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市場到底應該「國企」為主導,還是由私營的民企遍地開花?已經不是今日才出現的問題。
洋務運動
|共3篇|
唐明:中日蜜月的小插曲
1901 年 3 月 20 日,北京東文學社開學,當時義和拳之亂留下的瘡痍猶在,許多學校還未復課,街頭常有德國、俄國、日本,以及英國的印度士兵巡行,聽說東文學社招生,學子即如潮水湧至,本來只預計收生 30 人,結果第一學期就收了 280 人,除了少數的翰林、進士等人有知識基礎,大多數都是小學生和文盲。因此,能堅持下來讀書的人少之又少,1901 年入學 601 人當中,到了 1902 年剩下 152 人,1905 年只剩下一個人,能夠完成四年學業的,僅僅是千分之一。
朱浩霆:一種金融造就的民族主義
美國著名的中國通謝淑麗(Susan Shirk),曾在其著作「中國:脆弱的強權」(China:Fragile Superpower)中,形容中國政府為一個靠鼓動民族主義情緒來維持正當性的政權,雖表面強大,但實質脆弱。近年的何韻詩及周子瑜事件凸顯中國某些國民受到鼓動後,往往表露出一種激進剛憤的民族主義情緒,這些情緒把與達賴喇嘛合照、參加雨傘運動及揮動中華民國旗視為支持藏獨、港獨及台獨,完全不合邏輯。