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逐漸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在享受當中便利的同時,我們也不免擔憂有日會被它「搶去」工作。今集「星 CUP 人物」,盧安迪就與陶傑分享其見解。他認為,人類有兩個特質,是人工智能所無法取代。
AI
|共103篇|
由閱讀文字到剖析病毒基因:自然語言處理程式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的生活被各式各樣的文字所淹沒,例如各大媒體的文章、廣告傳銷,又或者朋友在社交平台的閒話家常。有些社會科學家會利用嶄新數碼工具,嘗析分析海量的文字訊息,當中最常用的有「自然語言處理」程式。在全民抗疫時期中,這些程式就被改為分析病毒基因,效果良好。
AI 心法:人工智能需要「睡覺」嗎?
人工智能研究員、電子遊戲設計師 Demis Hassabis,在 2010 年與友人創立了研究公司 DeepMind,並開始研究在玩遊戲上更勝人類的人工智能。DeepMind 訓練的 AI 程式 AlphaGo 在 2016 年擊敗頂尖棋士李世乭,使 DeepMind 和 Hassabis 聲名大噪。Hassabis 在「新科學人」專訪中表示,他們希望能從根本上理解並人工再造「智能」(Intelligence),以助我們了解世界、影響世界,其中之一就是加快科學發現的步伐。
自動化與 AI 取代未來工作
2021 年伊始而武肺疫情持續,不少行業仍未能如常運作。即使疫情將來退去,工作、行業模式能否「如常」,又是另一回事。早在疫情爆發前,不少人已憂慮 AI 和工作自動化會取代人類職位;疫情大流行令技術變革步伐加速。英國「每日電訊報」就專文探討,未來有哪些工種職位容易受自動化影響。
愈扶愈貧的方法:AI 演算法
踏入數碼年代,網絡經濟看來是大勢所趨,近年各地政府極力推廣電子支付,市民的生活也與互聯網關係日深。可是,網絡經濟其實暗藏很多陷阱,「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專題報道就警告,一些 AI 演算法正在製造貧窮,影響低收入家庭獲得貸款和政府補助的機會。
智能漁網及探測器,助漁業可持續發展
逢年過節,飯桌上少不了海鮮,但大快朵頤的背後,卻是商業捕魚造成的海洋危機。拖網漁船的捕魚速度,遠快於魚量的回復,海豚和海龜更被困於龐大的魚網中。一項調查指出,2017 年全球超過 3 分 1 漁獲被列為過度捕獲,以發展中國家最為嚴重。歐盟希望透過投資創新科技,如智能漁網和掃描技術,藉以解決問題。
老大哥看著你:為何全球反監控運動依然疲弱?
11 月,政府推出港版健康碼「安心出行」,程式會涉及用家的行程資料;12 月 16 日,蘋果日報獨家報道,中資機構貓眼娛樂「賤價」奪康文署票務系統標書,市民將來如要買飛參加文娛活動,個人資料如信用卡,便要經過中資系統。近年無論專制抑或是民主國家,數據監控問題都受學者和媒體熱切關注,可是多年來全球反監控運動依然疲弱,成功案件寥寥無幾,有學者就分析背後成因。
Rival Peak:在 FB 裡玩的 AI 遊戲
雲端串流、人工智能(AI)、實境節目,合起來可以做甚麼?Facebook 和科技初創公司 Genvid 糅合了以上元素,日前推出了名為 Rival Peak 的互動實境遊戲節目,那是甚麼玩法?
DeepMind 又贏:AlphaFold 深度學習 AI 預測蛋白質結構
Google 旗下的人工智能公司 DeepMind 又再一次聲名大噪,其名為 AlphaFold 的程式,在兩年一次名為「蛋白質結構預測競賽」(CASP)的比賽中,大勝其他隊伍。兩大頂尖科學期刊的報道標題均引述指 AlphaFold 是「格局的變革者」,「科學」期刊指「人工智能在解決蛋白質結構方面取得勝利」,「自然」期刊表示「DeepMind 的 AI 在破解蛋白質結構方面表現突飛猛進」。
Moyashi:當 AI 學懂說謊
關於「人工智能說謊」的反思,從思想精神上而言,或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末的兒童文學經典 ——「木偶奇遇記」的皮諾丘(Pinocchio)。
AI 可以寫作了?
GPT-3 是一種「語言模型」,通過統計單詞的出現和跟在其他單詞之後的機率,例如「香蕉」在「黃色」之後出現的機率,來呈現某一種語言,也可以對句子,甚至整個段落執行同類型的分析。它根據之前看到的單詞,以預測下一個單詞來生成文本。
AI 發展,或到瓶頸?
今天,要在無人駕駛、製藥、追蹤武肺患者等領域取得突破發展,似乎都得應用 AI 技術。Google 行政總裁 Sundar Pichai 今年初便形容,AI 發展帶來的影響「比火或電力更深遠」。但「經濟學人」的「科技季刊」近日提出,現時的 AI 技術,或已遇上極限,並質疑 AI 是否真能將世界改變成支持者所預想的模樣?
紅眼:被孩子唾棄的人沒有資格談正義
與其說是正義使者、正義的朋友,假面騎士更像是孩子的朋友。正義與否,對錯之間總有許多立場爭論,然而,呼應孩子的期待,成為一個「他們可以抱著入睡,覺得安心」的保護者,是過去幾十年間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信念。
紅眼:假面騎士 01 —— 不破與亡,為自由而反抗
同樣圍繞著人類改造實驗,拒絕成為國家機器、戰爭工具,為自由而反抗的不破與亡,相似的題材,或者將在時勢再度艱險動盪的令和年代,衍生不一樣的時代意義。
放棄吧,你不會讀懂他的心理
皺眉代表苦惱;微笑代表高興;板著臉代表生氣,一直以來,面部表情都是閱讀別人情緒的重大指標。然而,一項發表在期刊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的研究發現,這種方法通常都不能成功讀懂人的情緒。
Moyashi:標童手塚治虫
上星期的漫畫週刊 Morning 刊登了一篇手塚治虫的漫畫新作「拜當(ぱいどん)」,有留意科普新聞的人應該早就知道了。手塚沒有復活,這篇也不是他的未刊遺稿,而是科研公司 KIOXIA 用 AI 技術建立的漫畫企劃 TEZUKA 2020。
【疫情擴散】PwC:4 種數碼健康產業將成大勢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至今,對各國的醫療體系造成嚴峻的壓力與挑戰。對一般民眾來說,最大的難題,莫過於在出現感冒症狀時應否前往醫院:不去醫院就無法知道病情,但去醫院又可能面臨更大的感染風險。羅兵咸永道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認為,武漢肺炎一方面對傳統面對面的醫療診治方式帶來負面衝擊,另一方面加速了數碼健康產業的崛起。
【短片】未來醫學:AI 的 5 大用途
霍金曾經警告,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導致人類滅亡。但其實這看似遙不可及的尖端科技,早已應用於我們日常的醫療技術當中。到底 AI 是人類的助力還是危機?就讓我們從 AI 醫療基本的 5 大用途說起。
從肉眼到 AI,橫跨 1 世紀的體外受精生育革命
不少男女渴望成為父母,卻因為身體問題,即使備孕多年,仍難有一子。傷心失望之餘,還要承受各種壓力,這種求而不得之苦,不足為外人道。幸而數十年來,一眾專家致力提升人類的生育能力,從首位成功令人類卵子在體外受精的女科學家,到現時利用人工智能篩選胚胎的新創公司,令更多人得以孕育生命,一償素願。
機械人技術:日本領先到甚麼程度?
「誰能掌握軟件技術,誰就掌握機械人產業。」機械人軟件新創企業 MUJIN 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滝野一征說。這家成立於 2011 年的日本公司使用獨家高速運算處理技術,可控制不同品牌的工業用機械手臂,實現物流中心的無人分類揀貨,成為全世界前所未有的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