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共75篇|

書店們:港產 AV

早前香港女生素海霖在日本以「繪麗奈」(Erena)為藝名,與知名男優清水健合作拍第一部 AV 的消息,確實令很多香港人驚訝。對很多看了多年日本 AV 的人來說,這是第一次有香港女生進入日本 AV 業界,並把她與拍港產片成名的大馬女明星楊紫瓊,奪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相提並論。

英國信仰趨勢:遠離耶穌,擁抱撒旦?

英國國家統計署月前公佈的人口普查,顯示在英格蘭及威爾斯自稱「基督徒」的人數,在 2011 至 2021 年間減少 13.1% 至 2,750 萬,為普查史上首次少於當地人口一半。反觀信仰非傳統宗教的人數明顯上升,其中自認為撒旦教徒的增幅更高達 167%。這個神秘甚至帶有負面形象的宗教,被厭倦「古板」和「教條主義」的年青人視為「替代方案」。

男人不做家務,原來是直觀問題?

家務始終要有人做,誰來做又是另一回事。即使在講求男女平等的現代社會,女性每日做家務的時間仍比男性多。問到為何男性少做家務,最常見的解釋可能是懶、習慣依賴。不過哲學家 Tom McClelland、Paulina Sliwa 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雜誌上,就以「直觀功能」(affordance)理論解釋,原來男女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家中事物,會導致動手做家務的動力有異。

由職場到社會,南韓掀起一場性別戰爭

今年 3 月南韓總統競選期間,保守派候選人尹錫悅已提出要廢除女性家族部;當選之後,尹錫悅取消了政府崗位的性別配額,宣佈將按照業績而非性別來聘用員工,並著手廢除女性家族部。連月來南韓女性多次發起示威抗議,惟反女權情緒亦同時在網絡上擴大,引發南韓社會一場性別戰爭。

【書展系列】焚書時代,衍生出「真防火」書

上月,美國筆會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舉行年度晚會,頒發今年的文學服務獎予小說家 Zadie Smith,表揚其作品對不同種族與階層的人文關懷;並向發起佛羅里達州學生遊行,抗議佛州通過「不要說同性戀」法案的高中生 Jack Petocz 頒發言論自由勇氣獎。席間還播放了一段震撼影片,暢銷書「侍女的故事」作者 Margaret Atwood 在鏡頭下竟焚燒起這本被全美國校園打壓的禁書……

多倫多同志大遊行:一名移加港人的第一身考

本月是多倫多的「彩虹節」(Pride Week),市內再一次舉辦了「同志大遊行」(Pride Parade),是自疫情連續中斷 2 年後,首次復辦。市民都迫不及待參與這一場城中盛事,而筆者也有幸參與其中,紀錄當中的一點觀察和體會。

曾詩敏:跨性別選手 —— 包容與公平的尺度

運動世界之中,包容和公平之間的尺該如何放,以及就跨性別選手的參賽政策,值得理性討論。執筆之時,似乎未見 Lia Thomas 作出回應。相信這事件的討論仍會繼續發酵一段日子。可以看看相關人士如何回應,體壇如何反應,但討論應該合理並具尊重,勿將個人取向和賽場上的爭議混為一談。

男女有別:韓國兩性「隔離」現象

塔利班重奪阿富汗後,一張男女學生以布分隔上課的照片,被視為人權大幅倒退的象徵。但在南韓這個民主國家,從自修室、共享的士到跟香港劏房相似的「考試院」,兩性隔離卻是廣為接納的社會規範。當地普遍認為,面對猖獗的性罪行,此乃異性和平共存之道。但這種權宜之計,卻存在爭議。

致自由:1920 年代日本摩登女孩

近現代的「大和撫子」形象,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本軍政府宣傳。而早於上世紀 20 年代中後期,日本社會相對繁榮,亦催生出一股年輕女性風潮「摩登女孩」(モダンガール)。這種近百年前,享受在百貨公司購物、在咖啡店打轉、看電影、聽爵士樂、抽煙的日本摩登女孩生活,可能顛覆今人對她們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