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暴政」(Digital Tyranny),勢將成為「後杜林普時代」,西方尤其是歐洲警剔的「1984」類型話題。諷刺的是:美中兩國正在展開爭奪「1984」冠軍的競賽,尤甚於展開核競賽。
大數據
|共73篇|
老大哥看著你:為何全球反監控運動依然疲弱?
11 月,政府推出港版健康碼「安心出行」,程式會涉及用家的行程資料;12 月 16 日,蘋果日報獨家報道,中資機構貓眼娛樂「賤價」奪康文署票務系統標書,市民將來如要買飛參加文娛活動,個人資料如信用卡,便要經過中資系統。近年無論專制抑或是民主國家,數據監控問題都受學者和媒體熱切關注,可是多年來全球反監控運動依然疲弱,成功案件寥寥無幾,有學者就分析背後成因。
安心出行?表列比較各地的健康追蹤程式
政府在 11 月 16 日推出自行研發的應用程式「安心出行」,讓市民記錄到訪不同場地的時間,如到過出現確診個案的地方,就會發出防疫建議。直到 20 日,已有 1.2 萬個公私營場所參加「安心出行」計劃;特首林鄭月娥透露可能會強制巿民進出這些場所時必須使用「安心出行」。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程式,有學者就質疑這些程式成效一般,又牽涉私隱爭議。
Neo:「自以為是」的 Netflix
就正如 6 個月前沒人知道,我們竟會被困家中無處可去,只能邊厭棄香港地區的 Netflix 片庫不齊,邊在介面從上到下由左至右都按一遍,看預告也能樂一天。
DNA 資料庫:專家在擔心甚麼?
有醫學專家認為增加檢測量,可減低出現超級傳播者的機會,對抗疫工作有極大幫助。可是也有人擔心,政府會借機建立秘密 DNA 資料庫,配合生物監控系統,打壓公民社會。其實多年來,學界已有很多有關生物監控的討論,究竟 DNA 資料庫為甚麼值得人擔心?
新世代貨幣:情緒
科技進步,不少人依賴網上服務記錄及調整日常生活,在封城期間更漸漸成為大趨勢。在數以百萬計的手機應用程式中,除了監察睡眠、經期、飲食營養及經濟狀況的工具外,幫助用家管理情緒的服務亦隨之冒起,相關數據亦因而成為最炙手可熱的貨幣。
【因抗疫之名】數據監控將永續?
目前,為了抗疫,世人似乎並不反對政府搜集個人數據。但是,如果個人私隱和公共醫療之間的界線,變得愈來愈模糊的時候,還有多少人同意付出這樣的代價呢?看來有益的科技,在瘟疫過後會不會隨之退出?還是會變身為永久性的監視工具呢?
後疫情時代創新之道(下):保健公司進軍農業
要提高成功創新的命中率,日本必須有所作為。與其他企業合作的開放式創新成果不彰之下,為了不在世界競爭中落後,唯一也真正有效之道,就是投注心力發掘公司內沉睡的種子。
後疫情時代日本商社的創新之道:喚醒沉睡專利(上)
「創新」永遠是企業成長的動力,然而當疫情打亂了所有的經濟秩序,企業面臨裁員減薪,該如何繼續維持創新動力?答案是挖出自家的祖產。
【疫情擴散】PwC:4 種數碼健康產業將成大勢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至今,對各國的醫療體系造成嚴峻的壓力與挑戰。對一般民眾來說,最大的難題,莫過於在出現感冒症狀時應否前往醫院:不去醫院就無法知道病情,但去醫院又可能面臨更大的感染風險。羅兵咸永道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認為,武漢肺炎一方面對傳統面對面的醫療診治方式帶來負面衝擊,另一方面加速了數碼健康產業的崛起。
吸收過去教訓,南韓網上公佈武肺病人行蹤
武漢肺炎上月開始由中國傳播到全球各地,有些患者病徵並不明顯,或在發病後仍「周圍去」,致令社會出現恐慌。人人都怕會在不知情下,接觸過患者及病毒。但南韓人則不用再猜疑,因為他們可以上網查閱患者過去的行蹤。
監控疾病的兩難:要私隱還是公眾安全?
近來,網絡流傳多段讓人啼笑皆非的短片:中國公安用航拍機和揚聲器呼籲路人戴口罩,被點名的人亦乖乖聽從吩咐。乍看之下,有關做法能即時保障公共衛生,但有香港和澳洲學者擔憂,疫症之後,社會監控的情況將變得更明目張膽,甚至被合理化,個人私隱和公眾安全的權衡,或有另一番掙扎。
大數據預測傳染病傳播
截至本月 21 日,中國官方公佈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內地確診人數增至 318 宗,美國亦剛發現有確診個案。而英國專家甚至估計,至少有 1,700 人受感染。傳染病專家 Kamran Khan 博士早於 2014 年便建立公司 BlueDot,使用包括 AI 運算在內的各類型數據,以研究傳染病如何傳播。目前,BlueDot 正追蹤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
10 個 2020 年「過氣預測」
幾十年來,大批學者、未來主義者和各國政府都曾預測,2020 年來臨前會發生甚麼。潛水艇會否達到歷史深度?哪裡會成為全球超級大國?甚至乎,地球是否仍然存在?時間匆匆而過,轉眼就來到 2019 年末。結果我們發現,有些人過份樂觀,其他人倒是挺有眼光。USA TODAY 總結出 10 個「過氣預測」,當中有的確實靈驗,有的似尚未說中,有的則純屬個人妄想。
廖康宇:美最憂人工智能被華超前?
透過裝設大量監控設備,以及來自不同手機程式所收集得來的大數據,為智能機器學習提供了海量的訓練用數據。加上缺乏私隱考慮,這些條件都為中國的 AI 發展創造了歐美國家無法比擬的優勢。
人臉識別爭議,下一站……法國?
法國政府擬在明年春季前推出手機應用程式 Alicem,讓市民透過人臉識別系統登入使用接近 500 個政府網絡資源,倘若成事,法國將是首個在政府服務上運用相關技術的歐盟成員國。然而,有公民權益組織擔心,當局是打著「方便大眾」的旗號,侵犯個人私隱,藉以監控國民。
廖康宇:第四代工業革命與勞動未來(二)—— 城邦會戰勝歸來?
當生產、服務及創作等工作都能夠被機械化及自動化,人類就會達致一個接近無需要再勞動的社會。
倫敦:智能城市變監控城市之路
如果你覺得世界上只有像中國這樣的專制集權政府,才會用臉部辨識技術監控人民,那恐怕是這世紀最大的誤解。根據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一份報告顯示,英國首都倫敦設有 42 萬部攝影機,僅次於北京 47 萬部,全球第二多。
美日科技大廠新顯學:精準天災損害控制
為了預防愈來愈劇烈的氣候災害,日本科技公司無不卯足全力,除了有氣象新聞公司研發出的降雨雷達之外,NTT DoCoMo、軟銀(SoftBank)以及矽谷新創公司也投入各式各樣的天災防範,做功德也搶商機。
向看護近親問症 + 演算法,就能完成驗屍?
據聯合國統計,全世界的死亡率中,發展中國家佔至少 3 分之 2。若要探究死因以對症下藥,必須有完善的生死記錄系統。為克服醫療設備的不完善,盧旺達政府與國際組織進行口頭驗屍(verbal autopsy)計劃,建設其數據系統。美聯社報道就介紹了此計劃的作用和未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