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世代矛盾愈來愈深,中年人會標籤年輕人為「廢青」,年輕人又會以「廢老」還擊。這類型的年齡歧視(ageism)在職場上很常見,不過英國巴斯大學教育學家 Sam Carr 近日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表示,同樣的現象,在退休人士之間也很普遍。
退休
|共41篇|
【Soul Monday】「眾籌」年假,助同事提早退休
64 歲的 Alfredo Lupi 在意大利一間工廠任職雜工,本來只要再工作兩年多便能榮休。但自幼所患的認知障礙愈加嚴重,令他難以繼續上班,可若提早離職,則會失去養老必需的退休金。全廠上下看在眼裡,決定送上一份厚禮:「眾籌」得來的 20 個月年假。
南韓防自殺妙方:銀齡交友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數據,南韓的老年人貧困率及自殺率一直都是發達國家中最高。經過國家計劃、公民社會倡議以及公眾意識提高,南韓的青、中年開始決心幫助父母享受「新生活」。為讓父母柏齡過得快樂,子女們正利用交友程式,幫助父母找尋對象,助他們排遣寂寞。
【Soul Monday】退休 FBI 探員:開校巴也可服務社會
Mike Mason 曾經位高權重,在美國邦調查局(FBI)工作 23 年,晉升至執行助理局長,負責監督所有刑事調查。但退休後,他未有養尊處優,反而去當校巴司機,每天清晨便開工,接送孩子上學下課。Mason 此舉並非消遣,也不為賺錢,純粹得悉這行缺人,便自告奮勇幫忙。「我一發動引擎,自然就會微笑。」
【香港文摘】打破圍牆,「寵」出退休新生活 —— 訪 Senior CID 寵物保姆
有些老友記退休後可能並無特別計劃和愛好,不知道該如何善用時間。對此,Kitty 希望鼓勵老友記積極開拓退休的第二人生,不要被年齡和社會刻板印象所束縛,嘗試踏出舒適圈:「起碼第一樣,唔好坐喺屋企對住四道牆。首先走出道門先啦,走出去望吓周圍邊樣嘢你有興趣咁你咪行埋去囉!」
【香港文摘】跟哲學教授上一課老年與死亡哲學 —— 專訪張燦輝
很多香港人可能在第二階段很成功,但卻大半生都沒時間思考生而為人的問題。哲學不會告訴人做甚麼才是正確的,最重要是問自己一生裡為自己做過甚麼。很多人終其一生經歷過很多場他人賦予的考試,並因此而獲得成功感,但到了人生第三階段,當考試從生命退場時,要處理接下來的生命、把握做自己的最後機會,才是真正的考驗。
追求財務自由,先從小學習金融知識
「財務自由,提早退休」(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Retire Early,FIRE)近年成為亞洲年青人的目標。加上疫下工作不穩定、生活成本高昂等問題,促使人們轉以投資工具賺取更多收入,希望終可掙脫金錢束縛,隨心所活。但不少人為求更高回報,在缺乏基礎知識下胡亂投資,反離財務自由愈來愈遠。有學者就希望向年輕一輩教授金融技能,讓人從小學會管理資金,以應付日後所需。
【Soul Monday】銀髮族玩具醫生:活到老,救到老
空有手藝卻無處發揮,是退休人士的常見煩惱。日本有 6 位大叔倒是活用所長,他們以「玩具醫院 岐阜」的團體名義,定期走訪縣內多間兒童中心,修理各式各樣的破損玩具。這些醫生用心「治療」,並且「診金」全免,皆因每次出動也只為興趣,以及孩子們的笑容。
教宗方濟各,榮休不榮休?
教宗方濟各曾在 2015 年預計,自己不會繼續擔任教宗超過五年。五年過去有餘,現年 84 歲的方濟各,本月 4 日接受結腸手術,住院期間發燒,健康狀況引起關注,不禁令人猜想這位教宗還剩下多少時間,會否倣效前任教宗本篤十六世,選擇榮休。
退休基金是納入 ESG 原則的理想選擇?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報告發現,在全球 50 家最大的公共養老基金和 30 家最大的主權基金中,有 16 家公共養老基金和 4 家主權基金在 2019 年發佈了可持續或負責任的投資報告。退休基金加入 ESG 原則起了勢頭,但未佔主流,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香港文摘】疫症下,英國的日子如何?—— 專訪「如夢書」作者嚴亢泰
在英國放寬香港的 BNO 限制,讓持有人可以方便移居英國後,相信大家都會留意多了華人在英的生活狀況。嚴亢泰的漂流經歷,令我們都不免又想到自身,作為一個很早就隻身移居到英國,又在香港生活過一段時間的華人,亢泰或許可以給大家一些建議。2020 年,全球都受到武漢肺炎的侵襲,英國也是其中一個受害嚴重的國家,年中更實施過封城等措施。早年在英國與亢泰相依為命的母親早已去世,身邊也沒有親人,遇上武漢肺炎的肆虐,一個年過 70 的老人,會感到害怕嗎?
救世軍:培訓退休人士做網紅
在這個人人都有機會成為「網絡紅人(網紅)」的年代,一群退而不休的年輕長者也不輸蝕,他們正認真學習拍片,期望投身「知識型網紅」行列,向人分享累積多年的豐富經驗和知識。
【香港文摘】沒有退休,只有轉行 —— 訪 DHL 香港創辦人鍾普洋
關於享受人生,鍾氏給出一個簡單又複雜的詞語:豐盛。看鍾普洋受訪時的樣子,大概便能參透其中:他總是興致勃勃地談論自己愛好的工作、親友的關係和人生的意義,並且把各個方面都經營得妥妥當當,就連他的興趣也一樣。
泰國平價退休天堂不再?
泰國風景怡人生活廉宜,長年是外國人的平價養老天堂,尤其受日本人、英國人及華人歡迎,單在 2018 年就批出近 8 萬張退休簽證。不過近年泰銖匯率持續攀升,樓市下行,政府又收緊退休簽證條件,轉而吸納富裕階層移居,對於預算有限的退休人士而言,泰國似乎正逐步失去吸引力。
【香港文摘】手造鞋工匠葉靜:屢敗屢戰堅守鞋業
他是葉靜,1970 年代來港,是香港絕無僅有的「鞋佬」。年屆 72,自言「打不死」的葉師傅從事鞋業近半個世紀,2012 年開始經營一人鞋業 PAPA SHOES,專為客人度身訂造手工皮鞋,客人可以來圖訂造,也可按自己喜好選鞋款,挑皮革、配顏色。話雖如此,葉師傅卻更重視幫助有腳患的人,希望他們跟普通人一樣能擁有一雙舒適而美觀的鞋子。針對腳患者需要,葉師傅會自行改裝鞋楦,以改良鞋款。
【香港文摘】退休後不如當選手? —— 訪業餘銀齡電競隊 Special Mission
不論是參加比賽,還是到校園分享,Special Mission 都滿受年輕一輩讚許,「佢哋讚我哋老人家都識咁多嘢!」得到年輕人的認同固然開心,但 Special Mission 關心的是如何進入年輕人的世界。她們認為,學生需要家長對學業以外的關心,更渴望父母換位思考。「如果我爸媽都好似你咁諗就好了」,如此酸溜溜的感受,是她們最常聽到的話。
【香港文摘】黎青龍不拘一格的不老秘方
訪問前猜測了一陣子究竟訪問對象會穿哪套西裝受訪 —— 每次訪問,他都會悉心配襯,穿一套整齊的三件頭西裝出現在鏡頭前,但整齊不代表嚴肅沉實,他所選的顏色大膽充滿個性,甚至充滿標誌性。所指的,就是著名肝臟權威黎青龍教授。
跨年的詞彙,道出世界的憂慮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有時卻純屬良好願望,總有些事情會拖沓至新一年。來看各國以至全球在 2019 年,有哪些具代表性的詞彙,在接下來的日子仍值得留意。
救世軍:退而不休的人生下半場
真正讓人變老的,不是年齡增長,而是心態老化。來自「救世軍耆才拓展計劃」的長者導師陳樹斌及陳澧祥從未展現龍鍾老態,他們都有自己擅長的手藝,做起來眼明手快,更開班授徒將技術傳揚,過上充實精彩的退休生活。
沒有 BBC,他們的「世界末日」到了?
20 多年前,港產片「家有喜事」中,李香琴因不能看電視而失控大叫:「世界末日喇。」時至今日,情況仍然持續,電視依然是老人的良伴,但英國年過 75 歲人士明年將不能再免費收看電視節目,對足不出戶的老人來說,這堪比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