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共84篇|

韓國的人想出去,國外的人想進來

每逢談到南韓人口,離不開生育率低、長者增多的問題。其實除了這種自然加減,還有一個較少提及的現象 —— 利用法律漏洞入籍韓國、在此落地生根的外國人似乎變多,但選擇移居甚至移民、今後不做韓國人的男女為數更多。血統、國籍、文化、生活,如何左右大韓民國的人口流動?

解決韓國人口老化,指望非婚生子女?

韓國統計廳上週公佈,今年首三個季度的累計出生人口,較去年同期減少 5.2%,鑑於愈近年底愈少人產子的傾向,預計全年恐怕僅得 25 萬名新生兒左右。而從 2019 年 11 月起,當地更已連續 35 個月出現人口凈減。如何扭轉超高齡之勢?這個民風保守的國家,也開始出現寄望於非婚生子女的聲音。

80 億大關:過度消費比人口過剩更令人憂慮?

據估計,在 11 月 15 日,全球人口突破 80 億大關,增長主要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亞洲部分地區,那些較為貧窮的發展中國家。與此同時,地球有限的天然資源倍感壓力。但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除了人口過剩,過度消費同樣值得關注,甚至被視為解決貧富不均、環境污染等問題的關鍵所在。

70 歲才退休,德國人願意嗎?

一如很多發展國家,德國正面對人口老化、勞動力劇減及退休金缺口問題,將成經濟及社會沉重負擔。當局把法定退休年齡再三延長,最近甚至提議提高至 70 歲。長命 80 歲,工作 50 年,德人會否願意這樣渡過一生?數據顯示,離開職場的年紀反而有提早的趨勢。想要活到老、做到老的人,似乎並沒那麼多。

移民潮的影響:人才流失和專業水平下降

香港正面對回歸以來,規模最大的移民潮。2019 至 2021 這三年間,香港人口淨流出已超過 13 萬。而在第五波疫情下,香港 2022 年一季度人口淨流出更高達 14 萬。這班移民中不乏中產專業人士,以及年青人,很多人著眼移民潮的經濟影響,但現時研究也指出人才流失對社會的衝擊,特別是專業水平的下降,對民生造成影響。

Moyashi:在家工作,不如搬去滑雪場

當 2 年前疫情開始之際,筆者曾經跟日本的朋友開玩笑,說到鄉下避疫的民眾可以重構日本的人口分佈,為東京一極集中的城鄉差距問題帶來希望。豈料一語成讖,真的出現了從市中心向地方城市移出的人群。雖然數量並沒有大到可以稱為「人潮」,但的確打破了東京的集中定律。

世界面臨的生育率低潮期

1964 年,全球總生育率為 5.1,時至 2019 年已跌至 2.4。要維持人口穩定更替,平均每名婦女需生育約 2.1 個嬰兒,但世上一些大型經濟體,例如美國、日本和中國,生育率卻長期偏低。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老齡化中心(Columbia Ageing Centre)教授 Vegard Skirbekk 指,全球頭 15 大經濟體的生育率,第一次全部少於維持人口所需;截至 2020 年,約有 100 個國家的總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惟他認為,其實毋須過分憂慮,因為後果或不如想像般災難。

【3.11 十一週年】為了福島的未來,重新建學校

11 年前的福島核事故,令發電廠所在的大熊町變得 「生人勿近」。很多町民疏散至同縣的會津若松市,並在當地生兒育女。如今當局計劃耗資逾 45 億日元,在町內開設一所集合托兒所、幼稚園、小學及初中,並引入人工智能等教育系統的公立學校,以求重振大熊町。但把故鄉的未來,托負在孩子身上,不少家長對此顯得猶疑。

疫後部署:澳洲準備增加接收移民至 19 萬?

到了 2022 年 2 月,有些地區不惜暫停部分經濟活動,不理外商反對也要堅持清零;同時,不少國家調整抗疫策略,準備與病毒共存,甚至進一步放寬移民政策,吸納人才為疫後經濟重建鋪路。澳洲過去一直是港人熱門的移民勝地,但在疫情期間,該國實施非常嚴格的入境限制,到今年 2 月才放寬予接種疫苗者入境。該國大部分經濟學家都呼籲澳洲政府進一步接收更多移民。

英國醫學期刊:「超額死亡」才是追蹤疫情的最佳指標

截至 2022 年 2 月 22 日,香港累計超過 6 萬宗 COVID-19 陽性檢測個案,總死亡數字為 336 宗,單日本地確診個案亦高達 6,211 宗。基本上自 2020 年初疫情爆發至今,我們每天都會聽到上述的個案匯報,但甚少提出質疑。今年 2 月,醫學界權威期刊「英國醫學雜誌」就發表編輯評論,指「超額死亡」(excess death)才該是追蹤疫情的最佳指標,比起死亡和確診數字更精確有用。

法羅群島,如何成功留住人口?

漁業是法羅群島主要產業。對當地出生的年輕、高學歷人士而言,外面天大地大,法羅群島或許留不住自己。當地一直嘗試推動經濟多元化,藉此留住年輕島民。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隨著群島經濟蓬勃發展,這個丹麥偏遠地區的人口增長強勁 —— 9 年內人口增長 12%,現在約有 53,613 人定居。

香港眾生相:19世紀的白人工人階級(二)

前文提到,在香港開埠早期,除了港督、殖民地高官和一眾商行大班從英國遠洋而至,也有一班中下階層的白人來到這個遠東殖民地,希望碰一碰運氣。這班白人平民的故事,是香港早年歷史重要一環,卻被世人遺忘。前香港大學社會學教授黎必治(Henry J. Lethbridge),曾在 70 年代於「皇家亞洲學會期刊」發表文章,細訴一群白人工人的生活面貌。

香港眾生相:19 世紀的白人工人階級

1841 年 1 月鴉片戰爭期間,英軍佔領香港島,標誌著香港正式開埠。往後一百多年,香港由轉口港發展成工業城市,再化身國際大都會。對於早期殖民史,人們很常討論高尚白人群體,如高級公務員、軍官將領和銀行大班等對香港發展的影響力。然而,香港白人群體構成其實很複雜,當時也有一班白人工人遠赴這個東方小鎮謀生,並留下各種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