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

|共69篇|

生還是不生?不只是一個問題

「經濟學人」文章指不育趨勢正在顯著增長。歐洲歷史上婦女不婚不育大多是因為窮困,只能委身做侍女傭人而無法成立家庭。單身而不生育,等同經濟上的失敗,正如珍奧斯汀的小說「愛瑪」所稱,令人羞恥的並非單身和不育,而是貧窮。但現代社會婦女選擇不育則理由繁雜:不喜歡小孩、沒有遇上對的伴侶,或者伴侶已有孩子,而覺得沒必要再生小孩、生理醫療問題等。還有一種被稱為「永久推遲」:把生孩子的計劃放在讀書、求職、工作穩定、買房置產之後,生孩子已經晚了。

生育率回升,德國如何持之以恆?

2015 年一項研究顯示,德國是繼日本之後,全球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國家,當時德國聯邦統計局預計,在 2060 年前德國人口將銳減至少 1,000 萬。雖然該年年中開始,大量中東難民湧至,但統計師相信人口只會短期飆升,長此下去仍難阻跌勢。正當日本仍在垂死掙扎之際,德國近日卻傳來喜訊 —— 當地女性、包括高學歷人士,都較以往願意生育。

下一項中國人搶的資源:精子

一孩政策終於放寬,盼望兒孫滿堂的中國人本可一償夙願,然而精子密度下降、晚期懷孕及其他健康問題卻導致成孕愈來愈困難。正常精子密度為 1,500 萬至 3 億之間,中國人的平均精子密度則由 70 年代早期的 1 億降至 2012 年的 2,000 萬,在 2015 年捐精的中國人中,只有 18% 樣本達到可捐精標準。可以預見,生育治療將是中國未來最大的市場之一。

Live Norish:挪威育兒天堂

反觀遠在挪威的自己,兩公婆全職工作,一手一腳帶孩子,完全沒有家傭或祖父母幫手,香港親友都驚歎不已。多得北歐完善的育兒制度和兩性平等的社會觀念,大部份女性在一年產假後都重返職場,挪威在職女性比例高達 77.6%,而香港就只有 51%。

避孕藥註定是女性專用藥?

要避孕,撇除子宮環等叫人望而生畏的入侵性方法,最常採用的便是避孕藥,然而副作用磨人,避孕無異等價交換。以往找數的都是女方,最近有美國臨床研究證明竟有男性避孕針藥同樣能有效避孕,當人們以為翹首以待的男性避孕藥時代終於來臨,卻發現研究原來已因新藥副作用「嚴重」被叫停。

颱風會催產?

人類踏入多災凶年,氣候愈趨反常:颶風日前重創海地,造成數以百計死傷,再橫掃佛羅里達州;台灣近月連打大風,莫蘭蒂、梅姬與艾利先後吹襲,莫蘭蒂更被指歷來「最強颱風」;連香港也 14 年來首度於 10 月發出紅色暴雨警告。橫風橫雨,除了令人黑口黑面,還可能有一個意外影響:催生。

續寫六十年代的性革命

今天人類繁衍後代的最主流方法是:找到真愛、結婚、行房,然後生子;就像在 1960 年代的性革命之前,「避孕」還未成為女性自我保護的基本措施的時候,利用(或被利用)自然賦予的繁殖能力,都是理所當然的事。不過,美國 startup 「Prelude Fertility」卻狂言要將人類繁殖後代的任務與性行為脫鉤,這會是性革命的延續嗎?

全球生育趨勢:想生卻不能生

世界人口是個複雜議題。生育率過高,超出世界負荷;生育率太低,又會促使人口老化,削弱社會生產力。故此,「鼓勵生育,卻不要生過多」成為各地政府的家庭計劃首要原則。但是,當今人口問題,已再不僅限於過多過少的數目之爭,大量夫妻想生卻不能生,問題從此而起。

卵子冷凍,女人福音?

假設你是位 25 歲的女性,一般而言都會面對以下兩難:一方面,專家會告訴你 25 歲是女性最佳生育年齡;但另一方面,要在生育力頂峰流逝前在職場中站穩腳根,並找到心儀對象成家生子的可能性,大概不比找到富二代養一世大得多少。卵子冷凍技術或許正是出路——如果你有能力負擔得起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