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愛古籍「愛經」(Kama Sutra)於印度誕生,但如今當地性文化卻有不少忌諱,圍繞性、情慾及親密關係的對話仍是社會禁忌。不過即使制限多多,禁忌之下,近年印度的成人用品產業竟也蓬勃發展。
性別
|共75篇|
人口暴升生產力大增?為何印度不是如此?
印度人口不斷增長,即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勞動增加有助促進生產力,但多年來當地勞動力中的女性一直偏少,是該國經濟擴張的一大障礙。
【新詞】除了對抗父權,還要對抗白人女性主義?
經歷 60 多年發展、數波思潮,有人認為女性主義已到瓶頸。人權律師 Rafia Zakaria 就在其著作 Against White Feminism,呼籲大家要以一套種族包容、多元交織(intersectional)、跨越國界的方式爭取女性權益。
書店們:港產 AV
早前香港女生素海霖在日本以「繪麗奈」(Erena)為藝名,與知名男優清水健合作拍第一部 AV 的消息,確實令很多香港人驚訝。對很多看了多年日本 AV 的人來說,這是第一次有香港女生進入日本 AV 業界,並把她與拍港產片成名的大馬女明星楊紫瓊,奪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相提並論。
Moyashi:廁所爭奪戰
跨性別女廁論其實是半桶水的命題,如果真的要打破固有的性別概念,則沒有必要區分男女,男女廁之分根本是多餘的。於是,最終邏輯不是「跨女能不能進女廁」,而是「廁所不分性別」。
陶傑:蘇格蘭的變天
但是蘇格蘭獨立的情緒也不可低估。通過 16 歲可以申請變性此一法例,如果被倫敦否決,很容易演繹為無法獨立之下的更大焦慮。
英國信仰趨勢:遠離耶穌,擁抱撒旦?
英國國家統計署月前公佈的人口普查,顯示在英格蘭及威爾斯自稱「基督徒」的人數,在 2011 至 2021 年間減少 13.1% 至 2,750 萬,為普查史上首次少於當地人口一半。反觀信仰非傳統宗教的人數明顯上升,其中自認為撒旦教徒的增幅更高達 167%。這個神秘甚至帶有負面形象的宗教,被厭倦「古板」和「教條主義」的年青人視為「替代方案」。
男人不做家務,原來是直觀問題?
家務始終要有人做,誰來做又是另一回事。即使在講求男女平等的現代社會,女性每日做家務的時間仍比男性多。問到為何男性少做家務,最常見的解釋可能是懶、習慣依賴。不過哲學家 Tom McClelland、Paulina Sliwa 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雜誌上,就以「直觀功能」(affordance)理論解釋,原來男女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家中事物,會導致動手做家務的動力有異。
由職場到社會,南韓掀起一場性別戰爭
今年 3 月南韓總統競選期間,保守派候選人尹錫悅已提出要廢除女性家族部;當選之後,尹錫悅取消了政府崗位的性別配額,宣佈將按照業績而非性別來聘用員工,並著手廢除女性家族部。連月來南韓女性多次發起示威抗議,惟反女權情緒亦同時在網絡上擴大,引發南韓社會一場性別戰爭。
陶傑:卓慧思內外交戰
卓慧思成為英國第三位女首相,對於英國國民,眼前最重要的大事,除了減稅、通脹、能源成本昂貴的冬天,就是罪案。
【書展系列】焚書時代,衍生出「真防火」書
上月,美國筆會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舉行年度晚會,頒發今年的文學服務獎予小說家 Zadie Smith,表揚其作品對不同種族與階層的人文關懷;並向發起佛羅里達州學生遊行,抗議佛州通過「不要說同性戀」法案的高中生 Jack Petocz 頒發言論自由勇氣獎。席間還播放了一段震撼影片,暢銷書「侍女的故事」作者 Margaret Atwood 在鏡頭下竟焚燒起這本被全美國校園打壓的禁書……
多倫多同志大遊行:一名移加港人的第一身考
本月是多倫多的「彩虹節」(Pride Week),市內再一次舉辦了「同志大遊行」(Pride Parade),是自疫情連續中斷 2 年後,首次復辦。市民都迫不及待參與這一場城中盛事,而筆者也有幸參與其中,紀錄當中的一點觀察和體會。
曾詩敏:跨性別選手 —— 包容與公平的尺度
運動世界之中,包容和公平之間的尺該如何放,以及就跨性別選手的參賽政策,值得理性討論。執筆之時,似乎未見 Lia Thomas 作出回應。相信這事件的討論仍會繼續發酵一段日子。可以看看相關人士如何回應,體壇如何反應,但討論應該合理並具尊重,勿將個人取向和賽場上的爭議混為一談。
鴻若遠:「華麗最終回」性別議題的完美風暴
去年著名棟篤笑演員戴夫‧查普爾﹙Dave Chappelle﹚在 Netflix 推出了特別節目「華麗最終回」,因當中大開了 LGBTQ 的玩笑而惹起爭議。爭議不僅來自外部的跨性別團體,更有 Netflix 內部支持 LGBTQ 的部分員工,他們極為不滿。
林喜兒:鍍金時代 —— 新舊時代的交替
新舊時代的人相遇,產生磨擦和衝突,也是劇集的核心所在。
【Soul Monday】爸爸為女兒學習鬢辮
在母親與女兒的親子時間中,紮鬢辮從來都是重要一環。不過,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有一群父親正在學習這種技能,希望父女間也能共渡這種幸福時光,亦想告訴孩子不應被性別定型的道理。
男女有別:韓國兩性「隔離」現象
塔利班重奪阿富汗後,一張男女學生以布分隔上課的照片,被視為人權大幅倒退的象徵。但在南韓這個民主國家,從自修室、共享的士到跟香港劏房相似的「考試院」,兩性隔離卻是廣為接納的社會規範。當地普遍認為,面對猖獗的性罪行,此乃異性和平共存之道。但這種權宜之計,卻存在爭議。
李衍蒨:龐貝與性別的反思
雖然生理上的性別(biological sex)只有男或女,但社會上的性別(gender)並不一定只得兩種。就算一樣被認為是男性,兩人有否相戀也不得而知。而就算是相戀,當時社會對「同性戀」的定義,又是否跟今天一樣呢?
銀行家職業事務所:銀行界男女比例失衡?女銀行家如何爭取平等待遇?
這對於在職場上的我們有何啟示呢?坦白說,這其實對男性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假設能力、年資相若,若然一位女性與男性競逐同一個職位,在現時 D&I 的政策下,管理層對於聘用女性會有較大的誘因。
致自由:1920 年代日本摩登女孩
近現代的「大和撫子」形象,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本軍政府宣傳。而早於上世紀 20 年代中後期,日本社會相對繁榮,亦催生出一股年輕女性風潮「摩登女孩」(モダンガール)。這種近百年前,享受在百貨公司購物、在咖啡店打轉、看電影、聽爵士樂、抽煙的日本摩登女孩生活,可能顛覆今人對她們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