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需要士兵、武器、糧草,還有一些新朋友。過去大半年,烏克蘭抵擋俄羅斯的侵略,還極力爭取國際支持,包括過去沒多來往的非洲大陸。先有外長庫列巴走訪多國打好關係,最近總統澤連斯基再宣佈,明年首季在非增設多間大使館。但俄國早在當地大量投資,影響力持續增強。這場角力會否為時已晚?
貿易
|共86篇|
陶傑:「沉默的陰謀」可以令國家沉淪
無論前首相卓慧思與現任保守黨政府官員都說,高通脹導致的民生艱困,歸咎病毒與戰爭。然而,「金融時報」的經濟專家認為,英國的困局令許多人沉默,他們心中明白,其實真正的深層原因,不是真正的病毒與烏克蘭戰爭,而是退出歐盟。
陶傑:「中英黃金時代」的大迷夢
英國首相辛偉誠宣佈,「中英黃金十年」結束。其實此一所謂黃金時代,有沒有真正開始過?
【烏克蘭戰爭】親烏不反俄:埃爾多安的政治盤算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展開二戰以來歐洲最血腥衝突,土耳其則致力保持「中立」,甚至充當調解人;上週三俄烏交換 200 多名戰俘,土耳其亦有參與斡旋,預告行動的總統埃爾多安更贏得光環。分析指,這些外交功績讓他在國內炫耀吹噓,塑造全球政治家形象,避免如多個民調所料,有可能在明年大選連任失敗。
港人唱好的同時,外國專家如何展望新加坡的經濟前景?
過去兩年,愈來愈多香港市民憂慮政府抗疫政策帶來的經濟影響,並把新加坡視為比較對象,認為會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拱手相讓,連親北京陣營的「大公文匯」都在 9 月 13 日發文,指香港現行政策會令新加坡坐收「漁人之利」。然而,當香港民間吹起一股新加坡熱的同時,外國金融專家對新加坡的經濟展望卻趨向審慎。
俄國的經濟朋友,會否隨之崩潰?
俄羅斯在 2 月底大舉入侵烏克蘭,戰事即將踏入第 4 個月。俄烏戰爭釀成極大的人道危機,俄軍被指犯下多項戰爭罪行。全球自由陣營對俄羅斯的制裁行動,亦為環球經濟帶來極大震盪。其中一些前蘇聯中亞國家,位處內陸,經濟上與俄羅斯密不可分,也可能因戰爭而崩潰。學術平台「東亞論壇」就刊登專題文章,分析烏茲別克在戰爭爆發後的政經狀況。
李衍蒨:斐濟美人魚(上)
大眾一般都會將美人魚想像成童話裡面的模樣,可是斐濟美人魚的樣貌絕對不吸引,甚至恐怖!
金仔:俄烏戰爭的前世今生(一)—— 美國外交政策改變
換言之,美國外交政策制定者,特別是自由主義學派,認為美國肩負起宣揚民主政體的責任,鼓勵各國轉換成民主政體,合力締造一個和平國際體系。
【烏克蘭戰爭】要支持俄羅斯,中國面臨甚麼限制?
回顧 2 月 4 日北京冬奧開幕日,中俄領袖在同日峰會上宣佈夥伴關係「無限制」、沒有合作禁區。當時有分析相信,烏克蘭戰雲密佈之際,兩國無限制關係將成西方考驗。然而,自西方以制裁回應俄國入侵烏克蘭以來,身為俄方最大貿易夥伴的中國,對莫斯科在經濟上的協助始終有其限制。
歐洲穀倉起火:烏克蘭戰爭可釀成國際糧食危機
烏克蘭素來有「歐洲穀倉」之稱,農產品出口量近年快速增長,多國特別依賴烏克蘭出口的小麥。有農業分析師就警告,一旦俄軍進軍烏克蘭,當地農產及出口量勢必急挫,將直接衝擊全球糧食供應,利比亞、也門和黎巴嫩首當其衝,恐怕加劇當地政局不穩。
中國清零政策的意外受害國:蒙古
要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各國政府都各自為政,但部分國家卻別無選擇。蒙古美國大學經濟學者 Antonio Graceffo 文章指出,蒙古去年全面恢復經濟生產,但作為內陸國家,進出口貿易都極依賴中國,以致其復甦步伐被中國清零政策所掌控。
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兩年來成效如何?
2018 年 3 月,美國杜林普政府以中國偷竊美國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為由,向總值達 600 億的中國商品開徵關稅。這場貿易戰一打就接近兩年,直到 2020 年 1 月 15 日,雙方簽下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局勢才得以稍稍緩和。可是,兩年快過去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究竟取得甚麼成效,中國又遵循了多少內容。亞利桑那大學法學教授馬卡維(Bashar Malkawi)就在「東亞論壇」撰文分析。
中國加入世貿二十周年:過去為世界帶來甚麼改變?
20 年前,2001 年的 12 月 11 日,當時與西方世界正處於蜜月期的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以共產國家的姿態加入世貿,不單是該國發展的轉捩點,也改寫了往後的全球經濟格局,為今天很多地緣政治矛盾埋下伏線。澳洲國立大學經營的學術平台「東亞論壇」就發表社論,分析過去 20 年間中國和全球經濟的發展。
陶傑:「脫鉤」已成不以大國意志轉移的大勢
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首席全球策略師夏瑪(Ruchir Sharma)指出,在全球疫情之前,中國經濟的增長與其他經濟體之間的關聯就已開始鬆動。種種數據顯示,中國的經濟重要性已大不如前,不僅美國,全球與中國的脫鉤恐怕都將持續。
老撾版的中國賭王:趙偉
11 月 25 日,澳門小賭王「洗米華」周焯華被溫州市人民檢察院,以涉嫌在內地非法經營博彩業務為由,發出批准拘捕令。他亦隨即被指涉嫌不法經營賭博及清洗黑錢,遭澳門司警逮捕,事件令人關注當地賭博業的未來。中國一直嚴格管制賭博活動,很多中國豪客就轉移到澳門等地,以及今次要介紹的老撾。
無休止的全球化:擁有寬廣的未來?
在香港,我們很容易見到美國快餐店、英國銀行、日韓家電,甚至足不出戶就欣賞到世界各地的影視娛樂,全球化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關鍵詞。在學校裡,我們會概括理解到,全球化就是科技進步,人類活動不再受地域限制的現象。美國經濟史學家 Marc Levinson 就撰文解說,全球化演進其實來得複雜,而第四波全球化亦已展開。
新冷戰陰影下,蘋果能否保持市場優勢?
蘋果作為全球最有價值上市公司,市值高達 2.5 萬億美元,上任剛滿 10 年的行政總裁 Tim Cook 厥功至偉,80% 市值為其任內累積得來。雖然 Tim Cook 打算繼續留任最少 5 年,但「經濟學人」分析指出,過往造就蘋果崛起的全球化有利因素,如今正隨著中美新冷戰消退,將成為蘋果未來發展的關鍵考驗。
對 Facebook 反壟斷訴訟失敗,拜登政府權威遭遇挑戰
接管聯邦貿易委員會(FTC) 後,Khan 迅速開始進行改造。其中一些變化看起來像是技術性的內部改革,而另一些則是重大的政策聲明,幾乎所有變革都遭到共和黨人士和商界強烈反對。與此同時,白宮給了它更大的任務 —— 協助改寫支撐美國經濟的規則。然而 FTC 目前最大的打擊,來自於對 Facebook 訴訟失敗。
由依賴到對抗:新世代下的中紐關係
紐西蘭是五眼聯盟之中,人口和經濟規模最小的國家。一方面她是歐美民主陣營的忠實盟友,另一方面又長期患上「中國依賴症」,2020 年的出口額中,中國就佔了 26%。隨著中美,以至中澳衝突加劇,紐西蘭再難以兼得雙方陣營的利益。
港日關係史(二):明治維新與香港
1868 年展開的「明治維新」,以西方現代化理念革新日本,為往後日本盛世奠下基礎,這段東亞史重要一章,其實與當時屬於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有微妙關係。東京大學經濟學院特聘副教授李培德,就研究香港早年如何影響日本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