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身體」,對應心理障礙之法?

A+A-
近年,在虛擬實境技術幫助下,認知神經科學可進一步模擬「交換身體」的情況來進行實驗。 圖片來源:路透社

交換身體,看起來只是奇幻創作題材的一種,但在虛擬實境(VR)技術的幫助下,人們有了「變身」的機會。一項發表在 Cell Press 開放期刊 iScience 的新研究,便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將一對對朋友交換身體。而在交換期間,「身體錯覺」使他們對自己個性的看法,甚至記憶能力,均有不同的改變。

在過去 20 多年來,「身體錯覺」一向是重要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工具,通過多種方式,如 VR、巧妙設置相機、輔助手臂等,來引發身體的認知錯覺。已知的是,人們對身體的感覺是由多種感官交錯而成。著名的「橡膠手錯覺」實驗便顯示,如果將假手放在真手旁邊,並隱藏起自己的手,即可以產生錯覺,以為假手屬於自己。

新研究中,團隊讓身為朋友的一對對受試者躺在不同床上,並戴上 VR 眼鏡。通過現場錄像,他們在俯視時,會看見朋友的身體,而非自己的身體。為了進一步增強錯覺,研究人員會觸摸受試者的相應身體部位,讓他們感受到影像的畫面。研究人員又會用假刀裝作傷害朋友的身體,再觀察受試者的生理反應,例如冒汗等情況,從而得知他們會否認為自己受到威脅,以檢驗錯覺的效用。

在「交換身體」前,受試者會為健談、開朗、獨立和自信等性格特徵,互相與朋友評分。結果顯示,他們在交換期間,對自己的評價會變得與先前對朋友所做的評價相似。

有趣的是,身體互換也會影響當下的記憶力。一些參與者在轉移期間所進行的記憶力測試中表現較差;而一些欣然接受朋友身體和性格的人,卻能在記憶測試中有更好表現。先前有研究顯示,身體錯覺會損害記憶能力。研究團隊認為,當一個人的身體與自我表達產生衝突時,記憶可能會受到損害;而那些欣然接受身體和性格的人,所產生的「自我不一致」較小,於是有較佳的記憶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時會以貌取人,在看到與自己外型相似的人時,會傾向相信他們的性格或信念同樣跟自己相似。但研究顯示,我們不僅會以貌取人,也會「取己」。班哥大學(Bangor University)心理學學院講師 Lara Maister 表示:「如果我們通過身體錯覺來更新自己的物理外觀表現,我們的信念可能會同時改變,從而與改變了的外觀保持一致,這反映了大腦在各個表示層面之間,不斷追求連貫性。」進一步說,人們的行為和思考模式,會受到虛擬環境中的外觀所影響,就如電子遊戲一般。

這些看似微妙的影響,卻有機會用以改變人們對他人的看法。研究顯示,當白人在黑人的虛擬身體時,他們對種族的潛意識態度會減弱。而在 2018 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家庭暴力罪犯,在虛擬現實中成為女性受害者,亦大大提高了他們對女性情感的認識。「身體錯覺」彷彿加強了人們對他人的同理心。

身體錯覺亦有潛力應用於醫療層面,例如厭食症,當人們在「自我表現」(self-representation)中失調,即使他們在現實中變得愈來愈瘦,仍會認為自己超重,改變自我表現的認知或是關鍵之一。而慢性痛症的研究結果顯示,在痛症患者中引起錯覺,可以減少近 40% 的痛楚。

此外,這些發現亦有機會用以幫助了解「人格解體障礙」。在此情況下,人們會持續或反覆的感到自己從心理過程、身體中分離出來,感到環境陌生和不真實。研究作者之一、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博士後研究員 Pawel Tacikowski 說:「研究展示,自我概念具有迅速改變的潛力,這帶出了一些有趣的潛在實際意義。」而它對了解抑鬱症等精神障礙也有幫助:「患有抑鬱症的人,通常對自己有非常固執和消極的信念,很可能會對他們的日常生活產生障礙。如果能稍微改變這種幻覺,可能有助改善他們的負面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