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高達一半的懷孕是意外,最終女性都必定要承擔身心以及各方面的後果,因此有人質疑,即使男性專用避孕藥即將面世,也不見得男方會認真做好避孕措施。但近日有研究反駁這類批評,稱對男性避孕藥的需求前所未見,男人已經準備好分擔避孕責任。
懷孕
|共22篇|
日本中年的意外懷孕潮
過去 20 年,日本進行墮胎手術的次數大幅減少,但據厚生勞動省統計,2020 年 40 至 49 歲的墮胎個案共有 14,506 宗,佔整體 1 成以上,甚至較 20 歲以下要多。當中不少人選擇放棄孕育的胎兒,更是與丈夫的愛情結晶。惟有別於「無知少女」,關於中年女性意外懷孕的報道甚少,成為少子化社會的盲點。
唐山大地震 —— 天災增加精神分裂症風險?
中國河北省精神衛生中心的研究團隊,在「自然」旗下的期刊「轉化精神病學」發表研究,回顧自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時,當地嬰幼兒、胎兒,以及地震後始成孕的未暴露組別人士,受地震誘發精神分裂症的發病率。
合成胚胎,有其大用?
我們初中已懂得,生命來自胚胎發育,胚胎則來自精卵結合。不過本月初以色列科學家發表研究,僅使用幹細胞和特殊培養器皿,創造了不由卵子、精子結合而成的小鼠「合成胚胎」(synthetic embryo)並成功存活 8 天半。雖然無法真正育成生命,但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這項研究,對研究懷孕最初階段、治療不孕問題,或有重要價值。
墮胎權判決被推翻,美國醫生從此左右為難
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判決,不再視墮胎權利受憲法保障,把規範墮胎的權力還給各州。這意味著 50 州會各自詮釋,醫療程序當中何謂恰當及犯罪。美國婦產科學院警告,這將影響墮胎以外的醫護處理、為患者帶來新風險,並可能增加孕產婦死亡率。部分醫生更憂慮,新禁令的灰色地帶迫使他們作抉擇,是要違背誓詞,還是違反法律。
李衍蒨:謎之女士
雖然人員們在辛苦研究兩年後,才找到以上有關胎兒及孕婦的資料,但她依然有很多故事未被揭開,等待著團隊繼續去發掘,特別是孕婦在當時社會、醫療體制的故事,仍然有待人們繼續細聽。
李衍蒨:胎內手術
醫生向 Helena 提出一個驚人建議:在子宮內為胎兒施手術,而術後必須縫合子宮以繼續懷孕。治療脊柱裂的手術通常在胎兒出生不久後進行,卻未必能夠即時逆轉情況,若然此創新的提議取得成功,絕對能夠為相關的疾病及情況開創無限可能。
從肉眼到 AI,橫跨 1 世紀的體外受精生育革命
不少男女渴望成為父母,卻因為身體問題,即使備孕多年,仍難有一子。傷心失望之餘,還要承受各種壓力,這種求而不得之苦,不足為外人道。幸而數十年來,一眾專家致力提升人類的生育能力,從首位成功令人類卵子在體外受精的女科學家,到現時利用人工智能篩選胚胎的新創公司,令更多人得以孕育生命,一償素願。
李衍蒨:石嬰
此罕見現象名為 Lithopedion,從古希臘文翻譯出來是指「石嬰」,是胎兒或胚胎在母親體內因為宮外孕死去後,胎屍體積太大使母體不能吸收,而母體為保護自己不受感染,便視胎屍為外物並將他「鈣化」。
美國州份推最嚴墮胎法,欲墮胎女性何去何從?
美國阿拉巴馬州(Alabama)上週通過全美最嚴厲的墮胎法,幾乎所有情況下的墮胎行為皆屬違法。有反對墮胎法案的組織認為新法干預女性生育權利,希望透過繼續援助欲墮胎的女性,與墮胎法案抗衡。
懷孕時保持苗條,卻害了嬰兒健康
不少娛樂新聞經常報導,名人們即使懷孕期間,仍能保持苗條身材,令人羨慕。在日本,許多準媽媽亦極力避免在妊娠期內變胖。然而,有研究報告指出,不少日本婦女的體重增長,低於官方指引上限,導致體重輕的初生嬰兒比例異常高,不但影響身高,更危及健康。
沒有「性」詞語的國度,怎樣推行性教育?
大家都知道性事存在,卻較少公開討論或分享,但在緬甸,也許連說也無從說起。在這個性觀念保守的國家,人們絕口不提性教育,亦因此衍生出各種社會問題。
30 多年的「道德內戰」:愛爾蘭墮胎公投
今年的 5 月 25 日,將會決定數十萬名愛爾蘭女性的命運。當天這個天主教國家會以公投形式,決定是否廢除憲法第八修正案 —— 該條文規定,未出生的胎兒與其母親擁有同等的生命權,婦女只有在性命受到威脅時,方能合法終止懷孕,違者最高可被判入獄 14 年。正方宣揚「同情」、「關懷」與「改變」,反方呼籲「愛孩子」、「拯救生命」和「拒絕持牌殺人」。惟臨近投票時刻,民意仍有巨大分歧,在道德、自由與宗教之間,激辯從上世紀持續至今。
李衍蒨:中世紀棺內分娩與開顱術
可以於同一個墓穴、同一副骸骨上,找到有關環鋸術及棺內分娩的證據實在難得。要有肯定的「棺內分娩」案例已經異常罕見,在中世紀意大利要有環鋸術的紀錄更是難上加難!
人在委國,避孕套成為手信
出於享受,而非生育理由進行性行為,不僅是稀鬆常事,更為天賦人權。然而對委內瑞拉國民來說,追求床笫之歡已成頭等難事。由於委國處於經濟衰退,國內進口商品缺乏;其中避孕藥、安全套等看似尋常的避孕用品,亦變得短缺。面對如斯境地,國民眼下只有兩項選擇:一不做;不過「食色性也」,誰能長期忍受禁慾?或二不休,在有限資源下,試盡一切避孕措施;但此舉可能弄巧反拙,婦女隨時意外懷孕,甚至增加性病傳染風險。
酮體物語:吃飯而喪命的時代
近來生酮飲食法冒起,經常被視為減肥者無所不用其極的土法。其實生酮飲食源自 1920 年代,初衷乃治療小兒癲癇,後來更被發現對糖尿病、阿茲海默症等均有療效。日本婦產科醫生書作「生酮飲食-現代人的健康救星」,講述體驗生酮療效的經驗及其研究成果,力證「酮體才是人體的基本能源」,被公認為人類主食的碳水化合物反而有害。
母性從何而來?
生育改變女性身體,不單在於肚皮變鬆,身體各處長出幾條難以擺脫的妊娠紋,還在於改造大腦神經系統。前人說它使孕婦變蠢變健忘,最近有研究揭露,懷孕減少大腦灰質,其實可以激發母性,幫助新手媽媽照顧孩子。
颱風會催產?
人類踏入多災凶年,氣候愈趨反常:颶風日前重創海地,造成數以百計死傷,再橫掃佛羅里達州;台灣近月連打大風,莫蘭蒂、梅姬與艾利先後吹襲,莫蘭蒂更被指歷來「最強颱風」;連香港也 14 年來首度於 10 月發出紅色暴雨警告。橫風橫雨,除了令人黑口黑面,還可能有一個意外影響:催生。
精子可網購?
前身是 Dr. Louis Hughes 精子銀行的倫敦精子銀行捐贈公司,成立於 1976 年,推出手機應用程式「Order a daddy」,可以讓女性上網瀏覽男性的外表特徵,包括身高、種族和頭髮顏色等資料。這家公司形容此舉為業界之先,針對目前英國精子捐贈者嚴重短缺的問題。
懷孕飲食新指南
懷孕期間,傳統中醫講究陰陽調理,禁忌繁多,例如避免進食熱寒屬性食物。假如不諳中醫術理,孕婦應該如何調整餐單?近月多項研究就此發表見解,提出各項由飲食到運動的科學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