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聊天程式 ChatGPT 掀起全球熱潮,成為史上增長最快的應用程式。ChatGPT 不單可以進行文學創作,與用家進行深度對話,近日甚至通過 Google 工程師面試,令人討論人類是否正要被機器全面取代。學者們都意識到人工智能已經不單是電腦科學家需要處理的問題,大家要反思數據背後的權力關係,於是學界就新興了一場「批判數據研究」(Critical Data Studies)。
大數據
|共82篇|
【世界盃】大數據如何改變球賽?預測冠軍不出兩隊……
分析數據幾乎已逐漸主導體育界,以足球而言,數據可以決定球員轉會、訓練強度、應對比賽對手策略、球員上陣時間,以至球場上踢球的最佳方向。隨著世界盃開鑼,科學期刊 Nature 近日有文章指出,研究人員利用更多樣數據,助足球教練更有效訓練球員及制定戰術。
數據科學顯示:人們都揀錯了約會對象
選擇結婚對象,可能是人生最重要的決定,但至今人們也很少為此求助於科學。在人際關係學中,要招募大量夫妻作研究,既困難又昂貴,大多只憑有限的數據分析。直至近年,科學家 Samantha Joel 嘗試以新方法預測夫妻關係成功的要素,得出有趣又令人沮喪的見解。
他們自願獻出私隱,擔當「智慧城市」白老鼠
以大數據管理的「智慧城市」,是不少人眼中私隱全無的惡托邦,但有 54 個家庭自願獻出個人數據,在釜山參與南韓首個「智慧城市」實驗。「紐約時報」採訪部分住戶,他們不但嚮往其中生活,還認為這是人類未來,宜盡早適應。
多哥政府如何利用 AI,發放現金援助?
現屆香港政府的任期即將屆滿,提到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相信很多人會想起申請繁複、彈性欠奉、拆分多輪發放的消費劵。在地球另一面,世界上其中一個最貧窮的國家多哥,就嘗試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最有需要的群眾發放現金援助。
數據支配人生:21 世紀的量計時代
由我們每日瀏覽的社交媒體,到政府推出的「安心出行」,都會產生和跟蹤大量個人數據,前者的數據可用於商業推銷,後者則聲稱用於「抗疫」工作。前華威大學校長、權威地理學家 Nigel Thrift 就曾提出「量計」(qualculation)概念,形容數據計算已經支配了我們的思維和 21 世紀的社會發展。
NFT 不只是藝術,還可應用在醫療保健?
NFT 藝術市場交易暢旺,不少藝人也從中賺大錢,惹來不少爭議,但其實 NFT 不只是生財工具。美國貝勒醫學院最新論文提出,NFT 其實可用以保障病人私隱,防止個人健康數據外洩,或未經同意轉售予其他機構,有初創企業正在探索其可能。
疫情正如何顛覆宏觀經濟學?
疫情爆發以來,普遍經濟學家都對前景作出壞打算,結果總不似預期。「經濟學人」分析指出,疫情瞬息萬變,宏觀經濟學分析往往追不上發展,以致各國政府和央行更仰賴實時數據,如非接觸支付、航班升降量和餐廳訂座率,以調整抗疫及經濟政策,變相加速數碼科技牽動的實時革命(Real-time Revolution),同時亦可能完善極權統治。
【刷個臉,買個麵】校內人臉辨識,以私隱換方便?
過去一年半,多國利用最新科技作為監控手段,引起公眾對此反思及提防。由週一開始,蘇格蘭北艾爾郡(North Ayrshire)共有 9 間學校於飯堂引入人臉辨識系統,僅為在午餐時段加快收錢速度。以幼童的私隱,換校方的便利,是物有所值抑或得不償失?從家長到專家,各有各憂慮。
威尼斯減遊客之法:變為完全監控城市
疫情下,備受遊客喜愛的威尼斯不再人滿為患,當地人不用與他人共享城市,得以重新感受久違的安靜。為保護城市免於再次受遊客過多問題困擾,該市市長正加強人群管制,以科技「解決」問題,包括在遊客不知情的情況下收集其電話數據,又動用數百監控鏡頭,防止出現擠迫問題。當局更計劃明年夏天在關鍵入口安裝閘門,遊客必須提前預訂及付費,才能在當天入場,而且名額有限。
陶傑:Reset 進入「刷臉」大時代
「大數據暴政」(Digital Tyranny),勢將成為「後杜林普時代」,西方尤其是歐洲警剔的「1984」類型話題。諷刺的是:美中兩國正在展開爭奪「1984」冠軍的競賽,尤甚於展開核競賽。
老大哥看著你:為何全球反監控運動依然疲弱?
11 月,政府推出港版健康碼「安心出行」,程式會涉及用家的行程資料;12 月 16 日,蘋果日報獨家報道,中資機構貓眼娛樂「賤價」奪康文署票務系統標書,市民將來如要買飛參加文娛活動,個人資料如信用卡,便要經過中資系統。近年無論專制抑或是民主國家,數據監控問題都受學者和媒體熱切關注,可是多年來全球反監控運動依然疲弱,成功案件寥寥無幾,有學者就分析背後成因。
安心出行?表列比較各地的健康追蹤程式
政府在 11 月 16 日推出自行研發的應用程式「安心出行」,讓市民記錄到訪不同場地的時間,如到過出現確診個案的地方,就會發出防疫建議。直到 20 日,已有 1.2 萬個公私營場所參加「安心出行」計劃;特首林鄭月娥透露可能會強制巿民進出這些場所時必須使用「安心出行」。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程式,有學者就質疑這些程式成效一般,又牽涉私隱爭議。
Neo:「自以為是」的 Netflix
就正如 6 個月前沒人知道,我們竟會被困家中無處可去,只能邊厭棄香港地區的 Netflix 片庫不齊,邊在介面從上到下由左至右都按一遍,看預告也能樂一天。
DNA 資料庫:專家在擔心甚麼?
有醫學專家認為增加檢測量,可減低出現超級傳播者的機會,對抗疫工作有極大幫助。可是也有人擔心,政府會借機建立秘密 DNA 資料庫,配合生物監控系統,打壓公民社會。其實多年來,學界已有很多有關生物監控的討論,究竟 DNA 資料庫為甚麼值得人擔心?
新世代貨幣:情緒
科技進步,不少人依賴網上服務記錄及調整日常生活,在封城期間更漸漸成為大趨勢。在數以百萬計的手機應用程式中,除了監察睡眠、經期、飲食營養及經濟狀況的工具外,幫助用家管理情緒的服務亦隨之冒起,相關數據亦因而成為最炙手可熱的貨幣。
【因抗疫之名】數據監控將永續?
目前,為了抗疫,世人似乎並不反對政府搜集個人數據。但是,如果個人私隱和公共醫療之間的界線,變得愈來愈模糊的時候,還有多少人同意付出這樣的代價呢?看來有益的科技,在瘟疫過後會不會隨之退出?還是會變身為永久性的監視工具呢?
後疫情時代創新之道(下):保健公司進軍農業
要提高成功創新的命中率,日本必須有所作為。與其他企業合作的開放式創新成果不彰之下,為了不在世界競爭中落後,唯一也真正有效之道,就是投注心力發掘公司內沉睡的種子。
後疫情時代日本商社的創新之道:喚醒沉睡專利(上)
「創新」永遠是企業成長的動力,然而當疫情打亂了所有的經濟秩序,企業面臨裁員減薪,該如何繼續維持創新動力?答案是挖出自家的祖產。
【疫情擴散】PwC:4 種數碼健康產業將成大勢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至今,對各國的醫療體系造成嚴峻的壓力與挑戰。對一般民眾來說,最大的難題,莫過於在出現感冒症狀時應否前往醫院:不去醫院就無法知道病情,但去醫院又可能面臨更大的感染風險。羅兵咸永道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認為,武漢肺炎一方面對傳統面對面的醫療診治方式帶來負面衝擊,另一方面加速了數碼健康產業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