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共228篇|

來自芬蘭監獄的 AI 訓練員

在芬蘭一所女子監獄,桌上擺放了一瓶水和一台手提電腦,屏幕顯示關於房地產的資料,女囚犯則邊讀邊打字進行標記,回答文件相關問題。她們採取 3 小時輪班制,賺取時薪 1.54 歐元 —— 這正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催生的新勞動模式,由囚犯當 AI 數據標記人員。

AI 背後「血汗工廠」:被剝削的菲律賓勞工

在菲律賓南部沿海城市,每天都有數千名年輕工人在網吧,為人工智能(AI)模型分類和標記數據,以確保 ChatGPT 這樣的語言模型不會產生亂碼,為訓練 AI 的必經過程。「華盛頓郵報」報道,調查發現生產 AI 技術、多數來自歐美國家的科技公司,正剝削這些隱藏在 AI 背後的龐大勞動力,其中美國企業 Scale AI 被指以極低工資聘請海外廉價勞工,引發「血汗工廠」爭議。

【生成詐騙】AI 愈進步,愈易扮成…… 你本人

AI 爆炸式增長雖然改善人類生活,卻也引發新一輪詐騙浪潮。騙徒利用新技術,只需收集個人音檔,即可生成聲音冒認他人行騙。他們亦會利用社交媒體照片生成面孔,以騙過臉部辨識系統。新型詐騙技術已引起多國監管機構、警察及金融行業高層警惕。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主席 Lina Khan 警告:AI 正成為欺詐的主要助力。

全球頂尖黑客大賽:如何驅動 AI 做壞事?

近乎無所不能的生成式 AI,通常都內置各種安全機制,以阻止不法之徒犯案。不過,全球最大黑客年會 DEF CON 最近舉辦的黑客大賽,卻要求參加者突破 8 大科技界龍頭 AI 的安全機制,指示 AI 執行指定的「邪惡」任務,目標是要協助偵察 AI 漏洞,活動得到白宮與科技企業支持。

用人工智能,加速合成抗體

抗體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這些形狀特殊的蛋白質鏈,能黏附於受細菌和病毒入侵的細胞,有助免疫系統識別及清除之。1980 年代以來,藥廠一直生產合成抗體以治療癌症、器官移植排斥等;研發期間要對數百萬種潛在抗體的氨基酸組合作篩選及測試。近年英國生物製藥公司 LabGenius 就運用算法提升研發效率,為合成抗體帶來革命。

追趕矽谷,多倫多爭做全球 AI 中心

美國矽谷作為科技業代名詞,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和龐大資金,但此龍頭地位正面對多倫多挑戰。彭博社報道,當地長期投資人工智能(AI),如今隨著商業機會迅速擴大,並充分利用其學術影響力,朝 AI 初創中心發展。「AI 教父」Geoffrey Hinton 更形容,這個加拿大最大城市現在是「創業活動的溫床」。

勞動力短缺,日本政府改用 ChatGPT 處理公務?

許多人擔心人工智能(AI)會令自己飯碗不保,日本政府怕的卻是勞動力短缺。「日經亞洲」報道,當局將採用生成式 AI 聊天機械人 ChatGPT 來處理文書事務和分析。其實類似做法在當地已試行一段時間,原因是該國人口下降、員工人手不足,實驗結果亦顯示使用 ChatGPT 處理公務有助提升工作效率。這會否成為未來趨勢?

真.AI 戰爭:滲入以色列軍事行動的人工智能

2021 年,以色列國防軍(IDF)將加沙為期 11 天的衝突描述為世上第一場「人工智能戰爭」,IDF 當時利用 AI 來識別火箭發射台,又找出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成員的位置。「彭博社」報道,以色列已將 AI 擴展至軍事行動,協助快速選定空襲目標。但有專家質疑,過度依賴 AI 技術會帶來可怕後果。

ChatGPT 最「喜歡」讀甚麼小說?

不少人試用 ChatGPT 時,都嘗試委派各類刁鑽任務,其中常見的是叫 AI 模仿某人文筆。實驗結果有的幾可亂真,有的只見毫無個性的詞彙堆疊,背後與訓練 AI 的數據庫息息相關。有研究團隊就嘗試逆向追溯機器學習的材料,結果發現 GPT-4 對某些名家、某類型小說有特別偏好。究竟哪些作品叫 AI 倒背如流?這又會如何影響 AI 的世界觀?

【AI 音樂專題之二】AI 歌詞生成器可以替代作詞人嗎?

「ChatGPT,各位作詞人害怕嗎?」台灣饒舌歌手熊仔 7 月 1 日在金曲獎頒獎典禮頒發最佳作詞人獎時,向台下音樂人這樣提問。當時現場只有寥寥幾人舉手,熊仔大膽估計 1 年後再做調查,一半以上的人可能都會舉手。這反映人工智能(AI)在音樂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使用 AI 作詞便是一例,台灣有初創公司推出輔助音樂人作詞的生成式 AI 產品,更獲香港填詞人林夕協助開發。在 AI 創作的新時代,它到底是威脅人類還是為音樂產業帶來全新可能?AI 生成的作品受版權保護嗎?

【AI 音樂專題之一】專訪陳珊妮 —— 當歌手親自訓練自己的 AI 分身唱歌

在台灣,唱作歌手兼製作人陳珊妮親自指導自己的 AI 模型唱歌,推出台灣首支 AI 歌曲「教我如何做你的愛人」,猶如做一場實驗,她想用一首歌來證明創作人不會被 AI 取代。陳珊妮接受 *CUP 媒體書面訪問時表示:「我們都不確定未來 AI 創作會如何,但未來的 AI 也是由現在的人定義的。」

AI 情人與性伴侶:人類必上的倫理課

隨著 AI 技術不斷有新突破,不少昔日科幻電影的情節,如今也逐步成真,例如人工智能伴侶與性愛機械人,但人類與機械之間的情感連繫,世人仍然認知不多。有學者便提出跨學科研究,從 AI 情人到性愛機械人,深入探討如何為人機開啟不同的友情、愛情與性關係。

眾多企業未擁抱 AI,職場大洗牌還未正式開始

過去一年,大家開口閉口都是 AI,更瘋傳職場即將大洗牌,但世界始終未見一夜變天,關鍵可能是企業還未全面擁抱 AI 技術。「經濟學人」分析指,人類適應新科技總比想像中緩慢,除了部分大企業巨額投資及牽頭應用 AI,很多公司仍然態度審慎,意味著 AI 對職場的衝擊,可能是長年累月的漸進演變過程。

無分男女,皆會有大量美國工作被 AI 取代?

在美國,年齡介乎 25 至 54 歳的女性,就業人數於今年 4、5 月回復至疫情前水平,更創下歷史新高。然而,高盛集團經濟學家預測,像 ChatGPT 這類生成式 AI 技術或取代大部分職位;另一項研究顯示,儘管美國勞動力市場以男性佔多數,但受此趨勢影響的在職男性有 58%,而受影響的女性工人則高達 79%(近 5900 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