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

|共18篇|

為自由,為未來:俄羅斯孕婦的南美分娩潮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受到西方社會制裁以至孤立。低下階層仍在國內為經濟不景而苦,有能力者則已紛紛外遊「避戰」,像對這場戰爭保持中立的泰國,自去年秋季吸引大批俄國旅客。與此同時,數以百計孕婦遠赴阿根廷,卻非為了一己享受,而是替子女尋求多一本護照,以及多一份自由。

墮胎權判決被推翻,美國醫生從此左右為難

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判決,不再視墮胎權利受憲法保障,把規範墮胎的權力還給各州。這意味著 50 州會各自詮釋,醫療程序當中何謂恰當及犯罪。美國婦產科學院警告,這將影響墮胎以外的醫護處理、為患者帶來新風險,並可能增加孕產婦死亡率。部分醫生更憂慮,新禁令的灰色地帶迫使他們作抉擇,是要違背誓詞,還是違反法律。

美國墮胎權利不保,將改變世界潮流?

美國最高法院判決草稿日前外洩,預告推翻近半世紀的墮胎權利憲法保障,震驚公民社會,部分州政府或藉以制訂西方世界最嚴厲的反墮胎法。目前全球有 24 個國家完全禁止墮胎,37 個國家只容許孕婦有性命危險情況下墮胎,究竟如此判決是否背離世界潮流?對全球會否構成影響?

李衍蒨:沒有被遺忘的徒安嬰兒

在愛爾蘭徒安市(Tuam)的一個聖母瑪麗亞的雕像前,放著很多善眾送來的花及毛公仔。如果不知情的,必定會以為是信徒奉獻給聖母的。但如果對徒安過去的歷史有點了解,就會知道這些都是送給以前位於同址的未婚媽媽收容所。這些未婚媽媽當時是被視為「墮落的女人」。

全球剖腹分娩比例激增,與醫院政策有關

醫療體制和技術日益成熟的當下,孕婦分娩理應得到更為妥善的照料,不過,有一項婦產科數據卻逐年變得反常。在過去一個世代之間,全球剖腹生產率幾乎翻了一倍,從 2000 年的 12% 跳升到 2015 年的 21%。醫學報告認為,如果不是真正必須而進行剖腹生產的話,對母親的健康並無好處,只會增加潛在的死亡風險。問題歸結於一件原因:醫生建議產婦剖腹分娩的背後,是因為等候孕婦自然分娩,會令醫院的成本大幅增加。

酮體物語:吃飯而喪命的時代

近來生酮飲食法冒起,經常被視為減肥者無所不用其極的土法。其實生酮飲食源自 1920 年代,初衷乃治療小兒癲癇,後來更被發現對糖尿病、阿茲海默症等均有療效。日本婦產科醫生書作「生酮飲食-現代人的健康救星」,講述體驗生酮療效的經驗及其研究成果,力證「酮體才是人體的基本能源」,被公認為人類主食的碳水化合物反而有害。

Chester Ho:讓座難題——你要關愛座還是讓座提示燈

狂人 Boris Johnson 仍在競逐連任倫敦市長的時候,曾提出立法要求青少年承諾讓座,如被發現不讓座則會取消其免費乘車優惠。立法會議員田北辰亦曾經提出類似的立法讓座概念,後來被人批評小題大做而覺今是而昨非。在襟章和立法之間,南韓為我們找到一個中間方法。今年 4 月,南韓釜山市在鐵路設置粉紅色提示燈,當孕婦登上車廂,鄰近的提示燈就會亮起,孕婦就坐後提示燈便會熄滅。這幫助乘客判斷有孕婦需要就坐,避免讓錯座和開不了口的尷尬時刻。

颱風會催產?

人類踏入多災凶年,氣候愈趨反常:颶風日前重創海地,造成數以百計死傷,再橫掃佛羅里達州;台灣近月連打大風,莫蘭蒂、梅姬與艾利先後吹襲,莫蘭蒂更被指歷來「最強颱風」;連香港也 14 年來首度於 10 月發出紅色暴雨警告。橫風橫雨,除了令人黑口黑面,還可能有一個意外影響:催生。

放棄 BB 床 :瘋魔歐洲的嬰兒紙箱

從 1949 年開始,芬蘭每位孕婦都可向政府領取一個「嬰兒盒」,盒中配備初生嬰兒所需的衣物、床具、沐浴用品、指甲鉗、尿片、探熱針、玩具、圖畫書等,而箱底就有一層薄墊,令硬紙箱變身成為嬰兒床,而盒內的物品更會每年更新。就算媽媽對嬰兒盒沒興趣,選擇折現亦 OK。芬蘭能由 1930 年代每 1,000 名嬰兒就有 65 人死亡的高夭折率,變成現時全球嬰兒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這種盒被視為一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