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

|共8篇|

唐明:吃飯是頭等大事

根據清朝中期的紀錄,成年男子平均每日糧食約 1.5 斤,每月 45 斤(婦孺的數字當然再低一點),這樣看的話,和周朝也沒有太大分別…… 中國官方「事後」統計 1958 年糧食產量是 3,980 億斤,每畝只是 255 斤,不但不及清朝,其實只比戰國時代多了 40 斤而已。

疫苗達 70% 有效率?先看看「誤差範圍」為實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數碼分析技術愈來愈發達,主流媒體也大搞數據新聞,量化研究成為很多學科的主流。我們閱讀政治和疫情新聞時,不時會看到各種似是而非的數字。然而,不少讀者甚至是記者,都不曾接受基本的統計學訓練,未必能理解數字背後的真正含意,其中一個重要概念就是「誤差範圍」(Margin of Error)。

【*CUPodcast】南丁格爾如何利用圖表救人?

二百年前的今天,是南丁格爾出生的日子。她的偉大成就獲得世人認同,為了記念她,更將這天定為「國際護士日」。她的名字與故事早不陌生,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南丁格爾除了是個出色的護士,亦是一位優秀的統計學家。憑著統計學知識,南丁格爾令現代醫學邁進了一大步。

意大利死亡數字何以高企?

短短不足半年,意大利由全歐洲最健康的國家,淪為中國以外最嚴重的武漢肺炎疫區。有評論歸咎是政府反應太慢,低估疫情,也有人認為是醫療系統不堪重負;亦有人認為是因為意大利人口老化嚴重,而這次疫情中老人的死亡率特別高。不過,統計方法也可能是箇中一個原因:「死亡數字」這個概念看似科學中立,但各地的計算方法可以大不同。

用數字來說明「白人文化」

洋人眼中的「港人文化」,也許是全民習武、遍地黑幫兼說普通話。事實上,我們對「白人文化」,同樣是誤解多多,以為他們多叫 Peter 或 Mary,愛吃薯條、牛扒、漢堡包,整天可樂不離手,閒時只會看球賽。「衛報」美國版數據編輯 Mona Chalabi 就從統計學入手,試圖用數字還原美國的「白人文化」。

從統計學看文學

文字風格向來縹緲,合則有,不合則無,難以從遣詞造句例子判斷;話雖如此,將統計應用於文學,仍然有其獨到發現。美國記者 Ben Blatt 新作 Nabokov’s Favourite Word Is Mauve: What the Numbers Reveal About the Classics, Bestsellers, and Our Own Writing 便是一本文學資料統計大全,分類收集各種數據:作家最愛用哪些字?誰人最多陳腔濫調?最常用副詞和感嘆號又是誰?

想脫離單身?獨自去 Starbucks

單身女性如果心癢癢想找個男友共渡夏日,必須在心儀男性面前展現自己的獨特優點,把男人吸引過來。當男人發現你的可愛之處,就會在不知不覺間愛上你,想跟你發展戀情。除了提升自己的吸引力,原來很多日常生活不起眼的細微細眼位,原來也會決定你的異性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