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罕見現象名為 Lithopedion,從古希臘文翻譯出來是指「石嬰」,是胎兒或胚胎在母親體內因為宮外孕死去後,胎屍體積太大使母體不能吸收,而母體為保護自己不受感染,便視胎屍為外物並將他「鈣化」。
孕婦
|共12篇|
比利時皇家醫學院:勿讓兒童純食素
比利時皇家醫學院日前發表意見,表示兒童素食主義並不道德,因為它可能會讓成長中的孩子出現健康問題。除兒童以外,他們亦建議青少年、孕婦和哺乳母親不要遵循純素食。
李衍蒨:沒有被遺忘的徒安嬰兒
在愛爾蘭徒安市(Tuam)的一個聖母瑪麗亞的雕像前,放著很多善眾送來的花及毛公仔。如果不知情的,必定會以為是信徒奉獻給聖母的。但如果對徒安過去的歷史有點了解,就會知道這些都是送給以前位於同址的未婚媽媽收容所。這些未婚媽媽當時是被視為「墮落的女人」。
全球剖腹分娩比例激增,與醫院政策有關
醫療體制和技術日益成熟的當下,孕婦分娩理應得到更為妥善的照料,不過,有一項婦產科數據卻逐年變得反常。在過去一個世代之間,全球剖腹生產率幾乎翻了一倍,從 2000 年的 12% 跳升到 2015 年的 21%。醫學報告認為,如果不是真正必須而進行剖腹生產的話,對母親的健康並無好處,只會增加潛在的死亡風險。問題歸結於一件原因:醫生建議產婦剖腹分娩的背後,是因為等候孕婦自然分娩,會令醫院的成本大幅增加。
何以食泥?解毒、治病、增強免疫力
早有科學研究指泥土有益幼童身心健康,鼓勵家長放膽讓孩子親近泥土,甚至指食泥有助強化兒童免疫系統。有家長欣然接受從善如流,也有人大呼荒謬,質疑泥土啖啖細菌何益之有。其實,人類食泥有至少上百萬年歷史,泥土可維生、解毒、治病,乃古人恩物。
酮體物語:吃飯而喪命的時代
近來生酮飲食法冒起,經常被視為減肥者無所不用其極的土法。其實生酮飲食源自 1920 年代,初衷乃治療小兒癲癇,後來更被發現對糖尿病、阿茲海默症等均有療效。日本婦產科醫生書作「生酮飲食-現代人的健康救星」,講述體驗生酮療效的經驗及其研究成果,力證「酮體才是人體的基本能源」,被公認為人類主食的碳水化合物反而有害。
加氟食水,是毒還是藥?
現時全港食水都會在處理過程中加入氟化物,雖然官方說法指可「保護牙齒」,但因歷來研究多指出過量氟化物對健康百害難有一利,遭人非議。最新研究更反映,母親在妊娠期間攝取氟化物,可能會降低腹中嬰兒的認知功能,影響遠比兒童直接食用深遠。
剖腹生產更易難產?
有研究指,近 60 年發展成熟的剖腹產技術,促使新生嬰兒進化成巨嬰,換句話說,剖腹產使嬰兒愈來愈健碩,卻使孕婦更易難產。
Chester Ho:讓座難題——你要關愛座還是讓座提示燈
狂人 Boris Johnson 仍在競逐連任倫敦市長的時候,曾提出立法要求青少年承諾讓座,如被發現不讓座則會取消其免費乘車優惠。立法會議員田北辰亦曾經提出類似的立法讓座概念,後來被人批評小題大做而覺今是而昨非。在襟章和立法之間,南韓為我們找到一個中間方法。今年 4 月,南韓釜山市在鐵路設置粉紅色提示燈,當孕婦登上車廂,鄰近的提示燈就會亮起,孕婦就坐後提示燈便會熄滅。這幫助乘客判斷有孕婦需要就坐,避免讓錯座和開不了口的尷尬時刻。
颱風會催產?
人類踏入多災凶年,氣候愈趨反常:颶風日前重創海地,造成數以百計死傷,再橫掃佛羅里達州;台灣近月連打大風,莫蘭蒂、梅姬與艾利先後吹襲,莫蘭蒂更被指歷來「最強颱風」;連香港也 14 年來首度於 10 月發出紅色暴雨警告。橫風橫雨,除了令人黑口黑面,還可能有一個意外影響:催生。
懷孕飲食新指南
懷孕期間,傳統中醫講究陰陽調理,禁忌繁多,例如避免進食熱寒屬性食物。假如不諳中醫術理,孕婦應該如何調整餐單?近月多項研究就此發表見解,提出各項由飲食到運動的科學建議。
放棄 BB 床 :瘋魔歐洲的嬰兒紙箱
從 1949 年開始,芬蘭每位孕婦都可向政府領取一個「嬰兒盒」,盒中配備初生嬰兒所需的衣物、床具、沐浴用品、指甲鉗、尿片、探熱針、玩具、圖畫書等,而箱底就有一層薄墊,令硬紙箱變身成為嬰兒床,而盒內的物品更會每年更新。就算媽媽對嬰兒盒沒興趣,選擇折現亦 OK。芬蘭能由 1930 年代每 1,000 名嬰兒就有 65 人死亡的高夭折率,變成現時全球嬰兒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這種盒被視為一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