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 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結束超過兩千年的帝制時代,令中國走向現代共和。辛亥革命的歷史貢獻,受到中共和台灣傳統建制的肯定。可是,回到當年,在外國記者和傳教士眼中,這場浩瀚的革命,是無分老幼的種族滅絕,只是在漢族中心史觀下,當年革命黨對滿族人大屠殺被遺忘了。
清末
|共6篇|
陶傑:吃民間企業的傳統
中國的市場到底應該「國企」為主導,還是由私營的民企遍地開花?已經不是今日才出現的問題。
陶傑:何不拍一齣華工大片
美帝杜林普及其國務卿蓬佩奧公然欺淩中國。全球等看是否掀起「罷買美國貨」之愛國運動。中國曾經罷買韓貨、下架台灣藝人、焚燒日本汽車與壽司店以保障民族尊嚴。可是這一次,到目前這一分鐘,無人敢振臂一呼抵制美國貨。
「東亞病夫」是中國人自我創造的污名?
一場武漢肺炎叫全球聞中國人色變,早前有美國評論更以「亞洲病夫」描述中國,觸發中美外交風波。中國人如此敏感,皆因在民族集體記憶中,「東亞病夫」是西方羞辱同胞體弱多病的用詞、是「百年國恥」的象徵。但台灣歷史學家楊瑞松研究卻發現,甚少文獻佐證西方曾經以此侮辱中國人,「東亞病夫」當中的羞辱含意竟然還是中國人所賦予,卻要把話塞到西方嘴裡,背後與中國民族認同中的集體受辱情結息息相關。
【短片】語文陶話廊:一對奇女子 秋瑾與呂碧城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革命烈士秋瑾的詞作慷慨激昂,但其好友、才女呂碧城,風格相對細膩內斂。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就帶大家一讀兩位奇女子的詞作。
【短片】語文陶話廊:一腔血 為君剖 —— 汪精衛的情書
清末,汪精衛等革命黨人刺殺攝政王載灃失敗,被捕入獄。獄中,他獲情人陳璧君密函,為對方的一往情深所感動,以詞作信回應。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就帶大家從文學角度,重新認識這位備受爭議的民國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