年來,大批學者、未來主義者和各國政府都曾預測,2020 年來臨前會發生甚麼。潛水艇會否達到歷史深度?哪裡會成為全球超級大國?甚至乎,地球是否仍然存在?時間匆匆而過,轉眼就來到 2019 年末。結果我們發現,有些人過份樂觀,其他人倒是挺有眼光。USA TODAY 總結出 10 個「過氣預測」,當中有的確實靈驗,有的似尚未說中,有的則純屬個人妄想。

護眼防失眠,遮蔽藍光不足成事?

生活忙碌的都市人,在返工時要盯住電腦,在家時也手機平板電腦不離手,如何避免眼睛疲勞和保障睡眠質量值得探究。一些產品如防藍光眼鏡或標榜能減少藍光吸收,有助保護眼睛及改善睡眠,然而,俄亥俄州立大學視光學助理教授 Phillip Yuhas 日前在於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提出,在保護視力和保持眼睛健康方面,藍光並不是最大的擔憂。

iPhone 催生者談設計:最好的設計是讓人感受不到設計

「你必須挖掘到產品的深處,了解每一個製作過程中的細節,找到複雜中的規律,才會知道如何收斂、如何讓每顆螺絲釘都將功能發揮到淋漓盡致,這樣才能讓產品聽從於你,而非讓你被產品控制。」Ive 在「喬布斯傳」中談到他的設計哲學。

dele 以外:日本「電子遺物」實況

日劇 dele 雖以電子遺物為題,內裡還是一套懸疑偵探劇,找出藏在遺物裡的心思和人情。那些竊聽錄音、貪污罪證或是出軌照片,觀眾未必會有,但是死後不願曝光的東西,相信也總有一兩件。 自己若真突然喪生,留下手機電腦的資料、社交媒體的發帖、網上銀行的帳戶等,這些電子遺物在日本社會,又會怎樣收場?

【星 CUP 人物】電腦奴隸時代已到? 倪匡:有咩所謂

倪匡愛看古今雜書,供養其源源不絕、天馬行空的科幻靈感。今集「星 CUP 人物」,陶傑與倪匡漫談天南地北,由秦代外星人講到今日電腦世代、穿越時空,還有未來的人工智能。在這位「預言家」眼中,人類置身於當下另類奴隸時代,該如何自處?世界又會發展成甚麼模樣?

辦公椅的進化:從坐姿健康到辦公室政治的改變

頸痛、腰酸背痛、坐骨神經痛……長時間待在辦公室工作,久坐成疾,不少都市人都深受身體痛症折磨。多年來,設計師致力研發更多符合人體工學,可免除坐姿陷阱的辦公室座椅,不過,發展至今日的辦公室座椅,則有賴科學家達爾文。「進化論」的提倡者,同時亦是辦公室座椅進化史的先行者。在 1840 年,為方便實驗室工作,達爾文靈機一觸,將扶手椅改良,增加了鐵床的腳輪。無意之中,就發明了第一張有輪子的辦公室座椅。

數盲心聲:有了計算機,學數來幹嘛?

中英數雖然同為主科,但無可否認,數學總被看輕,尤其是在電腦手機普及以後。打折便宜多少?掏出手機就行。吃飯攤分幾錢?食肆為你算好。久而久之,大家的數理能力退化,進而淪為「數盲」,連加減乘除也搞不懂。西方社會的情況亦愈趨嚴重,英國每 5 名成人就有 4 名的數學能力不足,美國 16 至 65 歲人士的算術能力中位數低於平均值。是的,這很可笑也很嚇人。但大家心底裡還是那句:有了計算機,學數來幹嘛?

這鍵盤佈局,或加快打字速度,但卻從不入主流

Barbara Blackburn 曾是英文打字速度最快的紀錄保持者,她能以每分鐘打 150 字的速度持續 50 分鐘,最高速甚至達到每分鐘 212 字,比常人說話的速度還快。據指在電腦運作緩慢的 90 年代,因 Blackburn 打字太快,叫顯示也追不上,亦令她在保險公司的同事們妒忌。但這位「打字達人」用的鍵盤佈局,並非你我常見的 Qwerty,而是鮮為人知的 Dvor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