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蘇格蘭獨立的情緒也不可低估。通過 16 歲可以申請變性此一法例,如果被倫敦否決,很容易演繹為無法獨立之下的更大焦慮。
性別
|共70篇|
英國信仰趨勢:遠離耶穌,擁抱撒旦?
英國國家統計署月前公佈的人口普查,顯示在英格蘭及威爾斯自稱「基督徒」的人數,在 2011 至 2021 年間減少 13.1% 至 2,750 萬,為普查史上首次少於當地人口一半。反觀信仰非傳統宗教的人數明顯上升,其中自認為撒旦教徒的增幅更高達 167%。這個神秘甚至帶有負面形象的宗教,被厭倦「古板」和「教條主義」的年青人視為「替代方案」。
男人不做家務,原來是直觀問題?
家務始終要有人做,誰來做又是另一回事。即使在講求男女平等的現代社會,女性每日做家務的時間仍比男性多。問到為何男性少做家務,最常見的解釋可能是懶、習慣依賴。不過哲學家 Tom McClelland、Paulina Sliwa 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雜誌上,就以「直觀功能」(affordance)理論解釋,原來男女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家中事物,會導致動手做家務的動力有異。
由職場到社會,南韓掀起一場性別戰爭
今年 3 月南韓總統競選期間,保守派候選人尹錫悅已提出要廢除女性家族部;當選之後,尹錫悅取消了政府崗位的性別配額,宣佈將按照業績而非性別來聘用員工,並著手廢除女性家族部。連月來南韓女性多次發起示威抗議,惟反女權情緒亦同時在網絡上擴大,引發南韓社會一場性別戰爭。
陶傑:卓慧思內外交戰
卓慧思成為英國第三位女首相,對於英國國民,眼前最重要的大事,除了減稅、通脹、能源成本昂貴的冬天,就是罪案。
【書展系列】焚書時代,衍生出「真防火」書
上月,美國筆會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舉行年度晚會,頒發今年的文學服務獎予小說家 Zadie Smith,表揚其作品對不同種族與階層的人文關懷;並向發起佛羅里達州學生遊行,抗議佛州通過「不要說同性戀」法案的高中生 Jack Petocz 頒發言論自由勇氣獎。席間還播放了一段震撼影片,暢銷書「侍女的故事」作者 Margaret Atwood 在鏡頭下竟焚燒起這本被全美國校園打壓的禁書……
多倫多同志大遊行:一名移加港人的第一身考
本月是多倫多的「彩虹節」(Pride Week),市內再一次舉辦了「同志大遊行」(Pride Parade),是自疫情連續中斷 2 年後,首次復辦。市民都迫不及待參與這一場城中盛事,而筆者也有幸參與其中,紀錄當中的一點觀察和體會。
曾詩敏:跨性別選手 —— 包容與公平的尺度
運動世界之中,包容和公平之間的尺該如何放,以及就跨性別選手的參賽政策,值得理性討論。執筆之時,似乎未見 Lia Thomas 作出回應。相信這事件的討論仍會繼續發酵一段日子。可以看看相關人士如何回應,體壇如何反應,但討論應該合理並具尊重,勿將個人取向和賽場上的爭議混為一談。
鴻若遠:「華麗最終回」性別議題的完美風暴
去年著名棟篤笑演員戴夫‧查普爾﹙Dave Chappelle﹚在 Netflix 推出了特別節目「華麗最終回」,因當中大開了 LGBTQ 的玩笑而惹起爭議。爭議不僅來自外部的跨性別團體,更有 Netflix 內部支持 LGBTQ 的部分員工,他們極為不滿。
林喜兒:鍍金時代 —— 新舊時代的交替
新舊時代的人相遇,產生磨擦和衝突,也是劇集的核心所在。
【Soul Monday】爸爸為女兒學習鬢辮
在母親與女兒的親子時間中,紮鬢辮從來都是重要一環。不過,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有一群父親正在學習這種技能,希望父女間也能共渡這種幸福時光,亦想告訴孩子不應被性別定型的道理。
男女有別:韓國兩性「隔離」現象
塔利班重奪阿富汗後,一張男女學生以布分隔上課的照片,被視為人權大幅倒退的象徵。但在南韓這個民主國家,從自修室、共享的士到跟香港劏房相似的「考試院」,兩性隔離卻是廣為接納的社會規範。當地普遍認為,面對猖獗的性罪行,此乃異性和平共存之道。但這種權宜之計,卻存在爭議。
李衍蒨:龐貝與性別的反思
雖然生理上的性別(biological sex)只有男或女,但社會上的性別(gender)並不一定只得兩種。就算一樣被認為是男性,兩人有否相戀也不得而知。而就算是相戀,當時社會對「同性戀」的定義,又是否跟今天一樣呢?
銀行家職業事務所:銀行界男女比例失衡?女銀行家如何爭取平等待遇?
這對於在職場上的我們有何啟示呢?坦白說,這其實對男性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假設能力、年資相若,若然一位女性與男性競逐同一個職位,在現時 D&I 的政策下,管理層對於聘用女性會有較大的誘因。
致自由:1920 年代日本摩登女孩
近現代的「大和撫子」形象,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本軍政府宣傳。而早於上世紀 20 年代中後期,日本社會相對繁榮,亦催生出一股年輕女性風潮「摩登女孩」(モダンガール)。這種近百年前,享受在百貨公司購物、在咖啡店打轉、看電影、聽爵士樂、抽煙的日本摩登女孩生活,可能顛覆今人對她們的認知。
蓬勃的韓國電影圈,冒起的女性從業員
過去 10 年,韓國電影不只在國際更受注目,贏得全球觀眾和影評人喜愛,最近香港也有關注其崛起的電影節。這個一直近乎「全男班」的世界,愈來愈多女性參與製作、主演及執導,當中不乏賣座作品。日本「朝日新聞」網媒 GLOBE+ 就此探討,當地影壇「重男輕女」式微的原因,而這又如何令韓片更加出色。
唐明:從暖被窩工程飛越到大同世界
令人驚訝的是,古人還把這類願意與男人結婚的男人,連「男」這個字都索性改造了,把下半部的「力」改成「女」,造出一個新字,讀音保持不變,只是字義有所區別 —— 這個字的存在,應該就是特地留給歷史後人看的?
鄭立:論車文晶進入女廁時,大白鯊的行為是否政治正確?
大白鯊不尊重對方的性別認同,甚至否定人類可以有不同於生理的性別認同。她不僅沒有包容車文晶,更對性別觀念有所不同的人施加暴力,最終做出憾事,一切都源自她價值觀的狹窄。因為她一廂情願地否定別人,認為生理男就一定是心理男,才會得出對方是「色狼」的誅心論。
因男多女少而面臨滅絕的撒瑪利亞人
以色列後代中,最為人熟知的是猶太人。但在巴勒斯坦地區基利心山至以色列城市霍隆之間,有一群同樣自視為以色列後人的撒瑪利亞人(Samaritan)定居。如今撒瑪利亞人族群只剩下約 800 人;困擾這個長期與世隔的社群的問題,是族內男多女少,要延續,恐怕必須從外界找來女性加入。
青春期睾酮如何影響跨性別運動員
紐西蘭舉重選手哈伯德(Laurel Hubbard),成為史上首名以跨性別女性(跨女)身份參加奧運的變性選手。儘管哈伯德此舉受跨性別群體歡迎,但亦有聲音質疑,在 2012 年性別轉換前,以男兒身經歷青春期的哈伯德如今參與女子項目,在身體及力量上會享盡優勢。研究人類性別差異演變的哈佛大學人類進化生物學系講師 Carole Hooven,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訪問時同意,青春期的睾酮賀爾蒙,確會為跨女選手帶來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