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9 年,「間諜白鯨」的影片引起熱議。片段中白鯨 Hvaldimir 主動接近挪威漁船與遊客互動,但細看之下,其身上竟戴著印有「聖彼得堡裝備」字樣的緊身背帶,而且似乎受過軍事訓練。來自俄羅斯的 Hvaldimir 在卸下「重任」之後,已無法在野外求生,而親人性格又會為漁夫帶來困擾,為保護這名退役間諜,有慈善機構計劃在開放水域建立鯨魚保護區。
挪威
|共60篇|
從昂山素姬到阿比,諾貝爾和平獎爭議未止
一年一度諾貝爾獎於 10 月 3 日起陸續揭曉,當中和平獎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榮譽之一,花落誰家一直是鎂光燈的焦點。可是,該獎項引起的爭議不少,從 1990 年代獲獎的昂山素姬、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到 2019 年得主埃塞俄比亞總理阿比(Abiy Ahmed),歷來爭議引發兩極反應,有人批評負責評選的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違背了這個獎的宗旨,使獎項的公信力受到外界許多質疑。
歐洲能源完美風暴再添一筆:乾旱
歐洲地區今年再度迎來熱浪,酷熱及乾旱的夏季也導致不少河道、水庫水位嚴重下降。挪威水力發電、法國核能、德國煤炭運輸等均受乾旱天氣影響。俄羅斯威脅削減天然氣供應,令歐洲能源供應再受額外壓力。
挪威冬奧稱霸心法
挪威在上屆平昌冬奧破紀錄奪得 39 面獎牌,而截至目前為止,該國在今屆亦已奪得 28 面獎牌,包括 13 面金牌,位列獎牌榜榜首,大幅拋離第二的德國。「華盛頓郵報」專文指出,人口僅 550 萬的小國之所能擊敗強國稱霸冬奧,主要原因是選手在沒有爭勝壓力下迎戰。
【語文陶話廊】安迪詩話:陳寅恪挪威紀遊
我們對陳寅恪詩詞的認識,大多是他 1949 年留在大陸以後寫下的作品。余英時先生曾形容:「陳先生晚年所值的時代比清初文字招禍的情況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他的詩文也特別隱晦難懂。」不過今集「安迪詩話」,盧安迪和陶傑就從另一個角度切入,細讀陳寅恪 20 歲時寫下的兩首北歐遊詩,看看這位史學大師年輕朝氣的一面。
北歐國家,在行社會主義制度嗎?
北歐國家生活水平較高,有人會將之視作社會主義典範。在部分國家,社會民主主義(Social democracy)政黨或者取得一定成功,但北歐卻不是社會主義烏托邦。瑞典庫爾德裔作家、著有「斯堪的那維亞非例外主義」(Scandinavian Unexceptionalism) 的 Nima Sanandaji 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撰文認為,儘管北歐國家部分社會民主主義政黨有再起之勢,但他們的政策實際上也不是社會主義,而是中間派。
【方言有地企】挪威語沒有標準口語?
許多國家往往以首都使用的書寫語言和口音作為標準語和標準音。理論上,有統一的語言和語音,有助國內不同地區的國民互相溝通和理解,這也是中國政府推廣普通話堂而皇之的理由。中國之大,不同地方有自己的語言(又稱方言),但在中央政府推廣普通話政策之下,方言「無地企」,新一代甚至有不懂該地區方言的危機。一國有一種標準化口語,其實並非必然,有些民族國家就沒有訂立標準化的口語,挪威就是一例。
挪威式治療:用藥以外,精神病患尚有其他選擇?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發現,借助強效藥物能夠阻止妄想及幻覺,從而如常生活。可是,約有兩成病人會有不良反應,可能出現嚴重副作用,包括極度疲乏、體重減輕、膽固醇增加及糖尿病。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在長年為強迫治療困擾的挪威,如今透過其國營醫療系統,向病患提供無藥療法的選擇,但成效又是否理想,甚至值得外國借鏡?
沒有諾貝爾頒獎禮的那些年
今年諾貝爾獎頒獎禮原定瑞典時間今日舉行,但受疫情拖累被迫取消,得獎者改為在身處國家領獎及網上演講。雖然非常措施稱不上破天荒,但上次類似情況已經要追溯到二次大戰,瑞典停止頒發大部分獎項,頒授和平獎的挪威更諷刺地落在納粹德國鐵蹄之下。即使戰爭後期再次頒獎,也未能舉行正式頒獎典禮。
瑞典疫情冠北歐,當局辯解錯不在寬鬆抗疫?
瑞典是北歐人口最多的國家,國民幸福指數更於全球首屈一指。可是,其武漢肺炎疫情的嚴重程度亦為北歐之首。國際輿論批評,瑞典疫情特別嚴重,是因為當地採取寛鬆抗疫措施,瑞典政府則否認此說法。挪威報章「晚報(Aftenposten)」早前盤點了瑞典政府提出的三大解釋。到底他們能否理直氣壯說其「無做錯到」?
禁飛下,旅居挪威的遊客 —— 三趾鷗
挪威北海岸是觀賞極光及冰川的旅遊聖地,當地不斷興建酒店以應遊客需要,預計每年接待 230 萬遊客。但在旅遊限制下,人類旅遊業不景氣,另類遊客「三趾鷗」卻不受限,正湧至當地旅居。挪威生態研究員就應這些瀕危雀鳥旅客的需要,在特羅姆瑟(Tromsø)設立酒店,助牠們與人類共存。
選舉網上投票,還未是時候?
近年,不少國家參與選舉的人數均見減少。如果投票能夠更為方便,例如容許選民網上投票而不必特意前往投票站,或許能夠吸引更多人運用他們神聖的一票。除非通過郵寄,傳統投票通常在受控的私密環境之中進行;網上投票則為遠程,令人產生欠缺私隱的疑慮。據法國電腦科學與自動化研究所學者 Steve Kremer 所指,要以網上電子投票取代親身投票,還有一段路要走。
氣候暖化,挪威薩米族人面臨前所未有難題
上月中旬,冰島有居民為 Okjokull 冰川舉辦「追悼會」,悼念它在 2014 年被宣告「死亡」、接近徹底融化。事件令氣候變化再受關注,而對於冰川國家的居民來說,更是迫在眉睫的事。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全球氣溫上升正為挪威芬馬克郡的馴鹿和薩米族人,帶來直接威脅。
當這地球還有書 —— 百年後的未來圖書館
今年 5 月,著有獲獎作品「素食者」、「少年來了」的韓國作家韓江交出新作手稿,但接收的並非出版社,而是挪威的未來圖書館。這一代人恐怕就無法拜讀了,因新作要到 2114 年才正式面世。
挪威的開心秘笈 —— Koselig
如果放下手頭上的一切,到一個讓自己開心的地方,那將會是哪裡?在沙灘或森林的木屋裡,與家人或另一半窩在沙發上,蓋著棉被、喝杯咖啡、看書或電影,你想像到嗎?對於挪威人來說,這不是幻想,而是他們維持快樂的方法:koselig。
爭取「無時間觀念」的挪威小島
挪威小島 Sommaroy 居民難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因為當地位於北極圈以北,每年長達 69 天都一直處於白晝。他們現正爭取生活中的「時間自由」,拒絕再由時鐘決定時間。
為何北歐人英語普遍流利?
這樣解釋似乎不怎麼激動人心,原來只是北歐人有先天優勢?不過,與英語相近的語系也包括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和法語等,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國在 EF EPI 分別排列第 32、34 和 35 位。可見,語系相近並不是惟一讓北歐人說得一口流利英語的原因。
外來的太平洋蠔,吃不完應如何處理?
2017 年,丹麥駐華大使發佈了一條震驚 14 億中國人的消息,生蠔氾濫丹麥海岸,邀請中國人到丹麥吃「生蠔」:「來丹麥海岸吃生蠔,約嗎?」這讓中國人大惑不解,能吃的東西怎麼會有氾濫的問題?
吃簡單的 Matpakke,原來跟挪威工作文化有關
午餐要吃麵包果腹,不少人會以「捱」來形容,但在挪威,一到午飯時間,無論戶外還是戶內,大多數人會從背包、手袋中掏出一份包裝好的多層三文治,目的是不用為午餐費神,趕快吃完,就能趕快工作,效率就是這樣練成的。
挪威名畫「吶喊」暗藏印尼火山巨爆異象?
印尼巽他海峽日前發生海嘯,相信由喀拉喀托火山爆發引起,導致逾千人死傷。喀拉喀托火山威力不容小覬,1883 年曾發生史上最猛烈火山爆發,有美國物理學家甚至推斷,挪威畫家孟克名畫「吶喊」的血橙色天空,不純粹是恐慌情感的表現主義式再現,還寫實紀錄了喀拉喀托火山觸發的全球連鎖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