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威士忌,除了加冰,有人會選擇直接加水。對一些堅持純飲威士忌的人來說,加冰很荒謬,加少量水卻可以接受;在美國,加冰則十分普遍。到底應不應加、加水或加冰、加多少,雖然說最重要的是喝的人喜歡,不過華盛頓州立大學針對 25 款不同威士忌的研究還是指出,若加超過 20% 的水分作稀釋,就會破壞威士忌本身。
酒精
|共58篇|
到卡塔爾看世界盃,可以喝酒嗎?
足球文化離不開酒,愛隊贏了就喝幾杯慶祝,飲恨落敗就灌幾杯消愁,即使不幸悶足 90 分鐘,微醺下看好像也較易度過。但快要揭幕的卡塔爾世界盃,乃首次由禁止公民飲酒及街上買醉的回教國家舉辦;即使比賽期間會作有限度放寬,不少將遠赴當地捧場的球迷仍直呼掃興,有些甚至憂慮限制會適得其反,變相助長醉酒。
泰啤商戰引發政治角力
無民主,少酒喝?泰國酒精飲品市場龐大,疫前約值 3,700 億泰銖(約 780 億港元)之多。只是這個大餅,沒多少人分得到。多年來皆有批評,指政府把生產和銷售酒類的門檻定得太高,令兩大企業得以長期壟斷。反對派提交的放寬限制法案,近日亦被國會否決。不少人認為,專政之下難有公平競爭。要解放市場,便要寄望明年全國大選。
北韓國產啤酒,原來歐洲「進口」?
北韓的「朝鮮中央通訊社」最近發表報道,慶祝大同江啤酒廠營運 20 年。文中強調酒廠是在「金正日主席的關懷下建造」,目的是「為人民生產最優質啤酒」。兩代領導人金正日及金正恩更曾多次到場參觀,鼓勵員工繼續提升啤酒的風味。大同江啤酒的確廣受歡迎,但北韓人卻不知這種獨特風味源自歐洲。
俄烏戰爭導致德國啤出現危機?
據統計,前年德國的人均啤酒消費量高據全球第五。但在這個微醺天堂,各釀酒商正面臨一個重大危機。本來由於烏克蘭戰爭,從能源到原材料都見價格飆升,已令成本大幅上漲。偏在此時,當地繼 2018 年後再度鬧起酒瓶荒,發行量最大的報章「圖片報」(Bild)甚至揚言:「德國快要用完啤酒瓶。」
劉偉民:走不走?酒不酒?
英國是近期的移民熱選,成功登陸當然要出去喝酒慶祝,但你知道你的首要考慮是甚麼嗎?是酒量。雖然英國人嗜酒馳名於世,但在公眾場所喝醉是犯法的,即使在酒吧裡面喝醉也屬犯法!
芝士、啤酒甚至玩具,也可由一粒米開始?
受疫症、戰爭及供應鏈混亂影響,麵粉及煮食油等食材非但價格暴漲,有些甚至因供應緊拙而長期缺貨。一些日本企業務求打破困局,積極開發能在本土自給自足的替代品。當中最具潛力的原料,便是雪白晶瑩的米。無論是芝士、啤酒甚至玩具,如今也可由這些白色顆粒「變身」而成。
清明節俄國版:拉多尼察
在中港台星馬等華人地區,每年 4 月初會有清明節。每到這個時節,華人家庭都會上山掃墓祭祖,紀念祖先,慎終追遠。世界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節日以悼念亡者,俄羅斯就有「快樂版清明節」,名為「拉多尼察」(Radonitsa),人們會與往生者一起吃傳統甜品、痛飲伏特加。
【烏克蘭戰爭】仍在抗命的切爾諾貝爾伏特加生產商
近年,切爾諾貝爾禁區開始生產伏特加。一群科學家在當地進行環境及作物種植研究時,想到可以利用實驗種植的黑麥及水果釀製烈酒,藉生產自家消費品,振興當地自核災以來一蹶不振的經濟。然而,俄軍目前已侵佔當地,使田地無法種植作物,但科學家仍沒有放棄復興受災地區的計劃,繼續出售新口味烈酒。
原是醫學用途,酒如何演化成「放工啤」?
經過一天辛勞的工作,不少人會小酌一杯以放鬆心情。雖然人們對酒精紓緩神經繃緊的功效深信不疑,但近年已發現經常甚至過度飲酒,與抑鬱和睡眠質素欠佳有關;亦有研究證明飲酒習慣長遠有機會增加焦慮。近日,英國歷史地理學家 Edward Armston-Sheret 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解釋為何飲酒放鬆的想法會在人們心中根深柢固。
行樂不忘養生:注意「假日心臟症候群」
由聖誕到除夕元旦,再到接下來的農曆新年,很多人無法出外旅遊散心,就改為留在香港與親朋戚友狂歡。可是,行樂之餘,大家也應該不忘養生,這樣我們才能以最佳狀態迎接未來一年。英國西敏大學的病理學高級講師 David Gaze 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向大家講解一種特別病症「假日心臟症候群」(holiday heart syndrome),好讓大家提防提防。
聖誕樹另類用法:整雞尾酒?
不經不覺,2021 年已踏入年尾,也就是聖誕節到來的日子。這個普天同慶的節日,其中一個最深入民心的標誌當數聖誕樹。單單在美國和英國,人們為了應節,每年就買下超過 4,000 萬棵聖誕樹,但很多時只會擺一至兩個月就拋棄,十分浪費。飲食作家喬嘉莉絲(Julia Georgallis)就在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撰文,分享如何把聖誕樹入饌,盡慶之餘又能善用資源。
酒不醉人人自醉,背後有否科學根據?
很多人做了錯事,都會以「喝多了幾杯」辯解,但即將出版新書 The Expectation Effect 的科普作家 David Robson 引用研究指出,你對酒精的期望如何,其實非常影響酒後的行為 —— 如你期望酒精可令你盡情狂歡,在準備喝酒前,就已經會開始放縱自己,酒精的興奮減壓效果,某程度是我們自我實現的結果。
Asahi 跳出日本大計
因為比起原本就是集團成員的朝日啤酒,新收購的歐洲啤酒廠,更擅長全球跨國的一線品牌戰略。例如,沛羅尼(Peroni)作為意大利的一線啤酒品牌,就曾成功攻佔倫敦市場。
AR 擴增實境遙距釀酒,朝日啤酒疫情下創舉
2020 年 6 月,正當全球各國為了防疫封城鎖國之際,日本朝日集團控股(Asahi)的意大利工廠,卻動工投入生產瓶裝與罐裝的朝日啤酒。這間位於羅馬、隸屬於旗下啤酒品牌沛羅尼(Peroni)的工廠開始運轉,讓所有在歐洲銷售的朝日啤酒,得以在當地自產自銷。
土耳其禁酒令:假防疫惹來真抗命
瘟疫蔓延,酒精經常是政府怪罪的對象,特首曾經說「飲醉少少行為更親密」,禁止酒吧食肆售酒,酒吧重開又先要打針。遠在土耳其的埃爾多安政府,最近亦以防疫之名禁酒,疑似借故推行保守的伊斯蘭主義,引起民間激烈迴響,更有民眾和連鎖超市公然抗命。
【Soul Monday】身心障礙者釀製的手工啤
Nishinari Riot Ale(西成ライオットエール)可謂日本最搶手的手工啤之一,每月生產大約 6,000 瓶,總在網上瞬間售罄。而它的意外之處,在於釀造者為無業遊民、前成癮者及殘障人士,釀造地則為「三教九流」的大阪市西成區。兩者雖同被社會疏遠,如今卻因美味又時髦的精釀啤酒,重新融入社會,與大眾拉近距離。
泰國逆權手工啤
幾年前,泰國議員 Taopiphop Limjittakorn 由酒吧走進議會,致力推動手工啤酒新例立法,以改變長期由大型啤酒廠主導的市場。今年 31 歲的 Limjittakorn 接受網媒 VICE 訪問時揚言:「這會是本國民主化的一部分,若我們能通過啤酒法案,即為泰國準備好作出改變的徵兆。」
張鼎源:其他人已經有人做了
在 Gin 成為新興全球風潮之下,各地皆爭相參戰,不過能否跑出,關鍵可能在於王爾德(Oscar Wilde)曾說的一句:「做自己吧,因為其他人已經有人做了。」
武肺下沒有慶祝,法國香檳業正受重創
踏入 8 月,本是法國香檳葡萄園的收成季節,葡萄變得成熟、飽滿及香甜,宜於釀酒。行業終於盼到一年之間最重要的熟成期來臨,但在武漢肺炎疫情下,卻也是煩惱的開始。在沒慶祝、無聚會的封閉日子,香檳自難派上用場。而香檳滯銷,連帶製造商對葡萄的需求減少,葡萄園主的心血不但付諸一炬,更面對行業生存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