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太林統治下,蘇聯在 1936 年立法禁止墮胎,婦女要終止懷孕,就只能接受非法及不安全的手術。大半個世紀過去,立場日益保守的普京政府正考慮重施故技,以扭轉俄羅斯人口下降的趨勢。
懷孕
|共30篇|
【新詞】母化期:女性成為母親的過程
在英語世界中,「adolescence」是一個常用詞語,意指青春期。可是,若果提到另一個字「matrescence」,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陌生。這個字是由已故人類學家 Dana Raphael 在 1975 年提出,意思是女性「成為母親的過程」,這裡暫譯為「母化期」。英國新聞作家 Lucy Jones 便在今年發表著作 Matrescence,探討女性蛻變成為母親期間,要經歷甚麼轉變。
筆是港媽:產前產後 母親的一點小享受
我認為媽媽需要先好好照顧自己,才能開開心心的照顧孩子。準備迎接新生命時,媽媽都會先考慮嬰兒用品,甚至花盡心思去研究和比較各大牌子的優異,往往忽略了自己的需要。所以,我想推介一些為媽媽而設的日本品牌,分享自己喜歡的產品。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照顧低出生體重兒
女兒終於順利出生,但體重只有 2,330 克,因為低於 2,500 克,被列為低出生體重兒而需要密切醫療監察。經醫生診斷後,幸運地一切正常,只需要主力增重。然而,女兒始終體重過低,體溫調節上會比較差,需要用電板、戴小帽子和毛巾等來額外保暖。即使屬於低出生體重兒,出生後第三日需要開始由媽媽親自主力照顧,每天早上都會有兒科醫生診察,有問題也可以隨時請教助產師。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懷孕的 40 週
在異地懷孕,雖然會有語言不通和沒有親戚朋友在身邊的情況,但亦因此少聽點意見,反而更輕鬆自在。有甚麼不清楚的事情,待產前檢查時問醫生就好了。於是,我列了一個喜愛的食物清單,問醫生哪些可以食和不可以食。結果,近乎全部都沒有大問題呢!
罩袍之下:伊朗非法墮胎潮
低生育率成為眾多國家的頭號問題,伊朗亦不例外。其伊斯蘭政府遂在前年立法,加強對藥物流產的限制,並禁止免費發派發避孕藥,引起極大爭議。政府上下如今驚覺,全國每年多達 30 至 60 萬宗墮胎,當中大部分也是非法進行。這些婦女在公共醫療系統以外,尋求中止意外懷孕之法,不少人還因此喪命。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懷孕確認與產檢
生小孩的日文是「出産」,跟中文有點相似。我們的第一個小孩是在香港出世,所以在日本生第二胎就要重新認識所有程序。即使是第二胎,始終身在異地又不懂日語,還是有點緊張。這次在日分娩的經歷,無論在產檢、懷孕與生產過程,還是產後護理上都跟香港的經歷不同。就讓我在這裡分享一下當中的分別吧!
筆是港媽:讓爸媽成長的小天使
直至自己和丈夫也經歷了一樣的事,我才慢慢明白死亡的意義和為小 BB 舉辦葬禮的重要性。看到至親的離逝是人生的必經階段,不願面對會令自己停滯不前,逝者想看到的是我們好好地生活下去。
男性避孕藥即將面世,但男性會用嗎?
全世界高達一半的懷孕是意外,最終女性都必定要承擔身心以及各方面的後果,因此有人質疑,即使男性專用避孕藥即將面世,也不見得男方會認真做好避孕措施。但近日有研究反駁這類批評,稱對男性避孕藥的需求前所未見,男人已經準備好分擔避孕責任。
日本中年的意外懷孕潮
過去 20 年,日本進行墮胎手術的次數大幅減少,但據厚生勞動省統計,2020 年 40 至 49 歲的墮胎個案共有 14,506 宗,佔整體 1 成以上,甚至較 20 歲以下要多。當中不少人選擇放棄孕育的胎兒,更是與丈夫的愛情結晶。惟有別於「無知少女」,關於中年女性意外懷孕的報道甚少,成為少子化社會的盲點。
唐山大地震 —— 天災增加精神分裂症風險?
中國河北省精神衛生中心的研究團隊,在「自然」旗下的期刊「轉化精神病學」發表研究,回顧自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時,當地嬰幼兒、胎兒,以及地震後始成孕的未暴露組別人士,受地震誘發精神分裂症的發病率。
合成胚胎,有其大用?
我們初中已懂得,生命來自胚胎發育,胚胎則來自精卵結合。不過本月初以色列科學家發表研究,僅使用幹細胞和特殊培養器皿,創造了不由卵子、精子結合而成的小鼠「合成胚胎」(synthetic embryo)並成功存活 8 天半。雖然無法真正育成生命,但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這項研究,對研究懷孕最初階段、治療不孕問題,或有重要價值。
墮胎權判決被推翻,美國醫生從此左右為難
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判決,不再視墮胎權利受憲法保障,把規範墮胎的權力還給各州。這意味著 50 州會各自詮釋,醫療程序當中何謂恰當及犯罪。美國婦產科學院警告,這將影響墮胎以外的醫護處理、為患者帶來新風險,並可能增加孕產婦死亡率。部分醫生更憂慮,新禁令的灰色地帶迫使他們作抉擇,是要違背誓詞,還是違反法律。
李衍蒨:謎之女士
雖然人員們在辛苦研究兩年後,才找到以上有關胎兒及孕婦的資料,但她依然有很多故事未被揭開,等待著團隊繼續去發掘,特別是孕婦在當時社會、醫療體制的故事,仍然有待人們繼續細聽。
李衍蒨:胎內手術
醫生向 Helena 提出一個驚人建議:在子宮內為胎兒施手術,而術後必須縫合子宮以繼續懷孕。治療脊柱裂的手術通常在胎兒出生不久後進行,卻未必能夠即時逆轉情況,若然此創新的提議取得成功,絕對能夠為相關的疾病及情況開創無限可能。
從肉眼到 AI,橫跨 1 世紀的體外受精生育革命
不少男女渴望成為父母,卻因為身體問題,即使備孕多年,仍難有一子。傷心失望之餘,還要承受各種壓力,這種求而不得之苦,不足為外人道。幸而數十年來,一眾專家致力提升人類的生育能力,從首位成功令人類卵子在體外受精的女科學家,到現時利用人工智能篩選胚胎的新創公司,令更多人得以孕育生命,一償素願。
李衍蒨:石嬰
此罕見現象名為 Lithopedion,從古希臘文翻譯出來是指「石嬰」,是胎兒或胚胎在母親體內因為宮外孕死去後,胎屍體積太大使母體不能吸收,而母體為保護自己不受感染,便視胎屍為外物並將他「鈣化」。
美國州份推最嚴墮胎法,欲墮胎女性何去何從?
美國阿拉巴馬州(Alabama)上週通過全美最嚴厲的墮胎法,幾乎所有情況下的墮胎行為皆屬違法。有反對墮胎法案的組織認為新法干預女性生育權利,希望透過繼續援助欲墮胎的女性,與墮胎法案抗衡。
懷孕時保持苗條,卻害了嬰兒健康
不少娛樂新聞經常報導,名人們即使懷孕期間,仍能保持苗條身材,令人羨慕。在日本,許多準媽媽亦極力避免在妊娠期內變胖。然而,有研究報告指出,不少日本婦女的體重增長,低於官方指引上限,導致體重輕的初生嬰兒比例異常高,不但影響身高,更危及健康。
沒有「性」詞語的國度,怎樣推行性教育?
大家都知道性事存在,卻較少公開討論或分享,但在緬甸,也許連說也無從說起。在這個性觀念保守的國家,人們絕口不提性教育,亦因此衍生出各種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